张宇丹
我们曾对云南省新闻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过调研,并由此得出以下评说:
一、云南新闻教育的特点
(一)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从中专到硕士研究生的多层次新闻教育布局
从1985年云南大学首次招收新闻专业本科生到目前几所主要高校、一般院校及职业进修机构纷纷建立新闻(传播)院系,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新闻教育热度有增无减,逐步形成了中专、函授、成教、大专、本科、研究生进修班、硕士研究生的多层次新闻教育体系。新闻类教学点分布广泛,省会城市有,地州市也有;既有全日制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主体,也有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职业培训等多种教育培养形式作为补充;既在综合院校中成立新闻院系,也在理工类、师范类院校乃至艺术类院校开办新闻教育。
(二)坚持“通才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我国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新闻人才培养的特点,目前许多学校都实行“宽口径大平台,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方针,实行学生入学后1~2年先进行统一的基础知识学习,到高年级再进行专业学习。
“通才”理念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总体特点中:以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干,扩充专业知识结构所必需的多学科课程(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由此,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不断扩大,新闻教育已发展成为涵盖新闻、传播、广电、广告、公关、出版、传播科技、信息管理、文化产业、多媒体应用等复合型专业门类,兼具文理工管的多重特色。现代社会必需的“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媒介经营管理”“多媒体应用”“网络新闻”“网络广告”等新兴课程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课程表上。同时,通过加大选修课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发掘潜质,培养更广泛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实务教学与新闻实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多方位提高动手能力
作为应用型学科的新闻专业,素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它虽以“文”为基础,但较强的操作性又使其具有技术性、实用性等一些理科的特点。没有新闻实践,新闻教育理念无法得到验证和延伸。新闻实践的丰富性和具体性能进一步检验新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二者相辅相成,新闻教育只有在新闻实践中才能得到完善。为此,各院系基本都将“复合+应用”作为学生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实用型的新闻人才——能写、能说、能拍、能编,这也成为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其一,课程设计。加大教学计划中理工科知识的分量和实验环节,特别是加大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学内容的分量,开设专门的实务技术类课程,如报刊编辑、广电新闻制作、新闻摄影、广告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络媒体采编、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并邀请媒体资深人士及时将业内最新的知识及经验传授给学生。其二,建立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具备适应新闻传播工作的全面素质。报刊编辑、广电制作、新闻摄影、广告设计、网络新闻等教学实验室和校外实习点的建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媒体的运作流程和生产方式,接触到在新闻实际工作中将会使用到的设备器材,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师资队伍中,一些专业老师具有相当的媒介实践经验,或做过记者、编辑,或有媒介管理经验,或长期在媒体兼职,这无疑有利于加强专业实务教学。
(四)各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环境和学科优势,使新闻教育特色凸显
云南大学新闻系发挥其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齐全、学科门类众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中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多元施教,在“厚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专业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并致力于民族传播方向的学科建设以及民族新闻学特色专业的建设。
云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依托学校的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将广告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整合营销传播人才,并从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新闻人才需求增大而经济新闻人才十分匮缺的实际出发,将新闻学专业定位于“经济新闻”方向,力图培养可从事经济新闻采写编评、媒介经营和管理的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发挥其与理工学科结合的优势,在其编辑出版专业中,加强电子编辑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站策划、网站图文信息建设与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培养。
二、云南新闻教育存在的不足
第一,近几年来,云南省开办新闻教育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教学与科研实力参差不齐。这当中难免有新闻传媒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需求大,从而匆匆上马的急功近利,只求短期效益的行为。出于对在未来信息社会和信息产业中新闻传播业地位的乐观预测,新闻教育势必吸引大批学生,多数学校招生规模有增无减。一般都将新闻教育目标定位于主要满足传播媒体的需要。而国家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业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有限。与此同时,各类非新闻专业毕业生也蜂拥至媒体,希望分食一杯羹。这就意味着,若不加以理性分析,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新闻教育提供的毕业生数量将远远大于就业市场所能消化的人数。
第二,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新闻专业教学实际很难充分做到跨学科、跨专业,难以彻底实现“通才教育”,基本属于所谓的“胡同式教育”。尽管各校在“通才教育”这一理念上已有共识,并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工作,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对“通、跨”到何种程度也存在分歧。为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分,多数学生往往很少有精力再去学别的课程,这样跨专业选课基本上就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摆设。即使选修了其他专业的课,由于受本专业考核成绩的压力,学生通常也只是对跨专业的学科知识浅尝辄止,达不到较深的认识层次,出现“虽有兴趣,但难以精深下去”的尴尬现象。
第三,术理教育强于学理教育,新闻教育理念未能在新闻教学中有效贯彻。如前所述,多数学校实行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新闻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的传统模式。这就使得新闻教育术理有余而学理不足,难以保证新闻教育应有的学术品位,承担其特有的社会和文化使命。从统计数据看,各校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参差不齐,实力较弱的学校进入非新闻传播领域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很大。
新闻教育的意义不只在于新闻实践本身,新闻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德才兼备、有能力继承传统和启蒙社会的文化批评家;不仅要有专门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新闻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有服务社会、维护公共利益、献身社会福祉的精神。加强新闻学理教育,可以增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底蕴,改善长期以来业界认为“新闻专业学生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使那些进入非新闻领域工作的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成就良好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第四,非专业教师教授新闻专业、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新闻实务课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省内各新闻院系的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甚至悬殊较大。教师的非专业化,加之相应的专业教学实验手段和条件的薄弱,势必影响对学生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成为应用型学科教育的一种遗憾。因此,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不可小视的问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培训和媒介实践经验的获取不可或缺。与此同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对诸如网络等新媒体的业务知识传授薄弱,这与多媒体并存发展、新媒体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的现实极不相符。电脑编排、网络采访、网络协统编辑、网上搜索与网络传输及网络伦理等应该在课程中有所体现。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对学生毕业时的市场需求应有一定的预测分析,真正使知识“现代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计划中应调配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的关系
按目前的课程配置比例,校级公共课以及院级公共课所占比例偏高,就是说,专业课所占比例偏低。而在专业课程的模块中,还应该留给各专业自主的特色课程与优势课程适当的比例。一方面要调配好学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中全国统一课程与各专业自主课程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凸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而且有助于分流培养,形成各具优势的就业指向。
(二)在加强应用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避免停留于职业培训的层次,坚持高等教育应有的学术品位
无疑多数学生毕业后是要动手干活,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技术操作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处理好职业技术培训与具备相应学术品位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是否可以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因专业而异,逐步形成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方向?
这不仅是学生培养的问题,师资队伍的配备与建设也同样面临如此难题。实际应用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兼而有之固然最好,而研究型教师与应用型教师各得其所、相辅相成可能更为实际可行。
(三)建立专业实验室的配置与操作规范条例,形成实验课程、教材以及效果检测等指标体系
借高校教学评估的光,各校的实验室不同规模地建立起来,因校而异,因资金而异,五花八门,而其操作和管理规范的形成大都借鉴理科实验的模式。因此,逐步建立起符合本专业特点和需要的实验规程是必需的。而且,随着当代媒介技术彼此融合的发展势头,对于媒介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和必需,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指向于着力打造新型的全媒介整合平台,为造就会写、会说、会拍、会编的融合型人才提供实验操作的新技术条件。
(四)摸索和逐步建立检测人才培养效果的专业质量评估标准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专业发展战略制定中,摸索和逐步建立检测人才培养效果的专业质量评估标准不可或缺。不仅要规范产品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的流程,还要规范产品质量检测的指标。
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和媒介环境,如何进一步拓展新闻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是新闻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诸如“通才与专才”“学理与术理”“专业化与职业化”等问题势必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但无论怎样,新闻教育的路子应该是越走越宽,而不是相反。世界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从以新闻学为核心,逐步转向以传播学为核心。而传播学的特点之一便是跨学科、多视角。因此可以说,新闻与传播教育,就是一项跨学科教育。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