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云南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云南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学专业作为云南大学新闻系的主要专业课程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其专业地位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否从一个角度说明由于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在进入专业培养的一定时期内会产生专业意向或职业意向的游移和波动,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专业意识的加强,将新闻行业作为职业意向选择的学生不断增加?显然,学生对“新闻行业”的界定比较传统,这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传统定位不无关联。

曹云雯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学专业作为云南大学新闻系的主要专业课程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其专业地位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和新闻媒介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新闻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适,有人认为中国新闻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跨越[1],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新内容在很短的时间里汇集到新闻学科当中。较为复杂的教育环境不仅对新闻教育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必须不断反思和探索学科发展的要求,也必然对教育对象在专业认知这个重要问题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思考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把握和重视教育对象的基本思想状况,追问他们对自己正在攻读的专业是否了解、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想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们对已经接触的教育教学的评价又如何等问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的改良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向新闻学2005级、2006级和2007级在校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2]的方法,了解学生对新闻学专业的认同状况,进而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2008年11月至12月,利用课堂教学休息时间,分别在2005级、2006级和2007级新闻学本科在校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120份,要求调查对象随堂集中独立填写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根据云南大学校园网教学在线公布学生名册[3],2005级56人,2006级60人,2007级57人,共173人,其中男生51人,女生122人。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2005级44份,占该级学生总人数的78.57%;2006级30份,占50%;2007级44份,占77.19%,样本量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调查数据录入后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通过对比和观察,描述并解释相关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来看,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一是男女生比例悬殊较大(男生31人,占26.3%;女生87人,占73.7%);二是非昆明籍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绝对优势,省外学生和地州学生各占一半(昆明25人,占21.2%;非昆93人,占78.8%)。

(一)报考志愿和职业意向

42.4%的学生是因为“对新闻行业的向往”而选择攻读新闻学专业,而还有38.1%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被调剂”,此外,由于“对广告、摄影、写作等相关内容感兴趣”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而选择了新闻专业也成为出现较多的原因;只有16.9%是因为“对新闻课程感兴趣”。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专业选择动机主要受到未来职业想象的影响,其次是个人兴趣。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意向,11%的学生肯定回答“要从事新闻行业工作”,32.2%则“倾向于从事新闻行业工作”,从总量上看,这与报考志愿基本一致,说明专业培养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择业态度。具体看来,从入学到接受调查当月,2005级学生在读时间为47个月,2006级为35个月,2007级为23个月,不同程度的专业接触是否对学生择业态度产生了不同影响?仔细比对可以发现,在报考志愿和职业意向这个问题上,三个年级各不相同(见图1):

图1 各年级选择“新闻行业”的报考志愿和职业意向比较

2007级学生报考时的志愿和毕业以后的职业意向完全一致,2006级职业意向仍坚持“从事新闻行业工作”的人数减少,2005级则刚好相反。这是否从一个角度说明由于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在进入专业培养的一定时期内(比如接受调查时,2006级处于专业培养的第5个学期)会产生专业意向或职业意向的游移和波动,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专业意识的加强,将新闻行业作为职业意向选择的学生不断增加?[4]

(二)择业原因

大概43%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新闻工作,“刺激,有挑战性”的行业特性深深吸引着他们,尤其是对女生和非昆明籍的学生而言。同时,新闻工作能体现“揭露事实,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责任以及自身“对新闻时事感兴趣”也是促成职业选择的重要动因,后者在男生和昆明籍学生中作用明显。广播台、电视台和平面纸媒是绝大多数人的职业首选,学生对于网络的职业兴趣并没有他们作为受众时那么浓厚,极少数学生表示希望进入公关公司或宣传部工作。显然,学生对“新闻行业”的界定比较传统,这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传统定位不无关联。那些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认为新闻工作“太辛苦”“竞争太激烈”,而且“不自由”,可以“选择报酬更高”的、自己有实力去竞争的工作。男女生分别将“不自由”和“辛苦”作为首因,性别意识在这个问题上作用明显。

(三)毕业意向和专业意识

毕业后去哪里,干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想法非常多元,具体体现在无论是昆明学生还是非昆明学生,选择“其他”的占多数。而且在不同的表述中都隐隐可见一个关键词——“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是他们毕业后最大的梦想,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总体看来,外地的学生更倾向于离开昆明去寻找机会,而昆明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选择留在家乡。

无论将来是否从事新闻工作,学生对理想媒体的选择可以体现出其专业思想的基本状况。全部调查对象中,38.1%的学生将境外媒体视为理想,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34.7%则认为理想媒体是民众喉舌媒体,22%将理想媒体的标准双重化。极少数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有个别学生将“娱乐媒介”当作理想媒体。可见,在专业思想方面,“媚外”意识比较突出,而大众传媒对学生的教育势能显然超过了课堂。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他们的专业思想实际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判断。比如在三个年级中,2005级以“境外媒体”为理想媒体的学生比例明显小于其他两个年级,调查对象中以“民众喉舌”作为理想媒体的学生比例也是该级学生最大。

(四)课程认同

学生对专业认知的主要途径是课程,我们可以通过“满意”“不满意”和“希望改进”三个基本态度来探究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很有意思的是,学生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课程都是“实务技能训练”,而他们觉得最应该改进的也是“以记者养成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这体现了学生对新闻专业的基本认知是“通过大学新闻专业的学习获得成为记者的主要业务能力”,也证明他们对此类课程既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以及较强烈的“学习期待”。就不同年级来看,2005级学生觉得满意的课程依次是“实务技能训练”“新闻理论”和“人文基础”,另外两级的学生则觉得“人文基础”比“新闻理论”更令其满意。有的学生则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表达为“说不出来,感觉少了点儿什么”。

各级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不满意程度则形成互补:2005级最不满意的是“人文基础”,2006级觉得最不满意的是“新闻理论”,2007级则对“实务技能训练”最不满意。然而,事实上,从他们所处的修读时期来看,他们最不满意的课程恰恰是集中开设时间离他们较远的,情况似乎是新手想尽快体验新闻实务,有一定经验的更愿意加深理论学习,临近毕业的则想拓展知识面。“宣传政策”无论在满意或不满意的课程中关注度都是最低的,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意识不强或者说需求不大。

图2 各年级“不满意课程”类型比较

四、问题反思

通过调查,除了以上所言,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影响力”低于“行业影响力”。首先,从学生的报考志愿和就业意向来看,最主要的动因来自新闻行业的影响,媒体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学生的职业想象,“对新闻行业向往”的学生比例是“对新闻课程感兴趣”的2.5倍。其次,新闻学专业的生源质量不高。产生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并非与其他专业进行考分高低比例的横向比较,而是从在读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分析,有至少40%的学生第一志愿并非新闻专业或者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不佳才勉强填报新闻专业,还有的甚至认为这个专业课程简单,可以赢得更多时间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这里所谓的“质量”是指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情况,认同感高则质量高,反之为低。再次,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明显呈现出轻理论重实务的特点。这种取向本身是符合新闻学的学科属性的,但是,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考察,教育对象一味注重专业水平与行业水平保持齐平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或人生历程并不十分有利。康德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能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但实际上他们应该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样才能在将来出现一个更佳的状态。”[5]这样的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国新闻学高等教育而言似乎更为适用。

第二,新闻学专业以媒体划分为主轴的培养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学生对未来择业媒体的偏向体现出当前课程体系中以传统媒体划分方式组合专业知识的构架对他们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毕业后学生更倾向于进入传统媒体工作,而不是“新型网络”媒体,两者之间的比例相差几近6倍。即便是有选择“其他”的,也还是在诸如公关、杂志或宣传部等相关领域中。对教育者来说,不断研究新闻媒体发展趋势以更新现有知识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从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新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媒体融合成为未来媒体形态的主要趋势。现有课程的媒体类型所对应的是传统行业形态,这样的课程设置逻辑显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交流时就形成了“新闻学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6]的认识。更进一步说,“媒体融合”作用于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非针对单一课程,而是面向整个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因为,只有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识教育”的教育观念之上,超越具体媒介技术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思想才能得以贯彻。以台湾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例,一年级开设的人文核心课程涉及文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自然科学及美学等五个领域,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大众媒介写作”“大众媒介概论”及“传播科技”,在课程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在某一方向上做深度学习,形成一个“兼顾专业养成、学术成长、通识教育”的三角培养模式。[7]其中如“大众媒介写作”和“传播科技”等整合所有媒介技术差别的课程非常值得借鉴。我系郭建斌教授设计的“新闻写作学”是对该教育思想的一种实践,从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来看,此类课程还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第三,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涵亟待厘清。无论对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者而言,在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都是一个出现频度较高的表达方式。在一定语境范围内,它似乎已经成为新闻学的另一个能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常常是把“实务技能训练”或“实习”等同于“实践教学”,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体现于建议表述非常具体,如“一年级就应该到媒体实习”“大一到大三实习太少”“每年都应该实习”“创造更多实习机会”和“实验室在本部不利于实践教学”等。按照认知科学对知识的分类,新闻学知识属于程序性、依附于情境的知识,所谓的“实践”并非简单重复操作程序和复现情境,而是通过程序和情境还原解决具体问题,体现特定的价值观念。因此,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理论假设),那么程序的严密与情境的契合就变得毫无价值,事实上,这样的实践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意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这种思维方法涉及观察、分析、综合、想象、抽象和概括等多种能力的运用,同时涉及间接经验的运用、假设的提出、假设的检验等方面,也就是他明确表述的“经验即实验”。在他看来,经验、活动性的课程恰恰能提供这种情境条件,课程与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的。[8]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绝不等同于媒介技能的培训,而是通过一系列能提供反省思维的课程(经验情境)提高教育对象“智慧”[9]的提升。也就是说,有效的“实践教学”并不一定要让学生离开课堂进入真实情境(媒体)从事具体工作,而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思路上体现问题意识、方法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使之体验反省思维的作用。显然,能完成这项教学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基于这个认识,新闻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主动打破实务与理论二分的固有观念,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云南大学新闻学本科2005级、2006级和2007级118名学生专业认知状况的调查,总结了学生在报考志愿、职业意向、择业原因和课程认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发现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影响力”低于“行业影响力”,提出新闻学专业以媒体划分为主轴的培养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和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涵亟待厘清等观点。希望调查报告与点滴思考能对我系新闻教育理念的调适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附 录

云南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状况调查问卷

●本调查为匿名调查,统计结果将被用于学术研究。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的学生。谢谢合作!

年级:

性别:男 女

户籍:昆明 非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什么选择云大新闻系?( )

A.对新闻行业的向往

B.对新闻课程感兴趣

C.因为新闻系毕业后找工作竞争力强

D.其他(请写出具体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毕业后是否想要从事新闻行业工作?( )

A.是的

B.倾向于从事新闻行业工作

C.倾向于从事其他行业工作

D.不想

E.暂时不想,准备考研

F.暂时不想,准备出国

回答A、B请到问题3、4

回答C、D请到问题5

回答E、F请跳过问题3、4、5

3.如果你选择毕业后想要从事新闻行业工作,原因有哪些?(可复选)( )

A.刺激,有挑战性,对新闻行业本身向往

B.对新闻时事感兴趣

C.有前途,待遇好

D.社会责任(改变/改造社会)

E.社会责任(揭露事实,维护群众利益)

F.社会责任(舆论导向,教育功能)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毕业后想要从事新闻行业工作,你希望在哪个媒体行业工作?(可复选)( )

A.广播或电视台

B.报业

C.出版社

D.新型网络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选择不想从事新闻行业工作,原因是什么?(可复选)( )

A.竞争太激烈,觉得不可能进入新闻行业工作

B.工作太辛苦,可以选择报酬更高的工作

C.国内新闻行业的宣传管制仍然严格,新闻活动自由度低

D.国内新闻行业的协团管理限制个性发展

E.当下新闻行业商业化气息日趋浓重,不能实现新闻理念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昆明学生:关于毕业后的计划( )

A.一定会留在昆明,不管做什么(包括考研)

B.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去北京媒体

C.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去上海媒体

D.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去广州媒体

E.会考虑去外地,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去学习、工作等,请具体说明)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外地学生:关于毕业后的计划( )

A.会留在昆明,不管做什么(包括考研)

B.会回家乡,不管做什么工作

C.会回家乡,如果有机会进当地媒体的话

D.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去北京媒体(家乡不在北京的同学回答)

E.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去上海媒体(家乡不在上海的同学回答)

F.如果有机会的话,会去广州媒体(家乡不在广州的同学回答)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心目中理想的媒体比较接近( )

A.境外媒体

B.民众喉舌媒体

C.党和民众双重喉舌媒体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A的请到问题9。

回答B、C、D的请到问题10。

9.选择A的同学,你对境外媒体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可复选)( )

A.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体

B.书籍

C.网络

D.新闻系的教育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云大现在的新闻系课程,比较满意的是(可复选)( )

A.人文基础

B.新闻理论

C.实务技能训练

D.宣传政策

E.没有

11.对云大现在的新闻系课程,觉得不满意的是(可复选)( )

A.人文基础

B.新闻理论

C.实务技能训练

D.宣传政策

E.没有

12.对云大现在新闻系的课程,觉得应该改进的是(可复选)( )

A.现在的课程设置就很好

B.应该有更多以记者养成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

C.应该有更系统的理论课程

D.应该加强人文基础的训练

E.应该加强电脑技能的训练

F.应该加强外语技能的训练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参见赵玉明、庞亮《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的跨越——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新进展评述》(《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和《三十年间两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从传统新闻到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9期)。

[2]见附录。问题设计部分参考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2008年3月)。

[3]http://ynumis.ynu.edu.cn/ynumis/studentBook.aspx。

[4]这里主要是将三个年级置于历时性角度中进行比对,并不排除三个年级学生确实存在意向改变的差异。

[5]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6]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新闻战线》2005年第8期。

[7]陈静:《近十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视野》,新闻大学,2007年。

[8]褚宏启:《杜威及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载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9]杜威所认为的“智慧”即明智的行为、行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