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部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情感体验”“领悟”“体验”“品味”等都是在诉说阅读的感受力。“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是把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混合在一起的概念。”[11]“客观世界中的范畴、特征、关系对它们的形成有基础性的始源影响,但不可能像客观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镜像般的影射,它们是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产物。”[12]也就是说,感受力来源于外界环境,而又不完全等同于外界环境,因为它还包括人的精神、情感体验的参与。
阅读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感受力是沟通内、外的纽带。同时,感受力的提升也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只有提高了阅读感受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从而有能力将所学习到的东西转化为个体的内隐知识和外显行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纸质书本中提升阅读感受力。但是,感受力来源于一个人的生存经验、知识结构、文化判断,又涉及洞察力、联想力和感知力,因此敏锐的眼睛、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情感才是提升感受力的法宝。
进而,我们提倡,在广泛与深入阅读纸质书的基础上,还要在“行走”中培养阅读感受力。书籍是“望远镜”和“显微镜”,通过它,人类可以看到遥远的过去,也可以看到辉煌的未来。书中内容浩瀚而深邃,据此人们才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广,看得更远,看得更深。读书能够助人增长智慧。阅读,会打开一扇扇窗户,让你我的思想和情感盘桓在自然、社会、人生世界之上。
“行走”就是“行万里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一种阅读的态度和方式。读万卷书,强调的是阅读数量多;行万里路,强调的是游历广,通过游学,增进对已有知识的感受,并因此获得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既要多读书、多思考,又要亲历躬行。
学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丰富知识,积淀情感,增长智慧,我们都会这样回答。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丰富知识、积淀情感、增长智慧是为了什么?那就应当是学以致用。“行走”强调的是实践性学习。人类进化就是从行走开始的。人,先是在树上,然后到了地上,从树上到地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是人类始祖的重大进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安全的憩身之地,在这一过程中,先祖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著名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他通过周游列国来印证所学、所著。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在“行走”中或“行走”后书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了重大发现,从而造福人类。可见,“行万里路”是治学的重要路径与方法。
“行走”让学生感知世界。在春季和初秋,广大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出去“春游”和“秋游”,让学生投身到广阔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城市学生来说,乡村游能增长知识,让其再也不会把麦苗当韭菜,知道了花生是从土里长出的;带农村学生参观工厂和工地,增进了他们对城市的了解。
一言蔽之,“读万卷书”,是对知识学问的汲取;“行万里路”,是实践的体悟,将两者都做好了,便完成了知与行的统一。
【案例】
旅行,能让你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八月六日,在收拾完第二天出发要带的行李之后,我看见了放在书桌上那曾经匆匆读过一遍的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想了想,我便把它也塞进了旅行箱里。后来,在骄阳下暴走于罗马的间隙,在威尼斯小巷里品一杯咖啡的时光,荡漾在莱茵河上,在火车隆隆的轰鸣声中,我再次细细品读了这本书,也许是正身在途中,这一次比第一次阅读更加感同身受。
作者摘选了几个看似零散,却意味深长的片段,于是有了那《嘈杂世界的静音键》和《爱丽丝的另一处仙境》,也有了《如果天堂有颜色》和《咖啡向东,红茶往西》的感慨,还有偶尔老老实实地询问:“火山今天几点喷发?”……在他的镜头中,少有那些观光客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更多的是对各式各样的人的特写:法雅小美女鲜花一样绽放的笑容;吴哥看日出时毫无防备兀自洒落的泪水;一丝不苟的日本厨师,在“真理之口”前一个轻盈的背影;圣特里尼岛上那些温情刻骨的拥抱;伦敦街头冷雨中行色匆匆的人群……
每次出门旅行,都想着要去看各式美丽的风景,要将这些美景牢牢记住,看风景的途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回来后不久,发现那些眷念不舍的美景在记忆中的画面总会慢慢模糊起来,反而是那些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不经意间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因为那些人,改变了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记得柬埔寨那些举着木质手链叫卖的有着漂亮眼眸的小孩,那些“地雷受害者”们组成的演奏团队(乐器边摆放着他们的假肢);记得那个黄昏时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外席地而坐挥笔写生的青年,那一刻一定是他们人生最愉悦的时刻,因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做这个事情,谁都会恍惚觉得自己的艺术人生无比光明;记得在小镇吕德森海姆偶遇葡萄酒节,在那个快乐的晚上,有个热情地拉着我们合照并骄傲地为我们介绍小镇历史的可爱老头儿。
记得在佛莱堡的地下停车场前,我们拿着停车票却找不到自助缴费机而惶惶然时,一对路过的小情侣主动给我们指点了方向。他们俩的英语并不算太好,我们听得有些迷糊,表示感谢后回到车上正在讨论时,忽然有人敲我们车窗,还是那一对情侣,原来他们担心我们没有听懂,又返回来主动带我们去缴费。那一刻,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仿如阳光。记得在通往维也纳的火车上,旁边一群出去露营的中学生嘻嘻哈哈、吵吵闹闹,啤酒、汽水不小心流了一地,等他们下车之后地面一片狼藉,我和朋友正暗暗皱眉时,一直坐在我前排安静看书的老人走了过来,他诚恳地对我们说了一段话,大意是那一群中学生年纪小、太张扬,影响了乘车环境,给大家带来了不便,非常抱歉。看着他真诚的面孔,我心中感慨万千。素不相识的老人,他也是一位乘客,也许因为看见我们微皱的眉头,也许因为我们是国外游客,他为这群不相识的自己国家的孩子们的行为向我们诚挚地道歉,我对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人们的好感便油然而生。诚如作者所言:“旅途中遇到的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有人说,旅行的意义是逃离,逃离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段记忆。但是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是找寻,找寻的不是别人,而是遗失的自己。所以看到作者说:“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这本《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应是给“旅行”这件事儿,做了最扎实的定位——“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最好的自己。”
(中山小学 龚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