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
·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学习“抓主要人物活动”的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成语“鱼目混珠”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学会“抓主要人物活动”的方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材分析
《鱼目混珠》是一则成语故事,属于儿童故事这一文体。故事完整、情节生动、内容有趣、口语化是儿童故事的特点。三年级处于小学的第二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根据文体和课标要求,我认为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由于这篇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很相似,所以非常有利于指导学生用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另外,词语教学是三年级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也是这节课必须落实的训练。最后,让学生在了解了“鱼目混珠”这个成语故事后能恰当地运用,是将语文学习引向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咱们来比一比。男生、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参赛,一个人一个成语轮流说,三秒之内谁接不上,算谁输。
(男女生比赛后,老师宣布结果)
师:同学们积累的成语真不少,其实绝大多数成语都来自于一个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生:鱼目混珠。
师:从字面上,你认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生一:把鱼眼睛混在珍珠里。
生二:鱼眼睛里混进了珍珠。
师: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咱们读了故事再来揭晓。
二、独立识字,随文学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可以问问同桌或老师,也可以自己借助工具书认识它,并记住它。
(生自由读课文,圈生字,并运用多种办法找到读音)
(出示词语:珍藏 罕见 模样 轻蔑 深信不疑 羡慕不已 一饱眼福)
师:文中的这些词能读准吗?自己先试一试。
(自读词语)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一生领读,全班学生跟读)
师:这些词你读得真准,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不认识这个字。(老师指着轻蔑的“蔑”)你能带着大家再读读这个字吗?
生:蔑。
师:谁知道“轻蔑”是什么意思?
生:说话的态度很瞧不起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文中说:“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地对人们说:‘有颗珍珠算什么?我也有,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我从寿量说话的语气听出他很看不起满愿,认为满愿有珍珠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自己也有。
师:原来你是通过联系文中的对话理解到的,说得真准确。那你能把这种轻蔑的语气读出来吗?
(有感情地朗读,其余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也像他那样,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寿量说的话。
师:有谁知道“罕见”是什么意思?
生:罕见就是少见的意思。
师:罕见的大珍珠也就是——
生:少见的大珍珠。
师:你用的是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真不错!
三、检查读文,学习概括
师: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4个。
师:请4个同学分别读这几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自讲了什么?
(4个学生分别读4个自然段,遇到不正确、不通顺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
师:谁来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古时候,有个人叫满愿,他珍藏了一颗罕见的大珍珠,但从来不肯让人看。
师:你能准确地说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真棒!谁能像他那样,说说第2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邻居寿量说他也有一颗比满愿还要好的珍珠,但也从来不肯让人看。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生:内容很相似。
师:那你们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吗?
[出示填空题:()和()都说自己有(),但都()。]
生:满愿和寿量都说自己有一颗罕见的珍珠,但都不肯让人看。
师:是啊,把相同的内容归纳到一起,说起来又清楚、又简单。真好!
师:第3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呢?
生:人们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并羡慕不已。
师:“羡慕不已”,这个词很有意思哦!谁知道“羡慕”是什么意思?
生:(迅速查词典回答)羡慕就是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时自己也很想拥有。
师:(出示词典中“已”的几种解释:①停止;②已经。)“不已”的“已”,你认为应该选哪种解释?
生:停止。羡慕不已,就是羡慕不止,非常羡慕。
师:非常羡慕,咱们说羡慕不已,那非常激动,我们就可以说——
生:激动不已。
师:还能说——[出示:()不已]
生:兴奋不已、快乐不已、惊叹不已、痛苦不已……
师:人们对拥有珍珠的满愿和寿量是——
生:羡慕不已。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后来,他俩同时得了一种怪病,都需要用珍珠来做药,结果满愿拿出来的是晶莹圆润的珍珠,而寿量那颗却是鱼眼睛。
师:也就是说最后大家发现满愿的珍珠是——(生齐:真的),而寿量的却是——(生齐:鱼眼睛)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每段的内容,现在谁能将它们连起来,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的满愿和寿量都说自己有一颗罕见的珍珠,都不肯给人看。人们很相信他们的话,对他们羡慕不已。后来他们同时得了一种怪病,需要用珍珠做药。结果满愿拿出的珍珠是真的,而寿量的却是一颗大大的鱼眼睛。
四、揭示含义,理解运用
师: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鱼目混珠”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出示词典中“混”的不同解释:①掺杂;②苟且地生活;③蒙混;④胡乱。)你觉得这个“混”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蒙混”的意思,鱼目混珠就是用鱼眼睛蒙混、冒充珍珠。
师:也就是用假的东西来冒充——
生:真的东西。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一:有些不法商人用党参当人参卖。
师:把党参当人参卖,赚昧心钱,这鱼目混珠的行为让人不齿。
生二:有的药贩子在胶囊里填充面粉。
师:鱼目混珠卖假药,这样的行为让人愤恨。
师:如果咱们身边曾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你能准确地填入恰当的成语吗?
出示情境题:
鱼目混珠 无地自容 心惊胆战
小强昨晚因为贪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想到今天老师要检查作业他就()。早上交作业时,他偷偷地把自己的空本子混在同学的作业本里,老师没发现。下午,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他(),非常生气,严肃地批评了他。站在老师面前,小强低着头,感到()。
(自读,完成练习,集体交流)
五、小结学法,推荐阅读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鱼目混珠》这则成语故事,我们在扫清字词障碍后,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运用它。有人说,成语故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写照,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读更多的成语故事,掌握更多的成语。
(出示《中华经典成语故事》封面)
评析:
自选文本教学是对现行教材的一个补充。这些文本既要遵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更要定位准确,也就是说把文本放在这个年级就必须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和学习。所以这些文本在教学中就必须具备三个作用:一是传承文化或传递思想;二是引导学生习得语言;三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鱼目混珠》这则成语故事,是小学阶段同类文章的补充,旨在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更多地了解成语并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放在三年级教学。是因为文章中有些词语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解释,同时这一文本的结构特点,也比较适合教给刚进入中段的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另外,文中有些词也比较适合学生拓展积累。本堂课,教师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入手,彰显文体特征
《鱼目混珠》是一则成语故事。读故事首先就应弄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将“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贯彻始终的一个教学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自然段能很快地说出段意,但是连起来说整篇的意思就比较困难。这篇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很相似,所以教师抓住这个特点,教会学生用合并相同内容的方法简要地概括了这两段的意思。这个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以后概括长难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二、注重语用,突出本体意识
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些都不是语文的本体。教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认识作者是怎么表达的,并学习这些好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以体会轻蔑的语气,从而理解了“轻蔑”一词的意思。又从学生说“罕见”是“少见”的意思总结出找近义词的解词法,还多次运用查词典选解释的方式让学生突破了难点。这些解词方法的渗透、总结,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第二学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三年级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怎样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是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机械地抄、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引导学生找到构词的规律,由一个词引出一串词,这样不仅让孩子们记起来比较容易,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趣味。“()不已”“一饱()福”,这些词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轻松地在这节课上学到不少这一类的词语,相信在以后的说话、写话中也能很好地运用。
三、还原生活,重视学用结合
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表示一定的意思。“鱼目混珠”的意思就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像这样的例子学生从报纸上、电视上、人们的交谈中得知了不少。因此,在学完故事,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后,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再通过老师的语言梳理,也让学生感知了这个词在语言环境中应如何运用。
教成语也好,教课文也罢,只要是语言学习,教和学绝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最终都要将其引向运用。教师不仅自己把成语运用到语句中,还安排了一个情景练习,一方面是检验学生能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暗示学生,咱们学的这些成语要在今后的说话、写作中经常用到的,它能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能让我们的表达更精彩。
(郑殷青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