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所说的。读《三国演义》就有“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作用。
思贤心切
刘备在屡战屡败后,在司马徽、徐庶的指点下,终于打听到卧龙先生——诸葛亮的下落。他日思夜想,一心想早日拜访孔明。作为一名将军,刘备放下身段,备礼,带着张飞、关羽三次前往隆中,谁知第一次便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二次更是冒着大雪前去拜访,天寒地冻惹得兄弟张飞连声抱怨,刘备却说:“怕冷,就回去吗?”两次碰壁之后,刘备不但不恼怒,反而愈发惦记诸葛亮,过完新年立即挑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探访。这次诸葛亮虽然在家,可是碰巧正在睡午觉,刘备不忍吵醒而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看在刘备诚意十足,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刘备得到孔明就如鱼得水,蜀国江山逐渐扩大。可见,一位贤才对国家来说多么重要,而一位唯才是举、不计较面子、为大局着想的领导更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强盛的一大因素。
假动情感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做了军师,可见其才能非同一般。他曾气得周瑜三次昏死,最后郁郁而终。周瑜在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一气周瑜时,用一计“鹬蚌相争,渔翁之利”,使周瑜费尽心机,设计计谋,连日带伤征战,好不容易打败曹人,而诸葛亮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夺下三座城池,这对周瑜来说是何等侮辱,当场便气得仰面昏死过去。诸葛亮二气周瑜时,层层识破周瑜的计策,周瑜知道后只落得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再次口吐鲜血,昏倒在逃跑的船上。之后周瑜一心想要除掉孔明,便又生“借路灭虢”之计,可不想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被蜀国人马围攻,便一头栽在了地上。诸葛亮再来一封劝告兼挖苦的信,将周瑜活活气死了。最后诸葛亮又用一苦肉计,泪洒周瑜坟前,使周瑜的手下不为主人叫屈,却替他抱不平。看来,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除了骁勇善战以外,善于用计,也极为重要。
粗中有细
“一个黑脸大汉,豹头环眼,满脸又黑又硬的的络腮胡子”,作者如此描绘张飞,一看便知张飞是个粗犷的豪杰,但当他降严颜时却粗中有细,在不打一仗、不丢一兵的情况下,比赵云和诸葛亮先到达目的地。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时多注意些细节,在关键时刻必能派上用场。
骄兵必败
关羽水淹七军后,气势如虹,锐不可当。却不料他一时大意,曹吴联手夺取荆州。关羽最终在麦城被孙权活捉,连累关平一起被杀。于是就有了关羽走麦城——最后落得千古笑。如果当初关羽打了胜仗时没有对荆州疏于防范,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果当初关羽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从诸葛亮“被拒曹操,东和孙权”,也不会留下这么大的笑话。
任用贤人
孙权知道吕蒙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孙权知道吕蒙的才能不仅如此,倘若让他读书,他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好好读书”,果然,吕蒙的知识、见解有所提升,在沙场上更善用兵了。
读完书之后我眼界大开,以上几个人物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些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评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常读《三国演义》能够增进人生智慧,对学生来说就更有意义了:一是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二是能够学会思考,学会谋略,提高对人、事的分析力、判断力;三是了解历史,思考自我人生价值。而作者所选择的这几个人物故事,也足以透视出作者在阅读中所受到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