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黄麟生如愿考上了广西师范学院。在那里,黄麟生开始了对语文教育的探寻之路。这征程中有名师指路,也有 “革命”大山阻挠,更出现过语文和体育难以取舍的情况,黄麟生走得并不容易。
一、与名师们在一起
时间总是走得特别快,就像花间嬉戏的蝶,不经意间便失去了踪影。待你回过神来,它早已翩跹远去,独留蝶影于那片姹紫嫣红之中,如梦似幻。
1955年,黄麟生高中即将毕业,准备考大学了。黄麟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类的学校。其实,当时的黄麟生只是想着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能挣一口饭吃,所以报考师范大学时并没有太多犹豫。
当时报考大学是按区域进行的。原本按黄麟生的成绩,去广东华南师范学院这样的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天意弄人,原本隶属广东省的钦州,却在1955年春,也就是高考前几个月的时候,改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了。就这样,黄麟生与华南师范学院失之交臂,进入了广西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
戏剧性的是,在高考报考志愿结束后没多久,钦州复隶属广东省! 虽然不能就读名校,但黄麟生并没有过多遗憾。当时,在黄麟生看来,广西师范学院虽比不得华南师范学院有名气,但也是一所很好的大学,而且,只要他愿意,一样能够读出名堂来。时间证明了黄麟生的想法。
“虽然广西师范学院名气不大,但它的前身属于著名教育家马君武任校长的广西大学的一部分,故而吸引了很多优秀学员。广西师范学院在全国网罗了众多名家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源,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中文系招揽到的名师最多,文化底蕴非常厚。”
黄麟生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的中文系,而在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是最为优秀的专业之一。中文系教师的学术水平非同一般,其中不乏教学名师和著名学者。在大学四年间,黄麟生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指点,领略了大家的风范,这为他后来成为语文教育名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古典文学课的冯振和彭泽陶两位教授。冯振教授是我们中文系的主任,他的弟子周振甫便是后来古典文学方向有名的专家,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教授。冯教授说话有一个特点:他说普通话,但是带着浓重的广西北流方音。初听冯教授的课学生往往感觉很吃力,不过还好,他上课讲得不多,倒是很喜欢让同学站起来朗读、背诵课文。久而久之,同学们也就习惯了冯教授的 ‘方音普通话’。
“冯教授让学生背诵,并不是为难他们,而只是因为这是他的教学理念。冯教授认为,想要学好古典文学,你得先熟悉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诵,而想要背诵,就要多读,把书读熟、读烂。这是背诵的精髓所在。除了让学生背诵古文,冯教授也喜欢自己背。还记得那一天,教授将那句式复杂、冗长拗口的文章流利地背诵出来时,期间竟没有丝毫停顿! 教授的形象在我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高大。在这之后,每次看见教授,我几乎都会用崇拜的眼神仰望他。
“彭泽陶教授尽管说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但讲课风格生动幽默,我们都喜欢听。我们请教他如何学好文言文,他的口头禅是:读,读得烂熟!
“由此看来,讲授古典文学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倡导学生读书,并要求学生多读多背,乃至 ‘倒背如流’,这对我影响极大。在此后求学期间乃至执教的日子里,我都格外注重对自己和学生 ‘读’的训练。
“但说到对我影响最大的,当数教外国文学的贺祥麟教授。贺教授的课总是充满激情,深入浅出,学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每当教授说话的时候,课室里总是静消消的。偌大的课室里,仿佛正上映着教授的独角戏,也只听得他口若悬河,字字珠玑。唯有在动情处,周围响起大家惊叹的声音,此时你才会惊觉:哦,原来这间课室是有人的,而且还有这么多的人。贺教授的课上得非常好,所以时常会有许多其他系的学生慕名而来,贺教授也从不驱逐。贺教授讲话的速度极快,却字字清晰。一节课下来,内容满满的。对于学生来说,听贺教授的课,就像是看一场场精彩异常的演讲比赛。这为我们带来莫大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令我们受益匪浅。
“贺祥麟教授强调,教师想要有雄辩的能力,不仅要口才了得,说话内容上还要有鼓动性和煽动性。那个时候,‘煽动’可不是什么好的词语,有反革命的味道,偏偏他说得那样坦荡。浩然之气直抒心意,让人心生佩服。我明白他说的 ‘煽动’就是 ‘煽情’。贺教授不仅教学风格别具一格,私下里为人豁达,待人接物也很是和煦,十分关爱学生。所以,除去上课时间,课下我也很喜欢与教授交往互动,他是个让人钦佩的人。待在贺教授身旁,我总是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即使到了后来贺教授不再参与教学工作,改为担任广西区政协副主席,我依旧与他保持着联系,时刻跟随着贺教授的脚步。无疑,贺教授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在语言风格和教学风格上。我讲的课,学生从来不会觉得无趣,一整节课下来,学生都是神采奕奕的,不见疲态。贺教授曾与我开玩笑:‘不错,不错。黄麟生,你跟着我学去了不少精髓,颇有几分我的风范啊!’
“对我影响极大的老师还有很多,例如,教现当代文学的林焕平老师,学识不亚于中文系老师的体育课老师,陈君门老师和唐士逊老师,等等。老师们对我的恩情也不是言语能够轻易表达出的,而且是怎样感谢都无法报答的。”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一名好的老师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课堂上丰富的内涵与精神传承下去。而黄麟生有名师在侧,且日夜仰望着名师风采,着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不经意间 “沾染”上了属于学者的文艺气息。再加上原本就因常年喜爱书法而养成的淡定与从容心态,所以无论是气质还是思想上,黄麟生都更接近于自己的老师,虽未成器但已焕发着学者之光。
二、与体育相遇
黄麟生的爱好非常广泛,除去书法和写作,还包括跑步。黄麟生喜欢跑步带来的快感,享受在跑道上飞驰的感觉,钟爱运动后的通体畅快感觉。中学的时候,黄麟生的体育老师谢荣发现了黄麟生的短跑天赋。有心栽培人才的体育老师,就让黄麟生每天都在对面山坡和学校大门之间来回跑步。慢慢地,跑步成了黄麟生最喜欢的运动方式。受此影响,成年后的黄麟生个子虽然不高,但身材匀称健硕,散发着健美的气息。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有着常年跑步基础且弹跳力和爆发力惊人的黄麟生,一下子引起了田径专家,也就是当时黄麟生的体育老师陈君门教授的注意。
陈教授是一个性情中人,平日里嗜酒如命,上课时总是醉醺醺的。但陈教授对学生格外严厉,只要学生起跑慢了点儿便会一脚踹过去,正中屁股,而且还 “脚无虚发”“脚脚到肉”。为了不被踹屁股,黄麟生对起跑指令格外敏感,几乎是指令一响起就箭一样 “咻”地飞了出去,比其他学生不止快出一倍。从那时起,陈教授便发现了黄麟生这颗隐隐发光的金子,于是毫不犹豫便将黄麟生收到麾下,打算进行精心培养。
黄麟生还回忆起一件趣事。大一校运会时,来了一名参加比赛的香港籍学生。相比于穿着草鞋的 “门外汉”黄麟生,那名香港籍学生是合格的体育运动员,而且装备精良:一身量体而裁的运动服,还有一双高档的运动鞋。至于那运动鞋是什么牌子, “土包子”黄麟生虽然说不出名字来,但也看得出比自己的草鞋要好上不止一个档次。反观广西师范学院的比赛队伍,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黄麟生那样自信地套着一双草鞋便来应战,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双方配置上不知差了多少。还没开始比赛,广西师范学院在气势上便已经输给了对方。可黄麟生一点儿也没感觉到有压力。他心里暗暗想着的是:大家是来比谁跑得快,又不是来比谁穿得好看,再说了,谁规定穿得好就一定会赢?
比赛一开始,黄麟生便把那个香港籍学生甩得远远的。田径场上的黄麟生就像一头追捕食物的猎豹,矫健的身躯散发出惊人的力量。显然,对于第一名,黄麟生势在必得。最后的结果毫无悬念,黄麟生一举夺得田径比赛100米项目的冠军,顺理成章地代表广西的大学生到西安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于是黄麟生有幸接受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的检阅与接见!
黄麟生为何会喜欢上体育?
“从1957年,也就是我大二那一年开始,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掀起了一场 ‘风暴’,而大学这种大批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更是成了这场风暴的中心,大学里人心惶惶,全体师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荡然无存。
“这接踵而来的 ‘风暴’对我的学习情绪影响非常大,大二以后我求学的心思就没那么强烈了。我开始质疑:继续这样 ‘学习’下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当时的我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但一直抑郁不是我的风格,醒悟过来的我迫切地想要走出这个困局。紧接着,备战第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时机到了。学校推荐我参加集训,我毫不犹豫便接受了。”
1958年8月,黄麟生代表广西前往西安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并且成绩斐然。
黄麟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但最终没有选择体育事业,却选择了语文教育事业。
“1958年,也就是我大三那一年,如果想要顺利毕业,师范生都需要到学校去实习。于是,从西安回来之后我便参加实习去了。因为刚结束体育训练不久,我还没从那份胜利的喜悦中回味过来,那时候我想,为何不把体育跟语文艺术结合起来呢?
“说到运动,我们经常会把它和比赛放在一起,有比赛便会有输赢。对于我们来说,赢得比赛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鼓励,而如果一直不能取得胜利,即使本身真的有足够的实力,也会陷入对自己的质疑和不信任中。后一种情况是对自我的消极暗示,当出现这种不利信号时,真的就远离成功了。学习其实也跟体育一样,需要鼓励。
“有的教师不懂得鼓励学生,学生犯错误时他们就会去骂,我非常反感这种做法。学生是培养对象,他们是有人格尊严的,教师没权利挖苦、打击学生。那么教师要怎么鼓励学生呢? 我认为,要摆正自己对学生的态度。
“首先,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带着 ‘显微镜’去观察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没有谁是天生的庸才,他们缺少的只是伯乐的赏识。而教师就要充当这个角色。同时,教师要用 ‘放大镜’去宣扬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启发是一种艺术,鼓励更是一种艺术。”
黄麟生的语文教育感悟来自体育运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语文与体育,却给了他别样的灵感。对于黄麟生来说,当语文邂逅体育,激发出了他的非同一般的思想火花,使他再一次接近了语文教育艺术。
三、与生活书本结缘
黄麟生认为,书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常说的有文字的名著与教科书等,一种是无文字的生活这本大书。在那个年代,大学里充满了别样的自由,这给性格活跃的黄麟生提供了不一般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他也更喜欢阅读这本名为 “生活”的书了。
大一时,黄麟生便开始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后来又陆续兼任了整个系的团委委员、学生会副主席,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和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等职。黄麟生一人兼任多职,每天学习之余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身为学生干部,黄麟生需要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组织、策划、交际等能力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黄麟生变得更懂人情世故、更会为他人着想、更善于处理各种棘手的事情了。这些都为后来黄麟生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别人在大学时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黄麟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则是以学习生活智慧为主——从生活中汲取知识,从生活中磨砺自我。大二时起,黄麟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把学习语文和提升体育专长两者结合了起来。大学四年里,黄麟生真正做到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获得了很好的提升。
在中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教学大都拘泥于书本,不懂变通。在大学期间,黄麟生很好地用自身行为践行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论。黄麟生热爱生活这个大学堂,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社会实践中去。或许在他人眼里,黄麟生是个 “不安分守己”的学生,但实际上,他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探索到了生活要义和人生真理。不仅如此,黄麟生还把语文教育艺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生活与语文相结合,孜孜不倦地探寻着教育的本质,也一步一步在生活中实践着语文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生活即教育” 论, 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反对死读书。他认为生活是知识的来源, 如果只是单纯地从书本中学习, 缺乏对生活的探索与体验,那所收获的知识就永远是肤浅的、不完整的。那么,黄麟生是如何向生活学习语文教育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