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调研方发言

有调研方发言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深知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调研说出有道理、科学可行的话。经过调研,刘国正找到了造成语文教改 “收效甚微”的病根——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刘国正通过调研感悟到语文教育的真谛,这深深影响了黄麟生。黄麟生很赞同刘国正的语文教育观,他重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坚定自身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的信念。

除了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外,黄麟生还有着一些应运而生的其他策略。

这里,我们会谈到对黄麟生影响较大的于漪、刘国正、陈培干三位老师。

于漪认为,在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悉心欣赏。还认为语文教学教文育人、以情育人,实行文道统一。黄麟生对于漪的 “教文育人”观铭记于心,并大力发展。

于漪老师对学生的调研非常重视。她把思想情感教育寓于语文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推敲关键词句,始终使自己的课堂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在教授古诗文 《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学生对 “唧唧复唧唧”这个句子展开了争论。学生小赵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 “唧唧”是织机声,织机织布的声音即如此,故而 “唧唧”是象声词。学生小张不同意,认为 “唧唧”是叹息声,因为诗中明明写着 “不闻机杼声”。其他学生则认为是先织后停,停了之后方有的 “叹息”。于漪老师在学生争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仔细看注释,要求他们既注意了解别人的研究所得,又做到不受限制,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是不管怎样解释,都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都要言之成理。

在课堂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于漪老师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节课能初步背诵靠的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任务刚布置完,学生小忻 “扑哧”笑了,于漪老师询问原因。小忻说这首诗是 “吹牛”,他认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许多学生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归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于漪老师刚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地便问:“那是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于漪老师被问住了,一时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于漪老师如实告诉学生自己答不上来,并说课后会想办法去查。

备 《木兰诗》竟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 这是于漪老师怎么也想不到的。教然后知困。做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的知识啊! 于漪老师意识到问题还不只在于教某一篇具体课文前的准备,更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只有平时细心采摘,日积月累,源头才会有活水。调研清楚,课堂上才不会出现或少出现教师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1]

语文和生活紧密相关,离开了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语文的生命力何在? 教语文忽视生活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只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那无疑是沙上建塔,根基极差,终难成效。[2]

刘国正,笔名刘征,是语文大师叶圣陶发现、培养出来的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和教材改革家,也是黄麟生的良师益友,在语文教育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语文生活观”,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

刘国正长期活跃在语文教育第一线,关注着语文教育改革、语文教师发展。刘国正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97年,刘国正来到湖北宜昌考察语文教改实验,发现宜昌正在进行一项 “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育训练”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刘国正的语文观与宜昌语文教改不谋而合,这更坚定了他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是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在考察了宜昌的教改实验后,刘国正说:“如果说对于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的理解,前此还不够具体,那么他们的实验中,已萌生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便于操作的教学措施。”他还认为,语文课绝不是单纯的工具课,不是为了要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求知的乐园,是充满好奇和激情的摇篮。一旦语文课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就如断源求水、折本求花,是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刘国正对“纯工具论”和 “纯技术训练”加以否定。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枯燥、刻板的纯技术训练现象,刘国正思考:“语文课本本来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为什么学生却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语文训练本来是有利于活跃学生思想的,为什么学生却往往思路滞塞?”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做出回答:“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训练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把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刘国正认识到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把学生的思想和写作禁锢了在狭小的牢笼里,忽视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从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情况,一味地加以灌输,强调死记硬背,不注重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注重创新,只知道机械地传授和记忆。故而,虽然教师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学生疲于题海苦战,收效仍甚微,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同生活远远地分开了。

刘国正能从实践中得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是因为:第一,有恒心。不管调研中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他都选择了咬牙挺过去。第二,细心观察生活。他知道要想看清事情的本质必须得细心观察,感受其特点。第三,发言之前进行调查、研究。他深知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调研说出有道理、科学可行的话。第四,善于思考。他遇到问题善于从事情的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想出有效可行的办法。

经过调研,刘国正找到了造成语文教改 “收效甚微”的病根——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刘国正根据语文教材和教学实际,就如何联系生活问题提出了五项原则:一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二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三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四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五是为了实现上述四个结合,还要把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刘国正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即离开生活,反映和摹写都无所附丽,像一面照临空虚的镜子,所照空无一物,而语文一经与生活联系就无比活跃起来,简直像一个万能的精灵。

刘国正通过调研感悟到语文教育的真谛,这深深影响了黄麟生。黄麟生很赞同刘国正的语文教育观,他重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坚定自身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的信念。他深知调研在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黄麟生的很多发现产生于调研中,比如,他看到现在小学、中学以致大学都没有很好地重视阅读和写作,提出语文能力需要海量阅读和系统写作来保障。

黄麟生除了坚持带领每一届文学院毕业生到中学第一线进行教育实习外,还不辞辛苦地带领每届研究生到各地去调研。他曾经带领几个学生到一个偏远地区进行语文教育调研,一去就是三个月。三个月后,黄麟生和自己的学生带着一批调研成果回来,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黄麟生从调研中感悟到: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血与肉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黄麟生认为,在生活中通过调研才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不能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乱说乱做。

关于学生调研能力的形成,有研究发现,调研需要具备几个品质:大胆、细心、能吃苦。此外,还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选择合适的调研对象,二是有充足的资源、完善的外在条件,三是有教师的支持与鼓励。在学生遇到困难、感到迷惑的时候,教师不能放任学生打退堂鼓,而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乐观地对待遇到的困难,共同解决问题。

陈培干老师是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组长。黄麟生从1958年实习开始到参加工作后都在跟陈培干老师学习,打心眼里佩服他。陈培干老师擅长背诵,他能将看过的文章倒背如流。陈培干老师认为学习语言的第一个要点就是熟读一些好文章,背诵一些精华。黄麟生默默地效法着这位“名师”,记忆力也逐渐了得。

陈培干老师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研究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他认为,“一些中学教师业务水平不高除了基础知识缺乏、基本训练不足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例如,现在有些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多数人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很少人研究它,很少人愿意教语文教学法。有人认为教学法是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比较起来是低级的东西;有人认为教学方法是块荒原,如果动手去开拓虽然大有用武之地,但是要走出教研室,要到中学去跑,又觉得太费劲了。于是,在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教学中,较少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在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中,有些人要经过好几年的摸索,才懂得一点门路。但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仍难于从教学方法这个方面去钻研教材,研究改进之道,而只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一些内容,搬进自己的教案中去”。有些教师 “对教材不熟悉,钻研不深,近几年来又忙于应付升学考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语文教学缺乏系统的考虑和计划的安排”。[3]

在有些教师眼里,学生就应该相信教师的每一句话,不用调查,不用求证。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空谈理论,实践能力低下,发言难以令人信服。黄麟生深谙其中的道理,故而始终注重革除弊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机会。那么,除了调研之外,黄麟生还教给学生什么呢?

[1] 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之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 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陈培干.当前中学生语文程度问题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 (01):103-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