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抓好阅读与写作是教学语文的基础。但同时,阅读与写作也是学生对语文产生害怕心理的源头。
众所周知,让蚕不断地吃桑叶,它自然就会吐丝。要是不提供桑叶给它吃,它还会吐丝吗? 答案自然是不会。为什么蚕吃下绿色的桑叶后能吐出丝,而牛吃下草后能挤出奶呢? 这是它们各自体内的生理代谢所决定的。有摄取,有吸收,有消化,才会有自己的成果。
其实,学习也是这样,学习贵在摄取与吸收。学生若光是摄取知识而没有真正吸收,不会运用,不会创新与突破,总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就不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学习便只是表面的学习,从根本意义上讲,学生还没有学会学习,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光吸收不摄取呢?若如此,学生到头来把仅有的一点点知识吸收完了,不去摄取新的知识,只能 “吃老本”,就会营养不良。如此一来,学生的视野会被局限于狭小的地方,眼界难以开阔,知识空间难以扩大。
所以,教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摄取与吸收的能力,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呢?
谢显恒是南宁市武鸣高中的校长,经常带领语文教师参加区、市级比赛。在语文教育上,谢显恒一向都很自信。有一次,一位高一语文教师抱着一个牛皮纸包,满脸不快地走进了办公室。看到这位教师眉头紧锁,谢显恒校长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位教师对高一学生做了一项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名著是重要的,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有阅读经典名著的爱好。这位教师叹了口气说道:“本打算了解一下学生喜欢哪些经典名著,以便开展经典名著交流会,结果出来后我不敢实施计划了。”谢显恒校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关乎能否成功开展读书交流会,还关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该如何解决呢? 谢显恒校长思考了一周,决定进行一项研究—— “名著四品”。谢显恒校长带着研究方案前去拜访黄麟生,希望黄麟生能为自己指点迷津。黄麟生听了谢显恒校长的想法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谢显恒校长的课题研究,并提醒他在加强阅读教学的同时不能忘记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吸收与倾吐。
谢显恒校长回去后便召开了全校语文教师会议,提出了 “名著四品”的课题研究计划。谢显恒校长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加强监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先把学生引向名著阅读,然后再放开圈子让学生自由阅读。两个月后,谢显恒校长到各个年级检查课题研究实施情况,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读书频率比过去高了些,可读的大多是小说;高二年级的学生读书有两极分化的情况,文科学生读的多是文科类书,理科学生读的多是理科类书;高三学生的读书情况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读的无非是作文类书。谢显恒校长觉得,课题研究难以开展下去了。谢显恒校长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很多学生喜欢套用 “模板”写作,且假话、空话连篇。有些教师说他们也不想这样,但除了这个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让埋在堆积如山的练习题下的学生去读经典名著,真是没有底气。教师明知道套用模板写作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为了应付考试,还是要求学生这样做了。有些教师直言不敢教学生写作,生怕出乱子。
“怕什么呢?”大家闻声寻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大门。门被轻轻地推开了,每一位教师的脸上都立即浮现出惊喜的表情,大家兴奋地涌向大门。是谁让大家如此激动呢? 黄麟生。“阅读与写作教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教学。”黄麟生的这句话似乎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每位教师都渴望黄麟生能够为大家指点一二。
谢显恒校长去请教黄麟生之前,心里已有一个极端的方法,就是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来教,只抓其一,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能抓好哪方面就抓哪方面。
阅读与写作二选其一教学,还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双管齐下? 选择前者,学生的语文成绩会暂时获得大的进步,但对学生不公平;选择后者,该如何保持阅读与写作平衡前进呢? 学生如果因此过不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怎么办? 几经考虑,黄麟生最后做出了选择。
阅读与写作分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高考。这种现象很普遍,但是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系统性原理。什么叫系统性原理呢?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人为地把豆科植物和固氮菌分开种植,就会发现这两者的生长都会受到损害。豆科植物和固氮菌原本是互利共生的,把它们分开,两者自然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不仅生物种植上如此,教学上也是如此。如文理科分班,在分班前,学生做好选择后就各自朝自己选择的那个方向去努力。分班后,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学习生活几乎完全分离开来。在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上,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难以深入地学习。除了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外,学生自己也把阅读与写作分隔了开来。然而单翼飞翔如何有力? 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如大鹏那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为什么会出现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呢?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意识,往往把重心偏离到阅读教学上,在阅读上只重练习而轻分析。
第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欠缺,在阅读上不愿做深入思考,在写作上不愿做系统训练。
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像油与水分离,不能有机结合。当前很多教师只抓阅读教学,常常把写作训练束之高阁。有的教师认为阅读比写作容易教,就选择大量阅读材料让学生练习,至于写作,就完全交由学生自身的底蕴和灵性去决定了。有的教师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谁在写作方面有专长,谁就专门开辟独立的写作课程,以相对封闭的系统训练去实现阅读、写作效能的最大化。对于这种现象,黄麟生持什么看法呢?
黄麟生推门而入,声如洪钟地说了一句:“阅读与写作教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教学。”
由此可知,黄麟生对语文教学的局面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对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的现象也有了解。黄麟生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圈,在一个圆圈里写了一个 “读”字,在另外一个圆圈里写了一个 “写”字,又画了一个大圆圈,把两个小圆圈圈起来,笑着说: “我们开展 ‘名著四品’研究,离不开 ‘读’和 ‘写’。”
黄麟生的淡定来源于他自身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利用 “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独立任务的同时,通过读促进写,通过写促进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很多教师会产生疑问。有教师说,阅读中心论、写作中心论不更好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读什么、学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专门而又自由的训练不更好吗? 有教师说,让学生专心、专门地学习阅读,学习写作,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在高考复习期间快速得到提升,为什么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 这不是很费事吗? 黄麟生回答说:“阅读中心论和写作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只强调一种训练,只能达到形式上的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应是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互为促进的 ‘读写结合双主体互动’的活动,而不是把读写分隔开来的教学。”黄麟生说,语文教育的成功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我们可以看到,黄麟生判断语文教育趋势有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叫作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所谓居安思危,就是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迷于暂时的胜利,以免危机到来时措手不及。《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你光看、光听而没有深入,就无法获得真切的体会,也很容易为假象所蒙蔽。
黄麟生掌握语文教育趋势有一个 “四字诀”——深思熟虑。对于每个决定或选择,都需要经过理智、全面的考虑后再给出结论和方向,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展开 “双主体互动教学”是黄麟生经过长期语文教育实践之后所得的认识,并不是故作惊人之举。
美国有所学校曾做过一项实验:把一个班的男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20分钟,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学生记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在之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
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组学生进球数增加了24%;第二组毫无进步;第三组进球数增加了26%。这就是著名的 “心理意象”实验。
如果心里有一个既定目标,并且你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如果你能从各个角度周密地考虑它,开动创造性机器,那么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离你很近。世上没有漫不经心的成功,成功的背后必定藏有深思熟虑。
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开来的行为是反常行为,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反常行为背后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1]比如,一个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平时很乖巧听话,家长和老师都对他很放心,因此较少关注他。突然有一天,这个孩子变得脾气急躁易怒,无法保持安静的状态,做出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喜欢摔打玩具、毁坏家里的物品、粗暴对待小动物。孩子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反常? 原来,孩子是因为缺少关注才会做出这些反常行为,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在孩子看来,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这些行为的谩骂和愤怒都是一种 “交流方式”。所以说 “反常行为背后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看事情就得看出背后的问题。所以,光听不算,还要深入考察;看了还不算,还要动脑筋思考,真正面对问题。黄麟生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的。他善于透过问题表面去挖掘问题实质,只有分析清楚、思考明白,才能对症下药。
黄麟生跟大家说,要改变老牛拉车的灌输式教育,就要给学生两个“轮子”,教会他们驱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 “轮子”一起前进。这时一位语文专家站了起来,笑道:“恐怕这两个 ‘轮子’得一大一小,可是重心不稳,下坡的时候很容易翻跟头。”这位语文专家说出了大家的担心:在阅读与写作中,是偏重其一,还是二者并重?
这次会后,黄麟生没有冒险在阅读与写作中偏重其一,而是把阅读与写作放在同一地位上,以求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实际上是黄麟生跟这些问题的第一次交锋。是在教改的失败中等待笑话,还是在保守的胜利中等待掌声? 黄麟生选择了前者。实践证明,黄麟生指导的这次教改,不仅没有让人笑话,反而赢得了众人的钦佩。
[1] 赵玉平.跟司马懿学管理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