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绪岩校长
邱绪岩,1968年11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肥城市白庄矿学校校长,1990年7月毕业于菏泽师范学院。兼任现代学校教育发展联合会副会长,泰安市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发表文章二十多篇,多次应邀赴北京、山西、河南讲学。曾荣获中国百佳创新校长、全国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省校本教研先进个人、泰山名校长、泰安市“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多年来他秉持“教孩子一时,想孩子一生,想民族永久”的教育理念,创立了“情效大课堂”教育模式,确立了“素质教育十个一工程”,实现了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和学校的优质化发展,荣获泰安市特色鲜明学校、省规范化学校、省绿色学校、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省校本教研先进学校、省创新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创新型学校等二十多项市级及以上荣誉称号。
【按语】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有其对教育独特的思考和实践。肥城市白庄矿学校的“情效大课堂”,基于其“对未来负责”的校训,经历了反复的实践、思考、提升的艰难历程。陶继新老师从2005年开始,多次深入白庄矿学校采访,这次陶老师和邱绪岩校长的对话,既是对“情效大课堂”的解析,更是对这一品牌形成的见证,期待着他们的实践能为每一所行走在路上的学校带来新的思考。
“情效大课堂”之基本理念
【邱绪岩】从2002年5月我担任校长至今已有九年时间,这九年在您的引领下感觉到自己有了实实在在的成长,从一个学习者、模仿者开始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有了自己审视教育的视角和观点,慢慢地形成了“情效大课堂”的理念和主张。
【陶继新】很多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愈到后来,这种模仿的痕迹愈淡,创新的成分就愈多。你们的“情效大课堂”的诞生,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有您的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也有您的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而且你们的实践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滑移,思考也随之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最终形成了这个品牌。
【邱绪岩】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解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学现状,期盼着课堂能成为师生生命相互润泽的情感场、氛围场、智慧场,让课堂教与学成为师生共同的期盼,教师能够愉快地教、学生能够快乐地学,让教师能享受到教之乐、学生体验到学之乐!
【陶继新】学习本应当是生命个体探索未知的幸福之旅,可是,很多已经演变成了心力交瘁的苦役。而苦教与苦学的结果,不但不可能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也会在教者与学者心里积淀一种很不快乐的情绪。所以,让师生体验快乐的思考,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邱绪岩】是的,让师生体验学之快乐应该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为此,在最初我们提出了“师生情感正效”的课堂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我们曾经有过疯狂的学习期,也曾跟随着各种教育盲目地奔跑过,最后我们还是静下心来思考,在深刻分析了教育的目的、性质及现状后,认识到我们姓“基”,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筑基,打好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思想道德基础、精神价值基础之后,才有了我们今天对“情效大课堂”新的理解。
承办全国中小学生创新大赛
【陶继新】认识到姓“基”才能遵循基础教育的规律,才能冷静下来思考基础教育究竟如何来办。有的学校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没有特别关注精神价值基础。可是,对这个问题的忽略,带来的负面效应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是,并不是人长大了才考虑修身的问题,如果小的时候没有为其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以后的修身就无从谈起。而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不好,即使有了再多的知识、再大的能力,都不可能对社会做出好的贡献,甚至还会对社会产生危害。你们重视这个问题,会让学生既有今天的幸福,也有明天的幸福,而且也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
【邱绪岩】是的,道德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做教育不能偏执于一端,既要面对今天,也要面对明天;既要面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也要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有道德的高素质公民,这是国家、社会的要求,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我们反对曾经倡导的为了明天的幸福,牺牲孩子们当下幸福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式的教育;也反对借口为了孩子当下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一味地“尊重、期待、激励、欣赏”式的教育。教育如果缺乏了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缺乏对生命成长基础的夯实,虽然能让孩子们暂时“幸福”地生活,但可能会如同绚丽多彩的肥皂泡沫一样,随时面临破灭的危险,完整的人生需要酸甜苦辣。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需要“实中求实”,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教育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增长、能力增强、精神丰润,让学生具备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各项竞争力,这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陶继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本质上讲,是功利追求,这里的甜,多指个人获取功名利禄的感受,而非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的贡献之。所以,是不足取的。“头悬梁,锥刺股”式的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人是昏昏然的,是极其低效的,而且长此以往,会对人的精神心理造成伤害;相反,劳逸结合状态下的学习,是快乐的、高效的。我这些年休说“头悬梁,锥刺股”,就是夜班也不加,休息好、锻炼好,有了饱满的精神,读书背书效率高,写作的时候也多能文思泉涌。而且,不管干什么,当下非常快乐,感到工作与生活得很有意义。我希望学生有这种状态,这样,他们不只是当下快乐,未来也会幸福的。
只有“尊重、期待、激励、欣赏”而没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学记》认为“严师为难”,孔子的形象就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您看看,从外在形象上需要温和,也需要威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就更应当严格要求了。对学生爱而严,才能让他们真正成长起来。而且,在做这些的时候,正像您说的那样,要实中求实,而不是华而不实。教育不缺少空头的理论家,缺少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实践出真知,实践也出名师、出名校长、出专家,甚至出教育家。
【邱绪岩】教育不能脱离现实,教育的思考不能脱离实践,正是本着宽严并济、实中求实,让学生真正成长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由最初的“师生情感正效”发展为以“情智并重、追求正效”为理念的“情效大课堂”,期待能够实现学生情商、智商的和谐发展,期望能够把孩子们今天的幸福与明天的幸福连接起来。同时也由最初“师生情感正效”的思考,不断延展至“自我认知正效、学习认知正效、信心正效”,在思考的不断延展中豁然跃动出“教育效应”四个字。任何教育行为和方法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或强或弱的效应,这是我们的“教育效应说”,可能不够恰当,但正是这种教育效应的认识,让我们感到教育者的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因为教育是有痕的。
服装表演
【陶继新】“情智并重”是因,“追求正效”是果,有因就必然有果。一个人的智商是相对稳定的,可是,一个人的情商却是可以培育与提高的。纵观世上成大事者,往往智商不是多么高,情商却非常好。所以,“情感正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师生情感和谐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则会事倍功半。而且,这种表面之“效”的背后,还会对生命个体形成更大的影响。长期快乐愉悦且高效的话,会无形之中增加自信,会让生活、学习与工作变得很有意义;而那些“情感”方面出现问题者,不但不会高效,还会感到生活、学习与工作了无意义。久而久之,便会在心理深层形成一种生命毫无意义的定势,会令当下甚至一生难以享受到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快乐,也就是说,有可能失去终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您所说的“情感正效”,不但在当下的课堂上,也在日常的行止中,更在未来的生命里。
【邱绪岩】积极的情感是健康、快乐生活的保障,也是高效学习的保障,更是人成功的保障。国外学者曾经对国际成功人士进行过统计,最后的结论是人的成功70%取决情商。美国神经科学学会Eric Jensen在他的著作《聪明的秘密》一书中,从脑科学的角度证实愉悦的情感会增加神经元的生成、促进脑细胞的繁殖,从而促进人智力的发展。这更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始终呵护孩子们的情感,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愉悦学习的氛围场、情感场,这个场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之效,更会影响学生将来的生命之效。
【陶继新】要想呵护孩子的情感,就要真爱他们,而且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这种爱。有爱与没有爱,感受到爱与感受不到爱的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爱,并非溺爱,有的时候,适当的批评教育也是爱。不过,要让孩子感到,这不是害他,而是利他。一个生活在爱的氛围里的孩子,思想与心理是健康的。而且,这种健康还会呈现在身体层面,也会延伸到未来的生命中。这样,学生就不仅有了学习的高效率,也有了生命的高效益。由此可见,您所说的创建一个愉悦的学习的氛围场、情感场是关乎到孩子一生幸福的一个正效工程。
“情效大课堂”之多元课程
【邱绪岩】是的,教育需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幸福。我们的校训是“对未来负责”,我们的想法就是不仅要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还要关注未来的幸福;不仅要思考当下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还要考虑我们的教育能够为孩子留下些什么。因为谁都无法预测孩子们的明天,我们不能凭着想象或我们的一相情愿办教育,今天的儿童可能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孩子。”谁能想到他能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谁能想到他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基于这种“儿童的今天≠儿童的明天”的认识,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需要实施全方位教育,开发多元课程,让学生多元经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一颗颗可能的种子,期待将来他们面临人生抉择时,曾经埋下的某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此,我们提出了“情效大课堂”多元内容、多元经历的课程建设思路。
【陶继新】教育改革走到深处,就必然要进行课程改革。不过,这会大大增加学校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工作的难度。所以,一些只是关注“应试教育”的学校,对于课程开发多是充耳不闻,或者表面赞成而实际应付。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并形成课程文化,学生就很难享受到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很难更好地成长。你们所开设的多元课程,为孩子更好地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孩子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有共同的需求,也有个性化的需求。教育就要满足孩子这种多元的需求。这两三年来,几次到你们学校参观采访,颇为学生在这些新开发的课程中乐此不疲地学习而感动。这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从时间安排上看,确实挤占了一些必考科目的学习;可是,学生从新的喜欢的课程中,享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令老师与家长称赞不已的成果。于是,这就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里生成巨大的自信能量。这种能量往往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并使他们再一次领略到课程开发带来的喜悦,从而提升其幸福指数。
【邱绪岩】是的,多元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师的多元发展,使一大批教师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像冯国庆老师的快速作文、张绪文老师的科技辅导、张立谦老师的诗词课、李伟老师的高效记忆等,这便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吧。同时,各种智能之间也是一个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如果把每一种智能都比喻成一块砖,只在一块砖上往上摞是摞不高的。多元课程的开设,不仅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而且带来了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愉悦,在情智都得到和谐发展的状态下,高效自在情理之中。
【陶继新】昨天听冯国庆老师的课,很是吃惊,老师任意命题,学生用15分钟时间竟然能够当场完成一篇作文!而且,有些作文写得相当精彩,极其感人。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学生是动了真情,写了真文的。作文贵在真,也贵在自然。如此发展下去,会有更大收获。在听李伟老师的高效记忆课时,也是让我们有大开眼界的感觉。当时我们同行的一位专家写了20个成语,李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读了一遍,竟然有不少学生当场背诵了下来。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它却成了实实在在的存在。看来,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开发这些潜能。如果不予开发,时间长了,便会处于沉睡乃至死亡状态;而有效开发则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伟大”。有了这种感觉,学生孜孜以求地乐学,不就变成现实了吗?
【邱绪岩】是的,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潜能无限,大多数孩子是教什么会什么,但潜能无限并不代表能力无限,潜能要转化成能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孩子们创设多元课程,让孩子们在多元经历中去挖掘自身潜能。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也差点走入歧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曾经面对过,是为了学校尽快有影响力、彰显特色集中精力做单一特色课程,还是致力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开发多元课程,让每一名孩子的潜能得到开发?我们有过犹豫,但庆幸的是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
【陶继新】单一特色课程面对的是少数学生,多元课程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前者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后者则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前者费力不一定太大,也可能会出些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可是,以牺牲多数学生需求而获取的荣誉,在你们看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荣誉。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使没有荣誉称号,也是最大的荣誉。况且,你们已经“全面开花”,每个学生都投入其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成绩。昨天参观张绪文等老师辅导的学生的科技成果作品时,令我们异常振奋,一所农村学校,竟然获得那么多省级乃至全国级的大奖!这一方面看出教师所下的功夫以及相当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欣喜地发现,农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起来。
【邱绪岩】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每一名孩子的多元发展创造机会、搭建舞台,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我们围绕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现代中国人”的学生培养目标,“扎根民族教育,以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博采众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现代生活、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做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现代中国人”的培养思路,确立了“一体两翼”的课程建设思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为主体,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以“涵养民族情怀、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为一“翼”,设计开发了“书法、纸绢花、京剧、民乐、剪纸、经典诵读、泥塑、武术”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系列学校课程,让生命筑牢民族文化之根;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现代科技创新能力”为另一“翼”,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生存技能,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开发了以航模制作、创造发明、科技实践、无土栽培、菌类培植等为主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引进了以国际数棋、高效记忆、诗词速写为主的潜能开发课程,为孩子的未来尽可能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
【陶继新】“一体两翼”的课程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涵养民族情怀、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这一“翼”,是为学生植根,根深才能叶茂,民族才最具有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历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经过大浪淘沙,已经深深地烙印到了中国人的心里,并且成为中国人发展的精神支撑。遗憾的是,有的人,甚至有的“专家”对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甚至极尽攻击之能事。可是,当排拒了这些优秀的文化之后,“舶”来的一些外国文化就没有了扎根之地,甚至有可能将不好的文化移植而来。没有根的人,是不可能在中国这片大地上长成参天大树的。你们重视这个问题,而且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可谓目光远大,当然,学生也会因有根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竖笛表演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现代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翼”也很重要。孩子是要走向世界的,是要走向未来的。作文课上好多学生就写了专家给学生出的作文题《我们要做具有现代视野的中国人》。当时我真有点担心,孩子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吗?事实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们竟然写得舒卷自如,视野相当开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没有平时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活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作文。
两“翼”并重,同时发展,形成学校的品牌文化,也就有了学生未来美好的前程。
【邱绪岩】“国际、民族、现代”是我校的文化特征。“位卑未敢忘忧国”,面对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民族精神的流失以及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质问,我想,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敢于担当,而不应无动于衷。我们“两翼”并重的课程思路也正是基于对孩子和谐成长之情、国家民族关注之情而设置开发,以求每一个生命和谐成长、国家民族未来振兴之效。
【陶继新】有无历史担当意识,是衡量一个校长人格高下的试金石。而且,有了这种意识之后,不但会有高远的目标,还会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即使有的时候遇到困难,也会一往无前。而且,还会将这种思想传递给老师们,让他们也有一种担当意识。而老师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就会认真工作,很好地培养学生,从而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情效大课堂”之多元经历
【邱绪岩】任何一名教育者都需要有历史担当的意识,唯如此才能培养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多元的课程开设的目的,只有让孩子们在经历和实践中才能内化成他们内在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设了多元经历和实践的机会。
【陶继新】是的,实践是关键。每当我听到某个专家或教授在毫无根据地指责某个校长或教师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我常常想,如果让他当上几天或几周校长与教师,他就会知道说与行会有多么远的距离,就会感到自己的话是多么可笑。这并不是说校长与教师不需要理论学习了,而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理,学生没有多元的实践经历,也就不可能体验到走向成功的苦与乐。
【邱绪岩】只有来自于实践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只有来自于实践的办法才是真办法,只有来自于实践的体验才是真体验,只有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才是真理论。一味地说教不是真教育,需要知行统一、学做结合。为此我校通过校园节日(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生活技能节)、高水平竞赛(省市乃至全国的书画比赛、艺术展演、作文大赛、航模比赛、创新大赛、创意大赛、小实验家比赛、机器人大赛等)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重大节日(三八妇女节、清明节、端午节、建军节、国庆节、父亲节、春节)以及到煤矿井口送温暖、今天我当家体验、清明到烈士陵园扫墓、举办红领巾超市、校园班干部竞选、校园解说员竞选⋯⋯让孩子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实现多元的实践与经历,在多元的实践和经历中挖掘自身潜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陶继新】你们开展的这些活动,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感受。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有道理的,这里的“万里路”,不只是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更包括人生各种各样的经历、各种各样的活动。前一段时间看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很是感慨。这个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女性,不但学了大量的书本知识,更有常人很少有的各种各样的经历。正是在这种经历和苦难中,锤炼了她的意志,让她有了特殊的历史担当,取得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成就。史上成大事者,几乎没有一个是从书斋里走出来的,都是在各种各样的人生磨难中走向成功的。你们从小让孩子拥有更多的人生经历,经历更多失败与成功,这对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走向更大的成功,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邱绪岩】经历是一笔财富,我回想起个人的成长也常常感慨,小时候我在临沂农村长大,很小就帮着母亲下地干活,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地里拔草喂长毛兔,有时还要拣柴火。正是童年的苦和累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加了我的体验,让我今天能够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快乐地工作、生活,因为今天再苦再累也比不上童年时的苦和累。多元的内容、多元的经历是我们“情效大课堂”的宏观特征,教育需要宏观的把握,也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需要谋大道,更需要把小事做好、把细节做实,既谋道也谋术。具体的课堂也是孩子多元经历的重要途径,因为孩子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需要我们对课堂精雕细琢、正确认识和具体把握。
【陶继新】有人说,每经历一份苦难,都有上帝的美意在。您小时候受过这么多的苦,我更是啊!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当了十年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受了很多年的批判,直到1977年高考前的日子,还挂着牌子游行了五十多天。可是,这些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更加善良,因为受过别人批判者,更知道如何更好地善待别人,包括更好地善待批判过自己的人。而且,正是这份经历,锻炼了我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就了我与人为善的品格、“学不可以已”的意识,也才有了今天这点成绩。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再经历我们经历的那种苦难了,可是,我们应当让他们尽可能地拥有一些磨练其意志与增长其见识的经历,让他们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态、更加坚强的意志,从而为自己的一生打点幸福的底色。
“情效大课堂”之特征流程
【邱绪岩】温室的花朵不敢直面烈日,鸡笼内的雄鹰无法飞翔到天空,没有多元经历就无法磨练孩子们的意志,更无法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如果能够充分地把握好具体的课堂,课堂也会成为学生多元经历、多元发展的良好场所。我们认为课堂是一种场,是知识场、情绪场、情感场、精神场、习惯场、智慧场、生命场⋯⋯每一个人都受场的影响,并相互影响,也反作用于场。虽然知识的来源有多种渠道,但有一点永远不可能改变:课堂是传承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的主阵地。基础教育就是基础教育,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是基础教育课堂的责任。
【陶继新】生命在不在场,是大不一样的。不在场,就没有切身体验;在场,就会有生命感受。一个人在场,与更多学生在场、师生一起在场也不一样,群体场效往往比个体场效更有能量。所以,构建生命成长的群体场,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责任。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也要生成智慧,没有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遗憾,而有了“友直,友谅,友多闻”的生命升华。
这些年,基础知识有被弱化的趋向,不过,诚如您所言,基础教育姓“基”,如果基础打不牢,以后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当时就要付出代价。处于成长期的小孩子,是基础知识不牢的时候,也是为其打牢的关键期。他们没有思维的定势,没有固定的模式,接受新的事物非常快。所以,在这个年龄段让他们打牢基础知识,费时少、见效快。不过,要真想牢,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的时候是需要反复的。所以,教师要紧盯、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这个基础打好了,犹如打好坚实的地基之后,才有了高楼大厦横空出世的可能。
【邱绪岩】对基础知识弱化不是对学习的解放,教育不能偏执于一端,这几年的课堂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出现了两极分化,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也出现了分歧。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该处在上位,教师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关注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做到目中有“人”。学生学习的起点应该尊重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成长过程,从知识学习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养成习惯、涵养人格、完善和发展生命。如果教师教学的起点从属于学生学习的起点,从知识出发,往往会成为“目中无人”的知识课堂;如果把学生学习的起点提升到教师教学的起点,则往往会成为一个弱化知识、表面繁荣的课堂。有的人形成了“新课程改革或素质教育降低成绩”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症结就在于把教师教学的起点混同于学生学习的起点。
【陶继新】目中有“人”中的“人”有群体之人,也有个体之人。总体来说,教师教学面对的是活泼的生命体,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能无视人的在场,不然,知识只是知识,而人被视作没有生命的僵化的接受者。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一个要义,就是目中要有不同的人,还要有个体的人。《论语》中有一百多次谈到“仁”,可是,孔子的回答没有一个是一样的,甚至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在孔子看来,个体不同,即使同样的问题,也不能是同一个答案。因为不同个体的人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要因人而教。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认识起点与思想性格起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的起点来有的放矢地设计与回答问题。于是,就有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经典之说。而且,课堂不是一个狭小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室,而是处处皆课堂,处处皆教学。同时,在孔子看来,做人的教育是第一位的,学文是次要的。所以,就有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您所说的课堂关注点,显然已经有孔子之教的要义了。
【邱绪岩】谢谢陶老师的肯定。正是基于教育需要目中有人、目中有全人的认识,才有了我们“情效大课堂”、“情智并重、追求正效”理念下的具体课堂特征:“小组合作、学生主讲(主持)、全员互动、及时评价、情智并重、追求正效”,“自学尝试、展示交流、检测反馈”三大环节,“剔除负效、减少低效、追求正效”的要求。明确了情效大课堂的五个关注(关注情感、关注习惯、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思维、关注效益)、八个有效性(目标的有效性、师生课堂时间使用的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互动的有效性、学况掌握的有效性、书面巩固的有效性、弱势群体关注的有效性、生命体验的有效性)的多元评价要求;落实了课堂中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其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平等、自由、民主、公正、包容、欣赏、合作、共赢意识,实现师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陶继新】在听你们教师的课时,很是振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其实,学生本然就有探索的欲望,只不过有些被教师的越俎代庖扼杀了而已。从前置性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再到课堂展示,以至于课堂检测,你们的学生都处于一种特别积极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状态中。他们清晰整个的学习流程,有的也有了掌控流程的能力。特别是展示,真是异彩纷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后,几乎都希望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当展示得到师生的认可与欣赏之后,他们就会特别的自信与快乐。这种情绪,反过来又激发了他们更大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求再次展示时能有“更上一层楼”的表现。而且在小组合作中,不但所有成员都有了进步,而且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生成了一种合作精神。有了合作精神之后,在未来的生命旅程中,就会更好地与人合作,也会在与别人的合作中享受共赢的喜悦。
【邱绪岩】谢谢陶老师对我们课堂改革的认可。开发多元课程、创设多元经历,打造素质教育个性化品牌,为孩子的未来埋下尽可能多的种子,是我们“情效大课堂”不变的追求,虽然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们坚信,只要执著追求,梦想将越来越近。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2年第1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