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进在理念与自由之间

行进在理念与自由之间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怀顺,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临沂第二十中学校长。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就发展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的一颗明星,一大批独具个性与特色的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与能手也迅速成长起来。这篇对话,则对姜怀顺校长以及学校的“教师个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教学要有“序”,但这个“序”并不是教师、教材、教研部门的强势所为,而是由整个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影响所确定的。

↑姜怀顺校长

姜怀顺,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临沂第二十中学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十大年度教育创新人物、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初中骨干校长、山东省十佳科研创新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创新杰出校长、山东省教育厅教育创新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西部教育顾问。多次在全省教学示范学校会议、全省素质教育论坛、全省初中骨干校长培训会议、全省课程建设会议等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在全国各地作过多场学术报告。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创新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等报刊发表,主编的《追求卓越》一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创新教育》、《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和省、市、区电视台对其先进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按语】在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有这样一位校长,他不仅把学校办得有名气,而且言谈举止中不时透出独特且带理论光芒的哲思。他始终坚持“让教师和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的办学理念,坚持“最优秀的教师创造最优质的教育”的追求,不断创造着骄人的业绩。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就发展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的一颗明星,一大批独具个性与特色的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与能手也迅速成长起来。他,就是临沂第二十中学校长——姜怀顺。这篇对话,则对姜怀顺校长以及学校的“教师个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凸显个性  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

【姜怀顺】在市里召开的科研兴校座谈会上,我谈了我们学校的三个现象,也是三个人物。第一个是语文教师王丽花,她用2/3的教学时间和学生一起研究《莎士比亚全集》,学生乐此不疲,且语文成绩名列全校前茅;第二个是地理教师官景进,他整合了地理的全部教材,实施开放的大地理教学,95%的学生喜欢地理,能够用地理的语言表达且积极敏税地捕捉地理资源的相关信息,十几位同学写出了很有见地的考察报告;第三个是数学教师刘建宇,他是我们的副校长,今年代初一一个班的数学,并且担任班主任,他用26节课的教学时间,在不布置一道课外作业题的前提下,已经完成了初中2/3的学习内容,学生普遍感觉到数学不难、数学好玩,喜欢和老师在一起研究数学,连入校时学习最困难的孩子也能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去。几位很有名气的专家听课后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很多家长莫名其妙: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可思议!这些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陶继新】相同的学生,因了不一样的老师而呈示出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有的学校,教师布置了大量作业,对教科书讲了又讲,结果呢?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考试成绩也并不理想。学习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你们的教师教学时间并不长,可是,学生学起来却兴味盎然,考试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这说明,你们的教师获取了教学之道,而不只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说:“君子不器。”那些在教学苦海里挣扎的教师,只是在器的层面行走;你们的教师,却在触摸“道”的要义。比如教学语文,难道就是学好教科书上那几篇课文吗?没有大量的“取法乎上”之读,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王丽花老师用2/3的教学时间和学生一起研究《莎士比亚全集》,可谓深得语文教学妙道者也。数学教学难道就是做一道又一道的练习题吗?不是的,尤其不是做那些没有质量的练习题,做得越多,学生越厌烦学数学。学数学的关键是做高质量的、以一当十的、与数学内在规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题目。刘建宇,一直在数学生命规律上探索,而且找到了烙印着他本人个性特征的“道”。官景进老师教授地理课,不但独辟蹊径,而且真正寻到了地理教学之“道”⋯⋯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教师脱颖而出,我想,与您这位大气而又深得教育之道的校长一定有着内在的联系。

【姜怀顺】校长的“道”应该融入老师的教学之中,呈现在学生的生命素质里。徐铎厚主任参与了建宇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他曾激动地告诉我:“校长,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教育实验。”我在听完课并看了学生的学习心得以后内心波澜起伏,我曾自豪地告诉前来考察的天津教科院的陈雨亭教授,刘建宇的实验在某种意义上有可能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程式,也为其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可能。实践证明,上一堂课的知识未必一定是下一堂课的认知基础。学生学习的主要困难更多来自心理障碍,而非知识的前后逻辑链接。而这些障碍好多是由于老师对学科教学的低浅把握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无知造成的。唐史学不好,宋史就一定学不好吗?散文单元不想学,小说单元就一定跟不上吗?初一思想政治课没学,就一定不能学习初二思想政治课吗?基础很重要,但这个基础更多地不只是知识本身,而是态度、兴趣和爱好;是方法、习惯和思维品质;是责任动机、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教学要有“序”,但这个“序”并不是教师、教材、教研部门的强势所为,而是由整个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影响所确定的。刘建宇对好多知识内容能够进行有机整合、删减,对学生暂时无法理解且对下一步教学构不成障碍的内容,能够大胆地告诉学生这些内容不用学、跨过去,而待一段时间水到渠成的时候再提出这些内容,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思考当时为什么不会,让孩子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刘建宇提出了全息诗意教学的核心理念,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情绪、方法习惯等一切与学习数学和人生发展相关的要素,全部纳入其教育教学设计之中,思维所到,剑锋所指,八方联系,浑然一体,创造了诗意盎然的教育篇章,个人成长和团队进步的互动机制促进了一批又一批教师的成长。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民间教育组织叫“美国教育”,它用十几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的作用比学校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有学生的发展,只有师生发展了,才会有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姜怀顺校长赴美学习考察

【陶继新】刘建宇老师之所能够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关键是他真正领悟了数学教学的真谛,以及这个学科更深层次的生命规则。任何学科教学,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不会产生这种质的飞跃。

刘建宇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内蕴于学生之中的这种兴趣。记得在2001年我采访他的学生时,他们说学习数学太有趣了,太想学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学是学习好的内在力量;相反,学起来味同嚼蜡,再好的知识都不可能学好。现在很多人在谈高效课堂,可是,疏离了内在情感的因素,只是讲技巧、讲方法,永远不可能抵达真正高效的境界。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从简单方面说,就是一句话,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只囿于道德人格的形成方面,也包括了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发现,真正学习好者,特别是有学习潜质者,不是那些智力非常好的学生,而是那些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会当下学习好,而且一生会学习。学会与会学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更多是在被动地接受,后者则有了内在需求与主动意识。

责任动机、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呢?则是学生学习好以至一生幸福的核心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即使遭遇困难,甚至重大的打击,都不能让他退缩,甚至还会有愈挫愈坚的美质。而且,有了这种品质,主动积极学习就不再是临时的,也不再是为了应试,而是持久的,甚至是一生的、指向高远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品质与优化的学习会相辅相成,成就一个人的幸福人生。

刘建宇老师在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内在规律的时候,又让他们具备了这么些属于“道”的生命规则,让人“震惊”的奇观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姜怀顺】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我们在“344”个性优质课堂教学策略中把习惯养成作为四个标准之一融入我们的课堂要求之中,把情感孕育和习惯养成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求,这应该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发展前瞻性的。教育的目的是分离,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全部意义就是使学生离开老师、离开课堂后还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习惯和什么样的习惯养成教育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老师如果想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有能力学习,就必须思考我们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够知道在学生进入校门的第一天,第一节课要在自己的学科阵地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习惯,而且这些习惯要一脉相承,构成体系。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从表面上看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性要求,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则反映了老师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科教学观。而实施什么样的养成教育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品质。

【陶继新】您的“分离”说得很有道理,学生不可能跟老师一辈子,师生分离是必然的。如果在学校里只是接受式地学习,离开老师之后就不再会学习。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其实,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君不见,有多少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在积极努力地学习?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早就厌倦了学习,跳出学习的苦海,再也不愿跳进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在学校里培养他们一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的品质。我一直认为,优质的学习,是生命个体的审美活动。所以,很多人问我,你天天如此紧张地工作与学习,累不累,烦不烦?我说,不但不累,而且很美啊!所以,我从参加工作之后,不是中止了学习,而是开始了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学习的征程,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快乐地行走着。由此看来,你们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里乐学好学,而且在着意培养他们一生审美学习的品质。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义啊!

发展个性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姜怀顺】对!我非常景仰您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情怀,和您在一起就会感到一种从容,一种挺拔,一种大度,一种自然流淌的律动!我感觉到这才是您事业成功的基石和真正意义。但是,从您身上我也触摸到了另外一种更为急迫的东西,那就是应该怎样引领我们的老师成长为像您这样的教育大师。刘建宇、王丽花、张夫玲、刘晓凡、朱金欣、宋磊等优秀老师的成功,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成功教师的真正特质到底是什么?我归纳了三条:一是能帮助学生建设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并且不屈不挠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其人生价值。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学习和仅仅为考试分数的学习是有天壤之别的,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热情、志趣⋯⋯不能变成学习的渴求和对老师的依恋,不能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兴趣、习惯和能力,是无效的,也是无谓的。二是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最热爱学习的动物。学习不仅仅是读书,也是积极地获取教育资源信息,更是敏锐地捕捉教育所需要的一切经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升自身的职业品位和生命质量。三是从容达观,自身的幸福指数高。教师的不幸从表面上看是个人私事,但客观上却控制着一间教室,影响着一堂课,伤害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甚至更多。教师应该像凯鲁亚克所说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教育需要丰富的安静,也需要强烈的审美冲动。我们提出的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的,教师的生命体里应该充溢着精神的元素和道德的血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的命运掌握在中国教师的手里。

【陶继新】高度赞赏您所归纳的三条成功教师的真正特质。要帮助教师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从而矢志不渝地奔向这个理想与目标。如果没有热情与信念,就有可能在困难重重的时候败下阵来;相反,则会挑战困难,并从破解困难的过程中,享受一种特别的人生幸福。窥观当下教师的状态,前者居多,后者太少。这并不是说老师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而是学校特别是校长没有为其提供走向这个理想目标的舞台,以及持久的生命动力。我觉得,您是一位很有事业心、责任感,特别有高远追求与非常大气的校长,具备了为教师走向成功提供思想支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学校里这么一批老师能够濒临成功的辉煌殿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是一个人不断提升人生品位的必要条件。对于如何走向成功,很多人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不少人往往是三分钟的热度,所以,最终与成功擦肩而过。学习热情需要外在的帮助,更多是要有内需,而且是持久的内需,能力的提升亦然。任何人,包括大人物的能力也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在生命的历练中一点点提升起来的。所以,真想成功,不但要收获成绩,也要接纳失败。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就很难走向更大的成功。领悟这个规则,且又奋争不止,就能成大事、成大功。

教师的从容达观,自身的幸福指数高太重要了。这不只是对他们本身有利,还会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一个幸福指数高的教师,会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递这种幸福感,从而让学生也拥有幸福感。有了幸福感,生活与学习也就有了诗意。特蕾莎修女之所以说“工作是最大的悠闲活动”,是因为她自己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以及将这种幸福传递出去的意义。可以说,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教师从容达观的品质,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也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

张扬个性 凝练教师的人文情怀

【姜怀顺】一所学校,校长很重要,除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领导艺术、专业作为以外,学校运行机制应是校长领导力的常态呈现。什么是机制?机制应包含制度和它的运行状态。没有健康有效的制度,方向错了,执行力再强也走向了它的反面;反过来,制度再高明,如果运行不好,束之高阁,也是书生意气,茶楼枉谈。现在第一个问题是在我们众多学校林林总总的一系列制度中,究竟有多少制度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在大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即使有一个好的制度,要达到持续的强化,要形成浓郁的学校文化,要出现姜怀顺校长深入课堂听课最优化的效果,一个校长得付出何等的坚忍和牺牲!我们的师范教育是有缺陷的,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也是不健全的,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是在教师进入岗位以后形成的,因而,如果没有深刻意义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就根本谈不上学校的持续发展。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并不缺少所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也不缺少教育学的教授和指导,但唯独缺少有灵魂的教育,关键是缺少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我在实践中所得出的感悟可以概括为三点,那就是价值引领、个性关怀和理性自由。

【陶继新】您谈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在制度文化层面,一是制定制度时的参与度不高,即使参与度高了,参与者也并未意识到这些制度一旦形成将会以“法”的形式出现,所以,应付者有之,听之任之者有之。可是,制度形成且触及其利益的时候,往往意见来了。其实,制度成为文化,需要从一开始就有相当的参与度,就要非常认真。因为制度真正产生作用,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内化到所有成员的心里,开始制订制度的时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二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内化,一要让它深入人心,二要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决心。这样,久而久之,制度就会内化到大家的心里,从而自觉主动地维护制度的神圣性。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说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可教师的素养为什么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呢?我觉得,就是您所说的“缺少有灵魂的教育”,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而是教育过程的受苦受难者。其实,有了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才能生成对教育事业的爱之深的情结,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从而让教育教学变成“游于艺”的享受,感受艺术家与诗人的创造之美。这个时候,继续教育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的需求。

【姜怀顺】是的。让老师参与学校规划和制度建设就是一种引领。引领价值取向,实现文化认同,形成共同意志,让教师个体拥有学校集体。实践证明,个体拥有集体的程度越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就越大。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个校长要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把人安排到最具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教职员工。要用信任代替监督,以启发和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把个人的成长和集体的进步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方能呈现教育大合唱的无穷魅力和华彩乐章。有时候想想,做教育真难,它的目的性、不可逆转性和复杂性构成了教育特有的矛盾、对立与统一。但是,教育得种植自己想收获的东西,没有目的的行动等于在黑暗中前行。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今社会形势在激发教师无穷的创造活力、强劲的奋发精神的同时,更需要对教师进行科学鲜明的价值引领。我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要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其人生期望。要警惕当前教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重方法轻方向、重成绩轻成长、重效果轻效率,尤其要注意伪成绩对教师发展的不良影响,成绩是成长的见证,但不是成长的本质追求,成长的本质追求应当是精神的生成、境界的提升和专业的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经验是可贵的,也是可怕的,当熟知变成了经验、错误成了变革的支点的时候,想想看,其结果是多么可怕!价值引领不仅体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更是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价值取向的确立、优秀教师标准的认识、教师合理需求的满足、从教学走向教育的跨越,无不考验着教师的认识能力和智能水平,考验着管理者的才能与谋略。德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

【陶继新】重方法轻方向、重成绩轻成长的现象并非个案,甚至相当普遍。方法与成绩并非可有可无,可是,如果迷失了方向,方法与成绩越好,就会迷失得越厉害。有的学校在研究再研究中,总结出了某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指向,就是让学生考出高分,甚至毫不掩饰地说这就是为了考试。可是,当师生都为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尽管有的时候也可以考出高分,可是,由于价值的错位,却有意无意地为师生埋下了一颗可怕的种子,以致还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经验也有优劣之别,好的经验当然可取,它可以让人们少走很多弯路。不好的经验呢?则会成为一种固执己见的束缚。一个校长有了这种“经验”,会让一所学校徘徊不前;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经验”,会让学生体验不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再生的奇观。而且,经验如果缺少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即使做出一些成绩,也多是表面的、临时的,而非本质的、长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些学校宣传其“宝贵”经验的时候,还需要一个良知的考量,一个价值观的判定,一个生命成长的辨析。

【姜怀顺】比如,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的教师只着眼于名师的方法技巧,现象遮蔽了本质,技术掩盖了精神,欲望代替了信念,知识远离了智慧,止步于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教学流程,一味地在表面层次和枝节末梢的一些技术环节上打漩涡,必定会长期停留在匠师这个层面,直至走向肤浅、僵化、停滞和平庸。我认为,对于教师发展,学校应该首先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科精神,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制定好学科教学策略,才能设计出满意的教学流程,并通过日久弥新的方法技巧锤炼,才能生成教师个性化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发展所内含的这条主线,又可以称之为规律,简单表述为:确立教育理念—建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形成方法技巧—生成个性智慧。这是一个由外加到内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这种注重顶层设计的引领,才是正道。

姜校长和学生在一起

【陶继新】谈谈您所说的“欲望代替了信念”,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启动了名师工程,也确实有不少名师走了出来。可是,这些名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吗?他们确实有高尚的人格吗?有淡泊名利的心怀吗?有真正的文化底蕴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就是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的老师,有的也需要在这些价值天平上再次衡量。过早过急地成名成家,让一些人的心灵喧嚣起来了,欲望膨胀起来了。什么道义,什么积淀,都不重要,只在意一次又一次荣誉的争取。这样的名师,不会成为真正的名师,而只能是昙花一现的。为教师生命成长计,为学生发展计,一定要让教师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心,一定要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一定要好好去走正道。

【姜怀顺】又比如,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无视教师迥异的个性、专业基础和发展取向,强行推广“××模式”或“××流程”,貌似统一,实为绑架,必定严重影响教师发展。我认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所以,我始终认为应让教师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引下,自主探究符合自身特点、满足学生需要、展现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异彩纷呈、学科独具的模式群。我们在个性优质课堂建设中提倡的“344”教学策略,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科规律,依据以学定教、独立思考、多维互动、展示评价四项原则,把握情感孕育、方法生成、知识建构、习惯培养四个标准”,就非常受教师欢迎。我在这里再强调一次“344”,它不是模式,它是一项原则,更是一种引领。

【陶继新】1985年,我在采访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时候,就曾问过她一个问题:“您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可以说享有盛誉,您构建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她如是回答:“我没有构建什么模式,以后也不会构建什么模式。因为这个老师与那个老师的个性、思想水平与文化积淀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应机而变。重要的不是模式,而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有的学校出现了一个问题,不考虑教师的人格生成,不要求教师积淀文化,只要求掌握某种模式。长期下来,这些教师除了知道某种模式之外,还有不断增长的文化吗?还会考虑学生的人格锻造吗?而一个没有文化升值的教师,教学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吗?未来的生命真正幸福吗?而一个没有人格生成的学生呢?未来的前程无疑是黯淡的。

【姜怀顺】您说出了我的心声。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为什么在美轮美奂的“皇帝的新衣”的梦呓里,总是说一些不关痛痒、莫名其妙的话语,当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已经淹没了那种本应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我们教师这个群体又该做何感想!一个人的专业发展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教育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引领和铸造社会文明的光荣职责,进而选择了一种教育特有的生活方式。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会思考的职业,而不是低智商的人群。停止思考,意味着教师职业生命的死亡。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是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当未来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公民浮出水面时,教育的责任何在,教育者的良知何在?

【陶继新】您所说的这类“公民”已经浮出水面了。纯然的利己主义者,也扯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更可悲的是,教育上的一些人,分不清是非,在急于成名之心的诱惑下,也跟随着摇旗呐喊。结果,孰是孰非,竟然成了一个难解的“方程”。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有良知的教育者,更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且,要用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呐喊、去呼吁,让更多人的良知从乌云的遮蔽中显露出来,让更多的人走上真正的教育之道。

【姜怀顺】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教育不仅仅是理念和口号,更应该是行为和实践,教育的全部意义都蕴含在那些常态的细节里。我们讲教育要精细化,我认为,精细化包含细化和内化。细化体现责任和态度,内化体现专业化和价值取向;细化决定直接效果,内化决定教育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讲细化是为内化服务的。现在,舶来品和简单借鉴太多,教育者没有经过咀嚼和思考,教育行为的内化不够,我们的努力没有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主动发展,教育的成本意识淡薄!基于此念,我们在“344”个性优质课堂教学策略中对关键细节都作了明晰的规定。比如,在“展示评价”的要求中就明确指出,展示评价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思想,是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展示评价不仅出学习积极性和成绩,更出师生关系、兴趣、方法、习惯、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健康有效的评价既促进一般学生的一般发展,也促进特质学生的特殊发展,我们的老师不能成为“跳蚤效应”中的那个盖子,我们的评价也不能只停留在赛跑计时员的水平上!我曾经调侃地指出,新中国没教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应该从教育活动的评价里去寻找原因。评价离不开奖惩,而奖惩的内容和方式都是需要我们的老师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有心人不断研究和开发的。我们的老师离开金钱就无法奖励吗?离开体罚就无法惩戒吗?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浅薄和思考上的惰性造成了我们现实中的种种无奈!教育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教育的功效应该在教育者孜孜不倦的思索里。

【陶继新】欣赏您的“展示评价”。为什么呢?展示是激发师生积极性的非常有效的一种载体。可是,如果为激发而激发,让教师在展示中志满意得,让学生在展示中热热闹闹,而不是从深层次上让教师有“更上一层楼”的期待,让学生在展示中有比较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展示中让师生的人格升华,展示就失去了它最为重要的品质。比如,展示者可能是某个教师或学生,可是,这个教师或学生成长的土壤是什么?由此给大家的启示在哪里?是否生成了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如此等等。如果不在展示中思考是否有了教育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就会让展示异化成一种自我炫耀的杂耍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展示评价确实拥有了特别富有推广的价值。

教育需要奖惩,可是,奖励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精神支撑。如果一味地用金钱进行奖惩的话,久而久之,被奖励者就会只盯着金钱。有之则努力,无之则不干。而且,在这种思想支撑下的老师与学生,就不再为良知与道义而谋,而是为物质与金钱而想。教育需要必要的惩戒,而惩戒与惩罚不是一个概念。惩戒者因爱而惩戒,惩罚者因恨而惩罚。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姜怀顺】刘建宇成功了,大学毕业走上岗位仅两年的宋磊也正在走向成功。在我看来,他们的成长无不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新教师在他任教的前五年是其专业成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职业进程中的任何压抑扭曲或引领助推,都会对他的职业信念、专业精神和教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我们始终坚持“少一点关卡,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帮助;少一点评估,多一点引领”的管理方式,把表现的机会给予他们,彰显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的进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教学首先具有个体劳动的属性,我所说的“个性关怀”,就是深入探讨教师的需要、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管理和教育价值,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珍视个体之间的多样化。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表明,只有尊重多样化,才能尊重个性。因为个性总是多样化的,而且多样化中就包含着即使是最好的单一化。

【陶继新】“三少三多”管理方式很有价值,特别是“少一点评估,多一点引领”,这是青年教师以至所有教师更好成长的保障。现在各种各样的评估与检查名目繁多,有时非但起不到评估与检查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教师正常的教学,阻碍了教师的自由成长。《学记》有言:“未卜禘,不视学。”意思是说,夏祭未实施以前,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可是现在,有的时候一所学校一天就要迎接一次甚至几次检查,教师则要接受各种名目的评估。结果,教师被这些评估捆绑得没有了自由之身,遑论更好地发展了。更加可怕的是,一些评估已经异化,搞得教师不知所措,以致有的评估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少一点评估,多一点引领,可以给教师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姜怀顺】教育是“人”的教育,也是个性的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完整的教育,将人的知识、情感、品德、能力肢解开来的教育,还不如不教育。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强求一致的压力,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一切天赋、一切本质力量的广阔场所。物竞天择的自然定律,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每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其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使每个生命个体实现个性优质发展。一所学校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因此,让教师和学校一起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就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陶继新】工人可以制造出完全一样的零件,教师则不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学生。孔子为什么主张“因材施教”?就是看到每个个体是各不相同的。不过,每个个体都是可以成才的,所以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实,学校也应当视每一个教师都是英才,都可以将他们培养成才。关键是要知道某个教师在哪些方面可以成才,从哪个视角切入才能快速成长。而且,有的时候,教师并没有这个自由,如果校长强求一致,如果不能扬其所长,个体生命中的那些潜能就会被扼杀掉。你们学校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教师有了这么大的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您这个校长知道某个教师是“这一个”,而不仅仅是某一类。而且,根据其发展可能,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平台,从而让其有了自由成长的天地。

【姜怀顺】要积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倡导高水平的差异发展、较高共同标准基础上的多元发展,致力于和谐生态建设。

和谐本身是一种价值追求,“和”的本质是“人人有饭吃”,强调生存权;“谐”的本质是“人人有话语权”,强调民主权。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和谐就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提倡和谐生态就是把学校的每个人都看得很重要,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都很重要。我们提倡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多元选择,就是“和而不同”的一种统一。“和”让我们得以共存,“不同”让我们得以共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好的学校是自主发展的学校,最好的学生是自我管理的学生,最好的教师是自我发展的教师。

【陶继新】教师的和谐发展,首先应当是心灵的和谐。没有心灵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方位的和谐的发展。而且,一个心灵和谐的教师,不但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还会自我营造一个快速发展的和谐场。取得成绩,不会沾沾自喜;遭遇波折,不会垂头丧气。其工作与学校效率是高的,效益是长久的,于是,工作就不再是一场苦役,而是成了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之旅。有了这种感觉者,几乎都可以创造出令人们匪夷所思的奇迹,并在这种创造中让自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产生飞跃,让学生从中也享受到来自教师的那种巨大的生命推动力,走向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境地。

【姜怀顺】对教师的个性关怀,不仅要满足教师在物质层面的合理需求,关注教师因性格、性别、年龄、民族、智能结构、学科属性等方面的差异而客观存在的实际需要,更要满足教师诸如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精神层面的实际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管理学角度说,满足需求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而适时、有效地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健康需求则是一个校长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陶继新】教师的倦怠原因之一,就是享受不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愉悦。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数年以至十几年、几十年,如果不能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就有可能在某个时段渐渐懈怠下来。而且,这种懈怠情绪,还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让负能量也在他们那里流转。所以,要对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刺激”,让他们感到生命不应当在原地徘徊,而应当拥有不断再生的奇观。所以,看一个教师是不是优秀,不是看他工作了多少年,而应当看他发展了多少年,看他的价值实现得怎么样。

【姜怀顺】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不要把学校办成似是而非的、不自然的鸟笼和鱼缸”,“一个出色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的个性被张扬到了极致”。因此,对教师进行简单机械的评估,只能导致教师工作的简单重复,泯灭教师的生命激情。要让教师学会成长。为杜绝教师追求上的摇摆和发展上的平庸,就需要对教师施以关怀个性、关注差异、关心发展的多元异步评价,创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以便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教学个性发展的生长点,确立好自己的阶段目标,促使教师生发亮点、提升亮点,让一切知识与经验、智慧与技术、个性与特长、热情与创造竞相迸发活力,让每一次思想碰撞的体悟与灵感如水银泻地般融入教师职业生命的永恒乐章,让“满园春色”绚烂持久。

多元异步评价和我们崇尚的理性自由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有理性因而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这是自由的真谛。换言之,自由是指一个人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给的规范,而是在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之后能够独立去思考,想通了之后才接受,然后去实践。自由乃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但不是对谁都不在乎,自由必然来自理性,理性思考后再作选择,自由的悖论恰恰在于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成熟的自由、权利和责任总是相对称的。现在的问题是该理性的不理性、该自由的不自由,对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学校来说,必定需要一些理智的共识,这些共识通过必要的制度加以贯彻,制度规定的应该是最基本的共性的内容,是应该守住的底线。但制度的预设性无法涵盖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动态情况,制度也不应该成为“跳蚤效应”中的盖子,规定太多、太死必定会造成组织的僵化、死板、低效和肤浅,扼杀教师的创造性。制度如果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活教师本身的资源、奠定教师的职业性格、形成学校内在的文化传承,就不会出现端正的工作态度、浓郁的工作兴趣、优秀的个人品格,更不会有教师的创新精神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对学校来说,在严格建设教师职业规范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给予教师自由创造的天空,让他们更充分地把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强势智能、教学经验等打上生命个性烙印的东西,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创造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发展教师、成就学生、壮大学校。

【陶继新】多元异步评价至少有三个优势:一是让评价有了针对性与包容性,从而让老师们感到,评价不再是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不再是同时同地一个评价,而也有了异时异地的多个评价。这样,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段的发展都因适时评价而得到认可。这就会对老师形成持久的发展推动力。二是让不同教师的不同优势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即使在某个节点上一时失误以至失败,还可以在另一个节点上寻求突破与成功。虽然说“失败者,成功之母也”,可是,一般教师如果长期失败而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就有可能丧失继续前行的信心。多元异步评价,则让他们不断地生成走向成功的信心。有了信心,即使当下失败,照样可以去奋力而行,走向成功的辉煌殿堂。三是教师有了更多的自由,不但有了选择的自由、被评价的自由,更主要的是有了心灵的自由。有自由与没自由的状态是天壤之别的。前者会开启生命个体的潜能大门,后者则会将这个大门紧紧关闭。自由状态下的生命,甚至有可能走进灵感频发的巅峰创造天地,从而让自己感到自己的“伟大”与神奇。刘建宇等老师,已经很多次登临了这种“巅峰”领地,享受到了灵感之神的美丽馈赠。

【姜怀顺】教育应该是今天最美的一束阳光,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一个孩子,引领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一个校长,要有胸襟和能力让整个校园充满着经久不衰的人性之光。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说:“对于人的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的是人在这一发展阶段上一点也不应当吸收病态的东西、低级的东西、庸俗的东西,一点也不应当吸收含糊不清的甚至低劣的东西⋯⋯因为人常常不能通过他的生活来清除他童年时吸收的东西,清除他少年时期的印象。正是由于他的全部本质犹如一只大眼睛曾为此张开,为此而做出牺牲。人对自己进行的最残酷的斗争,甚至他未来的最不幸和最困苦的命运都能在这一发展阶段上找到原因。”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今天和明天、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是应该有所担当的,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要使孩子最大限度地成为他能够生成的最好的自己。最后,我想引用泰勒·本·沙哈尔的一段话作为交流的结束语:“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陶继新】有人说,过程是美丽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是在自由快乐地攀登着具有无限风光之美的“险峰”。不是到了山顶才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而是在每一个山路拐弯处,都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而“险峰”,永远悬在上方,永远吸引着老师们去攀登,鼓舞着这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有识之士向上,再向上。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1年第12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