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融合·和谐

合作·融合·和谐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连国,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校长,先后获得胜利油田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当时的形势下需要合作、融合与和谐,在以后的发展中同样需要。要让学生在校九年,合和文化影响终生。设立“合和文化论坛”是一个好的设想。当知行合一的时候,“合和”就真的成了学校文化了。

↑李连国校长

李连国,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校长,先后获得胜利油田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撰写的多篇论文分别在《中学物理》、《山东教育科研》、《创新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奖,其中论文《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和谐统一,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化研究》获得2009年山东省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的深化研究》被列为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

【按语】地处胜利油区的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九中学,前身是一所油田学校,具有鲜明的企业办学特点。自2005年以来,先后经历了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布局调整、人员重组等变迁。面对现实,学校认识到要达到凝聚意志、形成合力的目的,必须通过特色文化建设引领。经认真梳理,他们将学校文化确立为“合和”文化,其内涵即“合作、融合、和谐”。“合和”文化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等常规工作中,并融入了课堂,积极探索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式”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建设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发展蒸蒸日上,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这篇对话,则重点对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解读。合和——学校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

【李连国】合和文化的提出。2005年,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由胜利油田成建制移交东营市,之后又经历了学校布局调整,人员变动很大,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有两千八百多名在校生,教职员工二百多人。为了让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尽快融合在一起,我们制定了学校的共同愿景:“让每个老师都具有和谐幸福的人生”、“让五十九中成为人人向往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出了“合和”文化建设构想,包括“合作、融合、和谐”三个层次。围绕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在制度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坚持大家的制度大家来制定的原则,组织教师充分讨论、座谈、交流,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陶继新】中国儒家文化赋予“和”以丰富的内涵,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和”文化既是应势而生,也是因人而生。在当时的形势下需要合作、融合与和谐,在以后的发展中同样需要。而您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特别是将“合和”作为学校文化进行实践,就赋予了“合和”以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意义。所以,它就成了属于你们五十九中的学校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得到了师生的心理认可,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李连国】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合和”文化建设,一是在校园环境方面,修缮了古香古色的学思阁,修建了文化长廊、鉴湖、合和文化广场、文化墙。同时,我们大力建设楼宇文化、墙壁文化,师生在这种氛围中得以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师生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二是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教师层面,我们开展了读书沙龙、专家讲座、班主任和教职工的拓展培训、年级部座谈会等;在学生层面,我们编制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经典诵读五年计划》,编印了《古韵今诵》、《合和文化简明读本》并进入课堂,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进行学习风气优秀班集体的评比。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师生的文化涵养,师生的言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变得安静了,老师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

【陶继新】学校环境的“合和”,虽以物质的形式呈示出来,可是,却透射出一种文化,在无声地向师生传递“合和”精神。而且,由于你们的物质文化建设匠心独运,又具文化内涵,所以,高雅而又不失其和谐,身在其中的师生,会感受到“合和”的美质,并生成一种特别愉悦的情感。

你们开展的活动与物质文化建设有相得益彰之美。通过活动,教师既可从专家与书刊中汲取生命营养,也有彼此思想碰撞之后的特别启迪。而这些精神的滋养,会让你们的“合和”文化更好地深入到教师的思想之中,进而外化成一种“合和”行动。教师由内到外的“合和”,不但对自身发展有益,还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而当师生中有了“合和”之水款款流淌时,教育教学也就有了高质量与高效率。

经典文化读本走进课堂之后,学生就有了更多亲近经典的机会。而经典文化之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而且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特别是其中“合和”的思想等,对于提升人格与生成智慧,都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力量,只有当学生对“合和”文化有了一定的感知与认同之后,这一精神才能真正在学校里落地生根。

【李连国】我们清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影响力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方能显现,我们“合和”文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下一步,我们将开展“校歌唱响校园”活动,设立“合和”文化论坛,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合和文化简明读本》,在教师理解内涵的基础上,举行研讨会,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对合和文化在工作中的感想,引发老师的思考,让合和文化深入老师的心灵,影响老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形成共同价值观,达到文化自觉。另外,合和文化进课堂,给学生讲解合和文化,让学生理解校徽、校歌、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内涵,使其增强爱校意识,养成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在校九年,合和文化影响终生。

开展以“合和”为主题的活动

【陶继新】文化的要义在于内化,学校文化当然也不例外。而内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建设。设立“合和文化论坛”是一个好的设想。老师们共同参与,“论”的过程也是对“合和”文化一步步加深理解、一步步内化于心的过程。而让学生讲解“合和”文化,会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还是有路可行的。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有些理念方面的东西是需要背诵的。不过,背诵并不等于死记硬背,而是要附以理解,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合和”外化成学生的行动。当知行合一的时候,“合和”就真的成了学校文化了。

【李连国】合和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作为学校领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注意发现老师的长处,尊重老师的人格,珍惜老师的劳动,适时地表彰奖励。如2010年教师节,我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进行表彰,学校领导把鲜花送到老师家中,让老师和家人共同分享喜悦与幸福;学校召开大会隆重表彰贡献突出的教师,让大家都看到他们的付出与成绩;我们关心老师的疾苦,替老师分忧解难,看望生病的老师,让老师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并把这种尊重传递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

【陶继新】教师属于知识分子,多有一种“士可杀而不可辱”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性格特点。校长如果不尊重教师、看不起教师,特别是侮辱教师,他们往往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少会在心里形成一种对抗,并会形成对工作的一种抵触,进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相反,如果校长尊重教师,他们也会尊重校长,而且还会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来“回报”校长,甚至多干了很多工作也毫无怨言。所以,校长对教师的尊重,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尊重也有“合和”之义,因为尊重会形成合力,会生成和谐,会提高校长与教师的生命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您对教师尊重的言与行,也是在诠释着您的“合和”文化。

给学生一个生命灵动的课堂

【李连国】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生源充足,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德育为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习惯教育;老师方面,教书先育人,课堂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德育,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开展系列活动,每项活动都赋予教育意义。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夯实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的高效性。三是进行教学改革。学校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进行“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陶继新】不少学校也在谈“德育为先”,可是,有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假大空。德育不重在言,而重在行。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你们关注了“行”,也就有了理想的收获。“行”的时间长了,就会积淀成一种心理定势,以至形成一种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有着超越方法技巧甚至兴趣的巨大能量,会使学生变得非常优秀。

学案式教学的研究,从只关注教师的教,发展到了更关注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习一旦成为主动需求,就会变得从容而简单。教可以让学生学会,而更高层次的是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让学生乐学。你们的学案式教学,使得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有了提高,更有了学习过程的幸福感。

【李连国】学案式教学的提出。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为我校教师所认同,但是在具体落实上还有差距,有些老师教学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过分重视研究自己怎样“教”,而忽视研究学生怎样“学”。带着这样的思考,学校多次组织老师到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教学改革经验,汲取三校的经验。在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机制、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朗口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模式进行熔炼后,按照新课改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了“学案式教学”课堂模式。可以说,“学案式教学”是“主体”与“主导”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权力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高效。

【陶继新】你们是深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价值,所以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外出取经之行。可是,任何经验,都烙印上了他们自身的特点,是很难平面移植的。所以,很多学校“南征北战”地学习了一番,可是,到头来还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甚至学来学去,学成了“四不像”,以致连自己原有的优势也丢掉了。你们既取他人之长,更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学案式”教学模式。而且,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拥有了教学的话语权之后,内蕴于他们之中的学习潜能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也就有了令师生都兴奋不已的高效。

东营市第二届和谐高效课堂在学校举行

【李连国】学案式教学的实践。“学案式教学”课堂模式提出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情况,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寻求理论支撑,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反复研讨,统一认识,把“学案”和“学案式教学”作出如下定位:

“学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习方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教师的知识储存、教学经验、学生学情、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整合。

“学案式教学”是通过改变“常态课”的教学结构和流程,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常态课”质量,探究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之路。

【陶继新】“学案”有共同体的特点,也有师生平等的特质。共同体中,师生都有发言权,教与学的权利都得到了尊重。这样,不但有了共同的目标,也有了共同走向这个目标的合力与策略。在完成这一“教学合一”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教师,这无疑给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铺平了道路。

“轻负担”不是减质量,而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所以,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里的轻负担还不只是减少了作业量,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心灵状态的优化上、会学乐学的进展上。一个处于自由状态与快乐状态下的学生,学习高效是不求自得的。

【李连国】为保证“学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实行以年级部为单元的管理体制,强化年级备课组的作用,建立了“集体备课—学案式教学—分层辅导”三段式教学新常规。即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师生共用的学案;在学生提前预学学案的基础上,根据学案提出的具体学习任务,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课上的分层辅导和课下的分层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将这一教学流程制度化、常规化,保证了“学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陶继新】学生预学学案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之后,不太容易在预习中准确且较快地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所以,开始的时候,教师的点拨不能少。可是,这种点拨要逐步减少,当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之后,教师就要悄然退出。另一方面,尽管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与实践,可是,停留在表层者还不是一个小数。只有形成小组合作性学习组织之后,合作学习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所以,小组这一级“组织”的建立与小组文化的形成,当是保证学案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

【李连国】为了推进“学案式教学”,除常规检查督促外,学校每学期开展“同案共教,一人一课”暨同课异构活动,定期举行学案设计比赛。同学科备课组教师在同一时间内,现场设计、编制学案,交流设计思路,总结点评学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开阔了思路,激发了潜能,初步实现了学案式教学所追求的课堂高效和师生和谐发展的境界。

【陶继新】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要让教师熟悉与“归依”于模式,还要让他们在遵循模式的时候,能有自己的创造。模式固然需要,而不同教师的风格却不能统一。因为各个教师的性格、文化积淀等不同,各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教师、同一个班级,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堂,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进而让他们形成各自的风格。这是对教师的高要求,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归宿。

【李连国】为保证学案式教学的效果,真正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尝试建立异质分组、组间同质、角色分工、优化互动的四人学习小组。为了强化小组长的作用,每次家长会,首先由各个小组长给家长汇报小组成员在校表现:一方面,小组长的工作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调动了其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校内、校外真实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落实家庭教育。另外,在评估上把合作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核评价,评价结果按一定比值计入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加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小组建设的不断深化和优化,保证了“学案式教学”课堂的实效。

【陶继新】在家长会上让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在校表现,会让小组长生成一种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小组长的汇报内容需要一个采编综合过程,于是也就提高了其分析问题与综合问题的能力,并会密切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声音是纯真的,它会增强家长对班级与学校的信任度。同时,家长不但会自觉地加入到解决孩子问题的行列之中,还会因孩子的成绩而感到幸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形成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表现优秀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会努力向上,争取为组争光。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合和”,对他们以后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甚至走向社会工作,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而将生成过程及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的范畴,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必需素养。

【李连国】学案式教学的实效性。“学案式教学”实现了“教学合一”的目的:寻求到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大幅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备课方式的变化。以备课组为单元的集体备课模式,使教研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实现了“拥抱式组合,一体化管理,激励性评价,绩效性奖惩”的团队合作评价机制。

二是每个备课组成员相互合作、相互研讨,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合作的浓厚学术氛围,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幸福成长、共同发展的工作环境,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融洽了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是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由原来等着老师讲到自觉预学,带着问题去读书,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是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课堂教与学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案式教学”丰富了我校“合和”文化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互助、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学校“合和”文化的具体呈现。

【陶继新】“学案式教学”激发了师生内在的积极动力。自主探索与被迫探索,结果是迥然不同的。自主是向内求,被迫是外在的。内求启动的是自身的生命张力。而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可是,如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潜能就会处于沉睡状态乃至死亡。有人抱怨教师职业倦怠,这尽管与教师自身不努力有关,可是,没有相应的教学改革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案式教学”犹如一把钥匙,将教师的潜能大门打开,当教师的潜能被开发出来后,还会生成巨大的喜悦之情,而且,他们会慢慢地自我开发这种潜能。特别是在这种潜能涌动的时候,还可以享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当人人都有这种状态的时候,彼此还会相互传播幸福。于是,教师之间的“合和”场也就形成了。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他们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变化,改变的还不只是学习方式,更有内在的生命觉醒。他们发现学习并非以前感觉到的是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竟然还有自我意识到的成长的幸福感。而这种群体意识,自然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合和”场。这些,无疑是学习高效之本。因为任何的学习高效,都离不开由内而发的积极动力。当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幸福的时候,学生时代的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而教师与学生的幸福状态还会融合与交流,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合和”场。因此,师生生命成长,学校发展,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必然。

【李连国】下一步需要抓实抓细的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备课组建设,抓好集体备课的落实,设计好学案。二是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三是面对学情变化,尤其落实好二次备课,教师上课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对学案的预学程度,对学案进行调整和加工,从而使学案的应用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学案的实效性。四是抓好起始年级,培养良好习惯,形成学案式教学的良性循环。从小学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逐步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案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陶继新】好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其实,教育最要紧的就是培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就等于在“生存银行”里拥有了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息;反之,就等于在“生存银行”里欠下了一生还之不尽的债务。而且,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的时候还有渗透性特点,它还会迁移到其他方面,从而形成优质的生命存在。而您所说的合作,不但是一种习惯问题,还是一种品质问题。当今社会,单打独斗闯天下且有大的成就者已经越来越少了,而合作共赢,则成了走向更大成功的必备条件。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合作意识,走向社会之后也不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而一个不希望别人赢的人,别人也不会希望他赢,只有合作,才能双赢。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不但会显现于当下,还可以让他们的未来更精彩。

细节决定完美

【李连国】学校明确提出“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学案式教学推动学校发展,精细化管理保障学校高效发展”的办学思路。无论是文化建设引领,还是学案式教学的实施,都必须做到精细管理,抓实抓细各个关口、各个环节,才能做到精致,才能凸显实效,为此,学校制定了《胜利第五十九中学“学案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胜利第五十九中学学案二次备课基本要求》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在落实精细化管理中,强化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重视细节。如国旗升降要庄重、规范、无失误;学校广播要正常使用,校园广播能体现校园生活特色,无失误;校园值周师生要规范佩戴标志;班级家长会做好教室的布置等;卫生整洁也是学校最好的宣传,教室、办公室等室内的物具应摆放有序。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在这些细节中也要亲力亲为,不可忽视。强化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尤其是在校外的表现,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的成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文明执教,不轻易让自己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打折扣。诗词长廊、文化墙、宣传栏、学思阁、鉴湖、合和文化广场、教室、办公室设计布置、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宣传挂图、书画作品、走廊文化、图书角、路牌、班牌、校牌、校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专人负责,逐项规范,师生能随时随地受到感染、熏陶,体现“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规范完善显性文化建设项目。

学校建立了以“合作·融合·和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陶继新】“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而要想抓紧,就要抓细。有的时候,细节是可以决定成败的。但是,这个细不是人人都管,因为人人都管就等于没有人管。所以,凡事都要有“专人负责”。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督察评价制度,甚至一定的奖惩措施。这就是所谓的“跟进”,“跟进”的优劣,决定了制度落实的好坏。同时,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形成敬畏规则的意识,从而让大家养成凡事都有规可依、遵规而行的习惯。这也是“合和”。因为当人人遵守规则,并以此为荣为美的时候,规则就不再是什么约束,甚至可以抵达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人们之所以将规章制度视作对自己的约束,一是没有对规则的敬畏感,二是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结束语

【李连国】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只属于他自己的性格和气质,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其实就是其本身文化修养、文化素质不断凝聚、升华的过程。学校亦是如此,每所学校都有只属于她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学校性格和气质的形成就是学校文化不断凝聚和升华的过程。我校历经二十多年的成长、发展、积累、沉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和气质——合作·融合·和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每个个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共同进步,一起成长。同时也希望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该履行的职责,在奉献的岗位上寻找自我,在繁忙的工作中追求快乐,在充满人文和谐的校园里施展自己的才华,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果能如此,我们的学校就会成为有实质内涵的“合作·融合·和谐”的学校,就会成为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理想学校。

【陶继新】“合和”文化不是否定个性,即使否定,也否定不了。“合和”追求的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的是一种共同的愿景。所以,在承认不同个性的同时,应当有一颗宽容之心,因为个性从一个角度说是优点,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则可能是缺点。所以,要包容别人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和谐文化场,不会因为别人的优秀而嫉妒,也不因别人的一般而歧视,从而进入到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层境界。这样的话,不但自己发展了,别人也发展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心灵的和谐之后,人的当下与未来都会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工作质量自然而然地会高起来,学校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了。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1年第6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