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敏校长
曹瑞敏,女,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教二十一年,成长为芝罘区优秀校长、烟台市十大杰出青年、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山东省教学能手、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山东省青语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小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烟台市小学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届“齐鲁名校长工程人选”。
【按语】1997年9月,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主现场,李岚清同志到校视察,随后,该校的素质教育经验向全国推广。而今,历经“十五”、“十一五”,学校又有了新的跨越。
定思路——任重而道远
【曹瑞敏】2004年我走上校长岗位,虽然在这所学校已经工作了12年,但岗位的变化让我重新思考了学校发展的定位问题。这是一所全国素质教育名校,是当时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一万多人参观学习的学校,是全国名校长张裕铢带领教师们一起打造的承载了诸多艰辛和荣耀的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发展,感觉压力很大,担子很重。
【陶继新】压力大,动力也大。再说,这样的名校,委任年轻的您以重任,说明众望所归。正如孔子所说:“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知今也?”我赞叹推荐您与任用您的人的眼光。您接任校长之后,在借鉴与继承前任校长管理理念与思路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开拓,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曹瑞敏】谢谢您的鼓励。不敢这样说,实在是能力有限。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新的领导班子成员沉下心来,确定了“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工作原则。到2006年“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了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两全教育”,到以教育方式改变为着力点、实现“尊重主体,主动发展”的“两主教育”,再到以课程文化建设为总抓手、实现“和乐校园,和谐发展”的“两和教育”的三步跨越的总体思路。“和乐教育”的特色彰显出来。
【陶继新】这三步大的跨越,正是您“继承、发展、开拓、创新”的必然结果。学校要想成为品牌,不但要规范、要发展,还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和乐教育”,正是形成了属于你们学校自己的特色。虽系特色,又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契合,甚至可以说与宇宙规则相一致。于是,就有了一种外围的优质环境。这样,再思考你们学校特色构建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更大的参照,也有了一种发展的内在依据。
【曹瑞敏】是这样的。我们感觉学校特色也应该是随同时代发展的。由“两全”到“两主”再到“两和”,对应着教育要关照全体,要关注主体,要关注精神内核,这是一条发展的线。我们把“和乐”的要义定位为“乐教,乐学,快乐成长;和顺,和美,和谐发展”,因而形成了“融古今中外,和人事物情”的校风,资源为我所用,情感为我所依,“和谐共生”成为我们努力追求的境界。
【陶继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专家认为,“知”在知识层面,“好”在道德层面,而“乐”则在审美层面。只有进入到审美层面,学习起来才能乐此不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和”,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和人事物情”,才能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才能使你们的特色教育根植于师生的心里。正所谓“和谐共生”,“生”得有效率,也有快乐,有特色,也有成果。
【曹瑞敏】这样,我们就共同打造着以“高效能”产出为特征的“和乐课堂教学”,以“信息化”推进为龙头的“和乐校园文化”,以“共同体”建设为重点的“和乐教师团体”,以“资源化”开发为特质的“和乐课程体系”,以“自主化”行动为重心的“和乐学生群体”。
【陶继新】“和乐”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全方位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规模”效应,从而使“和乐”在各个层面都能彰显出它的魅力。当然,这也更易于深入人心,更易于让师生感受到“和乐”的价值与意义。
求和乐——行走与坚持
一、和乐课堂教学:以高效能产出为特征
【曹瑞敏】我们也是这样思考的。但“和乐”的着眼点还是应该放在课堂上,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孩子成长的主现场。
【陶继新】学生在校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如果这个时段“和乐”,当然是最为重要的了。而且,课堂上的“和”与“乐”,又是与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高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情感的愉悦,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所以,我倡导情感高效。这,当与您的“和乐”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吧。
【曹瑞敏】这是对我们更高层次的评价了。在“和乐”课堂的建设中,我们抓住了“评价”和“资源”两个点进行。工小的素质教育改革始于“评价”,深化于“评价”。“九五”期间,我们尝试取消分数制,用“等级+特长+评语”全面评价学生,引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迈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素质教育改革中坚实的一步。在“评价”的研究上,我们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十一五”期间,又参与了烟台市“和谐高效”课堂建设实验,以“评价”为突破口建立和谐高效课堂,确立了“关注发展、力求综合、凸显自主、追求多元、走向开放”的评价思路,变考试评价中学生被动应考的状态为主动参与、自主成长的过程,实现评价内容开放、方法开放、结果开放,提倡多元解读、检测差异进行、答案不求唯一。运用了“分项考试、等级评价,单项抽测、量化评价,作业反馈、符号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这一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成果在2009年5月省小语会组织的“评价改革”专题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2009年6月,“全省中小学日常考试评价改革研讨会”上的交流受到了省教研室、省教育厅领导的一致认可,认为我们的评价改革有了质的飞跃,为全省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提供了典型经验。“评价”是引导、是促进,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面向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孩子们的“小种植”课
【陶继新】“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为它可以导引教学行进的方向。你们的“等级+特长+评语”全面评价学生的改革,不但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是现在,依然有其生命的活力。
非常欣赏你们现在实行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特别是考试“答案不求唯一”的改革。传统的考试,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僵化思维的产物,扼杀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活跃的思维。其实,很多问题答案本来就是多元的。不求唯一,不但开放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也将考试回归到它本真的状态之中。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不再固守一个解析的“方程”,而是用多维视角来教与学课文的内容。这样,教师的束缚没有了,学生的思维放开了。接踵而至的,必然是学生心理的开放、整个课堂教学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了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因为未来社会也是开放的,需要的是心理开放与思维开放的人才。
【曹瑞敏】这种评价所促发的课堂开放,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到了“和乐”课堂建设的另一个关键词“资源”。“一切取决于你的信息摄入”,生活在信息生成速度如此之快的e时代,孩子们的学习如果只发生在课堂,只关注着课本,那么他们将远离这个时代,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将“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教学依课本而不唯课本,首先在“资源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主题为原点——衍生资源;实践为依托——重构资源;阅读为补充——积累资源”的“资源性语文”教学专题,面向了“生活运用、文学底蕴、人文素养”三大目标,探索了“资源性识字、资源性阅读、资源性作文、资源性作业”四个领域的实践,进行了“阅读中来、说写中用、联系生活、反复出现”的识字教学流程,“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利用资源、研究学习,多维对话、协作学习,汇总信息、强化反馈”的阅读教学流程,“演播影像、启发准备,音乐渲染、激情试写,运用投影、展示范例,运用网络、修改完善,运用网络、反馈提高”的作文教学流程,开发“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把“巩固课文的练习,依据课文的创作,新闻、格言、读书、观察的成果”记入语文资源性作业中,让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这样,以语文教材为基点,采用主题拓展的方式,将相关资源引入语文学习,把文本解读、阅读积累和综合实践融为一体,构建、生成动态的、开放的语文课堂。这一经验在2007年底被省青语会以“现场作课—主题讲座—成长论坛”的形式向全省推出,受到很高评价。2008年,芝罘区现场会将这一经验进一步推广,并由“十一五”市级课题滚动成为省级课题。孩子们丰富的作业所展示的课堂学习的成果打动着每一位看到这些作业的人的心。
【陶继新】对于您所说的“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是深有同感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果只是现行的教材,那最多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因为其外延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可是,很多语文教学却将课本当成了教学的唯一内容。于是,学生认真地学了几年语文,结果话说不好、文写不出。其实,学习语文如果离开了大量阅读,就不可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文本不等于教材,甚至文本也不等于文字载体,还有千变万化的生活。阅读作品只是一种固化了的文本,而现实生活则是活化了的文本。只有“阅读”两个文本,而且是大量“阅读”,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我们阅读两种文本。因为单一的文本,可以培植出有一定学问的“专家”,却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大师。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写起文章来才能思接千载,处理起问题来智慧与灵感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可见,你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而受益最大的则是孩子们。
二、和乐校园文化:以信息化推进为龙头
【曹瑞敏】“和乐”课堂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那就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给了我们和世界教育接轨的条件,把现代理念引入课堂、把现代手段运用于课堂,是现代校长和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和乐”校园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以“信息化”推进为龙头的“和乐校园文化”建设。
【陶继新】“和乐”文化的源头可以推延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那里,又合于当今社会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信息化”则明显打着现代传播的烙印。以信息化推进“和乐”文化的建设,则可以抵达“融古今中外,和人事物情”的理想境界。
【曹瑞敏】您对我们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工小的信息化建设起于20世纪90年代,我们以“需要”为基础,以“优化”为原则,以“应用”为目标,先后经历了九期工程,着力打造硬件、软件、潜件同步发展的信息化校园。集九大功能于一体的“班班通”工程、互动录播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融传统资源和现代数字资源于一体的电教资源库,构建成了硬软件优化组合的应用系统。信息技术的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及全方位应用,把工人子女小学带入了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陶继新】毫不夸张地说,你们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建设当属国内一流。更为重要的是,你们有效地利用了这些资源,让它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载体。不但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而且让师生充分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特殊的乐趣。
【曹瑞敏】正如您所说,我们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而我们全方位的应用则正是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升值。“问题即课题”的研究理念,“学科联动、分解课题、同题异构、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先后建成“中国海”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经典诵读网站、动画城网站、“大家”作文网站、教师发展网站,以网站为形式引导了学生的专题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陶继新】这些网站的建立,为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成长,提供了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师生未必相见,却可以直接交流。同时,它还成了师生展示的一个舞台。教师与学生的文章,绝大多数无法在报刊上发表。时间一长,就会消减掉写作的动力。而网站,则给全校师生提供了发表文章的载体,他们在任何时间一点鼠标,就可以将自己的“大作”发表到网站上。如果写得比较好,还会得到师生的赞赏与鼓励,这又会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欲望。于是,教师不会写作甚至害怕写作、学生写作没有精神支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地交流思想与沟通感情,很多问题就有可能足不出户便得到解决。
【曹瑞敏】是的,正是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师生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制。孩子们运用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电脑小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古诗配画等丰富作品,达到信息技术技能和学科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运用“网上学习、网下实践”的模式,“遨游汉字王国”、“研究中国之海”,得到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运用“模块研究”方式,围绕“环保”、“家乡”、“奥运”、“母校”等主题,采用“围绕主题命题—阅读网络书籍—调查采访实践—整理发布成果”的流程,呈现出一份份既富综合性又富实践性的作品。孩子们面对的是丰富的世界,形成的是丰富的内心。而教师们则利用1634个网上课程实现网上自学,积累200G容量内网资源,共享资源,互为课程;形成“个人主备、资源共享、集体通课、个性修改”的网络备课模式,聚合教师群体智慧;个人成长网站,让教师在纵向比较中自我提升、享受成功;教师成长博客,记录教育故事、描绘教育生活、透视教育事件,实现着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过渡。教师开博、教师建站,每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每位教师都能开发适用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给了教师学习选择的更多机会和能力提升的更多空间,让教师走向专业成长。
【陶继新】在网站上,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天才”,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又送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激情与乐趣。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因为他在学习之中,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其实,学习本来就不应当是生命个体心力交瘁的一场苦役,而应当是获取知识甚至智慧的幸福的文化之旅。而网站,则为孩子们的幸福之旅搭建了一个舞台。当孩子们感到学习其乐无穷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外力的迫使,而是成了一种内在的积极的需求。这种情绪,又会迁移到其他行为之中,而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师则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发布到网站上,给其他教师提供经验,大家可以用这一“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育教学之“玉”。同时,有的教师也会将自己的失误与教训发到网站上,给大家提供借鉴,使更多的人少走弯路。而且,很多教师将网站当成了自己精神生命的收藏站与成长站。它收藏了教师点点滴滴的成长经历,以及取得的一些比较大的成绩。它还可以展示教师未来的发展规划,作为自己既定的目标,而一旦定格在网站上之后,因有群体的“监督”,就更要去完成自己的心灵承诺了。
【曹瑞敏】对,正是这种基于网络的师生学习,带动了学校其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形成了“校务管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手段;校本培训,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支撑;常规教研,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承载;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认知的重要工具;课题研究,让信息技术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强大平台”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在2009年4月全国“班班通,堂堂用”现场会上交流,学校成为会议主现场,成果得到中央教馆领导认可。课题成果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报》上。
【陶继新】信息技术可谓神通广大,它不但能够使师生的教与学如虎添翼,还可以让学校教育的角角落落产生奇迹。上次在你们学校作报告的时候,我已经领略到了它的神奇。其实,如果不被广泛地应用,不但是对这些信息技术的浪费,也是对人潜能的漠视。我发现,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可以让很多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甚至连做梦都未曾想到的事情变为现实。所以,应用的最大化,会带来奇迹的不断出现,会使整个学校教育工作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三、和乐教师团体:以共同体建设为特点
【曹瑞敏】那么,让这个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就是一支“和乐教师群体”了。我们以“学习文化”、“课程文化”、“合作文化”的文化力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常规教研”、“实验研究”、“课程开发”、“读书成长”四个教师共同体。
常规教研共同体,按学科分组,以挖掘教材、改进课堂为重点研究教学。实验研究共同体,按课题分组,以发现问题、实验创新为重点促进教学。课程开发共同体,按课程门类分组,以整合课程、制定纲要为重点服务教学。读书成长共同体,进行“五读”活动: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垫理论;读文学名著,自我感受,进行欣赏式阅读,提升底蕴。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感受成长;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了解信息;读人文读本,域内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
【陶继新】你们的“五读”活动中,我特别看重的是“读文学名著”。因为这些著作的作者,大都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特殊的生命感悟。阅读主体可以从中学到现有课本以及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同时,文学名著文采斐然,读得多了,其生动自然的语言,就会起到“化”的作用,从而让原本文笔一般的教师,变得写起文章来从容而流畅。况且,文学名著中蕴含着真善美,而教师恰恰应当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读得多了,真善美就会不经意间流淌到教师的心里,然后,教师又会不经意间将这种真善美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为什么说“功夫在诗外”?是说,我们读了文学甚至美学、哲学方面的书后,就会比只读教育类书刊产生一种超越意义的发展。
【曹瑞敏】是呀,名著的熏染作用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为师者需要用语言这个符号表其意,发其情,言其好恶,让学生随其而动。老师们每年都要写读书随笔,从行文中可以看到他们广泛的涉猎。老师们也会自己从新华书店选择书籍阅读,其中大多是文学名著。读书成为了教师生活的方式,培训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支撑,反思成为了教师发展的必需。正是这种研究共同体的建立,整合了教师资源,打破了学科界限,在学校中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场,使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专业发展。
【陶继新】教师要发展,读书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不过,读书一定要“取法乎上”,即更多地读好书,最好是经典。因为当今文化信息载体斑斓多姿,有优有劣,有高有下,如果不加选择地阅读,就有可能因为读了一些思想与文化品位一般化甚至是低劣化的图书,而导致文化品位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在原地徘徊甚至后退了。而且,大凡真正的名师,没有一个不是文化积淀深厚者。因为他们教的不但是教材文本,还有对文本独特的诠释与解说,以及超越文本之外的思想与文化。而读书少的教师,特别是只看教材与教参的教师,讲起课来,多是照本宣科,自己讲得味同嚼蜡,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兢兢业业地工作到退休,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生享受不到教学的审美快感,且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跟着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你们的教师为什么那么快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读书与教学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发展,以及在他们教育之下的学生的乐学与成长。
【曹瑞敏】快乐是有感染力的,这样的快乐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音乐组的老师共同发展着,李昕尉老师的音乐欣赏课《大河之舞》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第一名,张慧老师又获市音乐优质课比赛第一名。计算机教师钟林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成为优秀教师,优质课获市级奖,辅导学生进入全国比赛,数学课钻研又取得成效,成为一专多能的骨干教师。刚工作5年的孙健老师走上了全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舞台,牟春燕老师带着她的白板课走向了全国,而通过电教优质课走向全省、全国的教师就有43人次。“在这样的群体中,想不进步都不行”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和乐课堂:李昕蔚老师音乐课《大河之舞》获全国第一名
【陶继新】我更加欣赏的是,教师虽然为此付出了努力与汗水,但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与愉悦。正是这种正向情绪的支撑,才有了教师“想不进步都不行”的必然需求。如果为了进步天天累得叫苦连天、怨天尤人,就不会有这样一个都要发展的群体。即使真的累了,也一定是累并快乐着。为什么说乐此不疲?就是这个教师共同体在向前行进的时候,享受到了心灵的快乐。这种情绪还会扩而广之,特别是扩展到学生那里。于是,学生也会快速发展,同样生成“不进步都不行”的内在动力,并在努力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四、和乐课程体系:以资源化开发为特质
【曹瑞敏】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的境界。教师的高素质带来的是课堂的高效率、学生的正向发展。学生发展的另一个要素是课程。给予孩子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引领孩子什么样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校长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教师的高素质也给了我们课程发展以更大的空间。
【陶继新】教师不应当只是课程的使用者,还应当是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者。开发课程,既可以更好地彰显学校的特色,也是对校长眼光与教师研究能力的一个检验。而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教师的发展,更有学生的成长。
【曹瑞敏】我们在上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着力开发好适合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
拓展学科教学的资源,把螳螂拳融入体育课,把京剧融入音乐课,把剪纸、印章、脸谱制作融入美术课,让代表地域特色的课程引领学生的发展。建设必修类课程——中华传统美德课,开发根文化,让课程回归传统。以文化之旅为承载,形成中国魂系列课程。建设实践性课程——中国海研究,开发海文化,让课程走向开放。以海洋之旅为承载,形成中国海系列课程。建设选修类课程——中国民俗课,让课程面向实践。以民俗之旅为承载,形成中国风系列课程。现在,以社团为形式的26个门类的选修课也在孩子们的自主选择中快乐进行着。
【陶继新】欣赏你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将中华传统美德课作为必修课,足见你们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目前,一些社会道德失范,学生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你们的这个课程,可谓应时而生。况且,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易于开发,也易于为学生和家长所接受,比较容易产生效果。烟台濒临大海,开发海洋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这样的实践性课程,有实践“基地”可去,有人力资源可寻,有较快的成果可见。加之中国风系列课程的民俗研究以及26个门类的选修课,使得课程丰富多彩,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交相辉映的一个景观。
我发现,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大都兴趣盎然,特别是他们的才智得到了发挥,有时甚至成了这些课程的研究者,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曹瑞敏】是的,丰富的课程给了孩子们的发展更大的空间。在传统美德课程中,我们开设经典诵读课,通过“传统故事”、“古诗天地”、“经典阅读”、“我的故事”、“我的发现”和“实践天地”等板块,发挥传统故事的感染作用,发挥成语、格言、古诗、经典古文的熏陶作用,发挥身边实事的示范作用,在讲故事、说成语、诵格言、背古诗、读经典的过程中习得十项美德。开展三项活动:读书活动,让学生与书为友;经典诵读,让学生以经为鉴;古诗考级,让学生以诗为引。中国海课程中,师生共建“中国海”为主题的资源型网站,形成“海洋世界”、“海域名城”、“海与名人”、“海上交通”、“海与文化”、“海事沧桑”、“海洋环保”七大板块的内容,产生了运用网站的学科类学习、活动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学习形式,将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成果汇报等形式融入课程,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研究海洋。中国风系列课程中,“我的中国年”节日文化体验中,“我们的年夜饭”、“走亲戚”、“烟台街上的民俗”、“我也俗一把”、“春联大搜索”活动后,学生们捧出的是丰富的民俗照片、具体的文字表述、一幅幅包罗万象的春联、一盏盏各具姿态的花灯⋯⋯这些作品展现了孩子们表达自我的欲望,是自主创作的结果。
和乐课程:堆雪人比赛
【陶继新】学生经典背诵速度之快是惊人的,而且大多没有多少负担。其实,孩子的背诵能力也是可以开发的,如果不进行开发,就可能处于沉睡甚至死亡状态。孩子不但记得快,而且忘得慢。在儿时背诵下来的经典,往往可以记忆终生。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应当让他们多背诵一些东西。况且,经典文化还会不断地在其心里“发酵”,时间越长,效用越大,在适当的时机,就会生成意想不到的奇观。我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是可以在孩子心里扎根的。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背诵大量内涵着丰富道德内容的经典,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成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彰显其相应的效用。同时,作为一种积蓄的文化资源,还会在孩子的一生中生成文化能量,从而呈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
在共建“中国海”为主题的资源型网站与中国风系列课程中,学生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因为这些课程有其生动性与流动性的特点,与孩子的心理喜好有着内在的维系。而当根据课程内容创造出一些“作品”的时候,他们就会欣喜若狂,这对他们科学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形成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更加可贵的是参与意识以及参与其中形成的实践能力和生命体验。这些,都是单纯的学校一般化的课堂生活中所不能获得的。
【曹瑞敏】这样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种人生、社会、生活皆课堂的意识,让他们有着比较开阔的思维。2009年暑假,孩子们“我的暑假我做主”的作业设计又给了我们所有教师一份惊喜,文字式、图表式、漫画式的表达,对自己暑假时间的分配,对读书、运动、旅游的相应安排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理性思考,他们在规划着自己的人生,而且那种独具特色的创意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自叹不如。以“自主化”为特征的和乐学生群体正在形成。
【陶继新】学生们精彩的作业设计,是你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必然结晶。因为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因为在这些生命活水中游戏的时候生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深切感受。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的作业设计因情而动,才有了这些亮丽的风景。
【曹瑞敏】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乐教育”的研究我们会继续努力做下去。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0年第2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