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通过培养人,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二是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上。其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特色。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的过程,就是整理文化的过程。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如果说文化的传递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话,那么传播则意味着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在文化传播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为社会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推动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及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二是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三是教育带来的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异族文化的交融和优化中,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和动力。

(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本身的教育力量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二、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文化的含义与构成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构成。

(二)学校文化的特性与功能

1.特 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者对学校的组织文化的探讨呈上升趋势,但其对学校组织文化的说法不一,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对学校文化的各种理解进行了概括,在概括五种学校文化的界说后,把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学校组织文化作了如下界定: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为其成员所认可的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文化从整体上来讲,就是具有整合为一的特点,也就是说有着很强的整体性。学校文化在文化的整体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作为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个明显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历史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符合要求的目的为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成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摒弃,对符合的进行褒扬,从而使得学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传递的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和学生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它呈现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的升华。学校是文化的储蓄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资料等物质形态上外,而且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形成的活的标本,对于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作用。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对教育和管理起着特殊的作用,它有一股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发展。

2.功 能

(1)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

(2)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3)选择功能。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4)融合与传播功能。

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其取长补短、吐故纳新。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如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

(三)学校文化的形成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起来的,总以“传统”或“习惯”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创建学校文化,首先要检讨学校已有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对学校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和优化。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众多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相加的总和,而是一种有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因此,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整合的过程。从外部构成上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整合形成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融合时代主义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要吸纳其他亚文化,如社区文化、地域文化、教育文化的养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校文化充满活力,才能使学校特色深厚持久。从内部构成看,学校文化的整合,要注意培育,启动观念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规范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使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彼此融合的有机整体。

(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学习文化的主体,同时又被这种文化所包围,他们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又成为反映这种文化的载体。

关键人物是校长、领导者、组织者,校长的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会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主力军是教职工,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应当是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对象是学生,既要注意到学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注意到学校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并运用多种途径,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强化或引导。

(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良好的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要注意文化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常规建设相结合。一种学校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以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规范,这种强制力量也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校园环境相结合。

学校文化建设的六个基本途径

学校文化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责任与利益的关系。建设学校文化,各地各校可以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但最主要有十个基本途径。

第一个途径就是确立学校文化建设品位。

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前重视规模扩大,现在重视质量提升;以前重视量的普及,现在要强调内涵发展。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大了,学校的硬件改善了,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在向纵深发展;因而,学校发展有了新的需求和动力,亟待培育一种以师生为本的新文化。现代教育制度,呼唤学校自主发展意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催生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所以我认为要选择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为此,必然要求选择优良的内部治理、先进的现代管理,在学校中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

第二个途径是改善校长的管理行为。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者、营造者。学校管理的事务千头万绪,但校长必须保持强烈的文化意识,避免陷入事务堆中。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论认识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有文化自觉、是否有文化自信,决定了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厚度与广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当转变领导行为,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要转变重事轻人、重权利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效率轻价值的观念和做法,为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奠定基础。一个学校的文化离不开管理,一个学校的管理也离不开文化,优秀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管理。管理讲求制度和规范,文化讲求氛围和契约,两者必须有机融合。规范中出文化,文化中有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文化离开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管理离开文化的导向便会沦落为强权的工具。

第三个途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文化建设的播种者实践者,他们通过课程与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涵盖教师观念、教师行为、教学教研、行为风范、文化活动等。学校要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使教职工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教师的建设,面向2020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激励。

第四个途径是重视学生对文化建设的参与。

建设学校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学校文化着眼的也是人的价值。广义上说,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有了文化。人之所以为人,主要不在于人是一种具有生理特性的物质存在,而在于人有“文化”。学校文化突出人的培养,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是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这种信念和价值追求能够影响和支配学生的行为方式并积淀为学校内在的精神,它弥散于学校之中,无形中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体现者、参与者,学生文化建设要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性,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精神层次为核心去建设学生观念文化和活动文化;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系列性,对初中学生的教育以外显行为文化为重点,对高中学生的教育以理性思考内涵文化为重点;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侧面性,既要重视价值观培养侧面的建设,也要重视礼仪文明侧面的建设;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序列性和多形态性,重视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有必修课,也要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层次的文化建设,形成养成机制、自律机制和创新机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弘扬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德育上,要把中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校、落实到班、落实到学生的心坎上,把中华传统美德通过恰如其分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德育要避免假大空、高大全。在智育上,不仅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体育方面,要提倡阳光体育,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便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美育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不能造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代人。

第五个途径是孕育学校课程文化。

十余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动。不要再犹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不要搞,而要思考如何把它搞好;不要再纠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不可行,而要寻求在教学中把它落实。

第六个途径是提升学校物质文化水平。

学校要规划好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为学生养成优良个性服务;学校要突破课堂和围墙束缚,创设躬行实践的机会,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物质文化应该独具匠心,以物载德。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建筑或造型新颖,具备时代气息,或古朴典雅,体现文化底蕴。学校建筑要符合学校特色,具备足够功能,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协调、和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