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结合这些观点,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决定论认为,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遗传因素具有统率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人的发展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于人发展的理论也是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人的发展过程之中,起主动作用的是生物因素(遗传)还是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还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有人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多少分为了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有人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分为内发论与外铄论。本节结合这些观点,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认为,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遗传因素具有统率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过程,但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环境和教育虽然可能会影响发展的速度,但不是主要原因,最终由每个人的遗传类型所决定。

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和最初的生命能力为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的物质性基础,每个人的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素质的影响。国外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证实:被领养的孩子在智力方面与亲生父母更具相关性,而不是与其养父母,这些研究都进一步说明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案例】

两个名字均叫鲍珀(Bob)的同卵双生子在他们出生后不久就被分开抚养了,直到成年后他们才再次相见,这两个鲍珀均获得了工程学学士学位,都和教师结了婚,都戴眼镜,都留着小胡子,都吸烟,而且都是自愿消防队员。对那些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进行的研究表明,遗传对他们的许多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存在差异,但较好的先天素质只是发展的条件,而这种条件是否得以顺利发展还要看其他条件。遗传素质不能单一决定人的发展,人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对人发展的影响。就如大家所熟知的“狼孩”,出生后就与人类隔绝,就没有获得根据遗传条件所应有的发展,甚至连语言能力等人的最基本能力都不能获得。同时。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一方面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一些遗传素质在后天条件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化。对大脑出血的早产婴儿进行的研究表明,出血导致其大脑受到了损害,其心智和运动发展均不确定,可见,遗传并没有决定人的发展,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综合来看,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发展可能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才能实现,“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将遗传看成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就如“遗传决定论”的支持者,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就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些观点忽视了社会环境、实践活动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极端与片面的。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的时空条件,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对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不同于“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认为,人自出生之后就在社会中生活,人的发展不仅受周围环境、家庭、托儿所等微观环境的影响,还受着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人是在与周围各种生态系统发生直接和间接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环境决定论者则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洛克的“白板说”和华生的“教育万能论”。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抚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商人或乞丐、盗贼。”可以看出,环境决定论否定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将人看作了环境的消极适应者,认为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人只能成为某种样子的人。不可否认,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也有一定限制;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与经常性的特点。但是不同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于之俱黑”中的蓬与白沙,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于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改造自己。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既是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目的、无系统、偶然零碎的,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影响人,甚至还会产生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案例】

会说话的教室[2]

一位老师描述自己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们说“不可以这样!你看你……”“拼图要在桌上玩,不然你会把一些小片片弄丢!”“不要在教室里跑!会撞到人……”“衣柜是用来挂衣服的,不是让你来玩躲猫猫的!”就这样,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维持秩序和纠正幼儿行为上,似乎没有教学的乐趣可言,她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们总是“不听话”?

直到有一次难得静下来,她仔细看了自己的教室,发现自己所安排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甚至是“鼓励”幼儿表现恼人的行为。于是她决定做一项实验,希望通过环境中一些因素的调整,来改变幼儿不良的行为模式。

她首先将班上幼儿不良的行为模式一一记录下来,这包括:

1.在地毯上搭积木的幼儿,其作品常会被经过该处的人所踢倒;

2.幼儿无法专心在地上看书,也常将书撕破或折损;

3.幼儿常藏身在衣帽柜或寝具室里,将衣物丢得满地都是;

4.在中间三张桌子上所进行的活动,常遭穿越此处的人干扰;

5.幼儿常绕着桌子玩追打游戏;

6.在进行午餐或小组活动时,老师和孩子都经常得隔桌喊话;

7.各区的材料、教具常常混杂在一起,老师像搬运工与似的,不停地帮幼儿拿取或收拾物品;

8.当老师坐下弹琴时,无法看到在背后活动的幼儿,这种情况阻碍了师生正向沟通。

接下来,她绘出教室的缩略图及各家具图的小纸片(图1),试图找出症结所在。她觉得自己的教室最大的缺点是,各区域间全无屏障,正好让幼儿四处闯荡;同时也使幼儿不知道何种活动该在或不该在何处进行,因此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与破坏。而衣帽柜居中摆放,三张桌子横在中央,不但使行动受到阻碍,而且造成管理上的负担。

针对这些缺点,这位老师先着手移动缩略图上的纸片,经数次修改,设计效果如图2所示,然后便付诸实践,调整教室各家具的位置,并找来一些分区用的隔板。她同时还将隔板漆上黄、橘、蓝三色漆,使原本黯淡的教室焕发光彩。

图1 修改前的教室规划

图2 修改后的教室规划

经过一个星期的适应,老师发现幼儿的行为真的慢慢有了改变;到最后,“一群原本相互伤害、干扰,又爱发脾气的幼儿,都变成喜欢探索,常常面带微笑,个个能干的小天使!”

三、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是它是社会环境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一理论,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在西方,著名的捷克教育理论和实践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因此,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这些说法虽然不尽科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遗传的作用,却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都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因为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建基于“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都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能够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3]

【案例】

197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个被叫作“现在野孩”的13岁女孩基尼,她从20个月起就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任何人跟她说话,虽然她具有一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活在人世间,吃的是婴儿食物,但她没有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学习,没有学会人类借以交往的工具——语言,结果发现,当他从被隔离的房间里出来时,她不仅没有正常人的心理发展,而且也没有正常人的生理功能。她的体重只有59磅,胳臂和腿都不伸直,而她的大脑左半球的功能由于失去语言环境已经萎缩了。这一特殊势力充分说明了教育对于生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有这样这一种情况,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学习状况千差万别,除了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就是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人在出生时,就对外界信息有主动反应的能力。如新生儿对母亲说话的反应要强于对铃声的反应;新生儿能回避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更喜欢注视曲线和母亲的脸。幼儿也会依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也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可见,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观能动性是在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超越能力的总和(自我调节机制),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斯·比格认为,在生活空间里,一个人和他的心理环境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环境的东西如果不被个人注意并与个人发生相互作用,就无法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一旦被个人注意并相互利用,就会构成他个人的生活空间,影响他的心理和行为。

【案例】[4]

约翰和他最好的朋友格雷生活在内城的一个罪犯出没的贫民区里。10岁那年,他们都经历了家庭冲突及父母离异。约翰和格雷很难见到他们的父亲。两人在学校的表现都不好,高中二年级便辍学了。以后的日子里,与警察打交道成了家常便饭。

尽管约翰和格雷在18岁以前的生活经历非常相似,但他们以后的发展道路却迥然不同。约翰30岁时已育有两子,但他没有与孩子的母亲结婚,此时的他,蹲过监狱,失了业,而且酗酒成性。相反,格雷在18岁以后回到高中继续学习,毕业后在社区大学学习了汽车维修,并成了一家加油站和汽车维修店的经理。他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存了钱,在一个治安情况很不错而且又舒适的社区买了一幢房子,生活得很幸福、健康、美满。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恶劣的环境——贫困、糟糕的家庭关系、父母亲离异、失业、精神疾病和滥用毒品等对儿童的发展存在潜在的威胁。根据这些发现,我们可能认为约翰和格雷都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但是格雷却闯了过来,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并顺利地通过了考验。

总而言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内在动力。社会与教育的要求是个体主观能动性产生的根源,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专注个体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重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才能真正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