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里比孙思思学习实力强的同学很多,她在高三一次数学考试中还是班里倒数第一。
王极盛:孙思思同学,你是2002年全国高考浙江省理科状元,你来自哪所学校?
孙思思:我来自浙江省余姚中学。
王极盛:你在年级里排名怎样?
孙思思:平时基本上是在十名左右。
王极盛:也不是第一啊。
孙思思:不是。很少会到第一名。
王极盛:在市里边呢?
孙思思:你是指宁波市?宁波市是不太好比较的。
王极盛:县里?
孙思思:县里,我们余姚中学就是最好的,别的学校都不能和我们比,我们学校第几就是市里第几。
王极盛:你想考哪所大学?
孙思思:我原来打算考上海同济大学,没想到会发挥得这么好。
王极盛:没想到考上清华大学?
孙思思:对。有时候太想了反而做不到。
王极盛:那你就是说没有压力了。
孙思思: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压力,比较放松。
王极盛:你爸爸妈妈对你要求高不高?
孙思思:也不是很高。他们反而倒安慰我,让我不要太用功了,不要太紧张。
王极盛:那你考试时心态怎样?考前那几天紧张吗?
孙思思:不是很紧张,我觉得和平常差不多,反而可能会更放松一些。
王极盛:6月6日怎么安排的?
孙思思:本来基本上我是每天都去上晚自习的,不过6月6日没有去,吃完饭就散了一会儿步,回来跟爸妈聊了一会儿。没有做题,也没有提早睡觉,就跟平时差不多,十点半左右睡觉。饮食什么的都跟平时一样。
王极盛:以平常心对待。第二天早上到考场呢?
孙思思:第二天,第一场考试时是有一点紧张,因为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好多考生都在外面等,是有一点紧张。进考场以后觉得还好。
王极盛:卷子发下来什么感觉?
孙思思:还好,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跟平常模拟考试差不多。
王极盛:你参加过高考以后感觉高考是什么状况?
孙思思: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能模拟考试太多了,都麻木了。
王极盛:那原来没参加高考之前,把高考看成什么?
孙思思:反正总觉得很残酷的吧!一次考试就决定命运,但这也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子,那就只能考吧!
王极盛:你们学校是第一次出状元?
孙思思:我们学校是第一次。
王极盛: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是你们学校零的突破。
孙思思:我们学校其实挺好的,应该是浙江省的重点中学。
王极盛:那学校请你回去给今年高三的同学谈经验了吗?
孙思思:没有,因为我不太喜欢。我觉得我没什么经验。平时我们班比我好的同学挺多的。我们班现在清华大学的还有两个,他们平时都比我好。
王极盛:那你说他们怎么没成状元?
孙思思:这个只是运气问题吧。全省前500名都有可能成为状元,这是机遇问题。
王极盛:机遇问题主要是状态问题,主要是心理素质。
孙思思:前500名应该都有实力考出来,但最后落在我头上了。
王极盛:你通过这次高考觉得心理状态在高考中起什么作用?
孙思思:应该比较重要吧。跟实力比,可能六分实力、四分心态吧,跟我实力差不多的同学我们学校有很多,我心态比较好。
王极盛:你平时也不着急、不上火吗?
孙思思:也不是不着急,但考试的时候不着急,平时学习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胜心还是很强的,每次模拟考成绩下来之后,我总会跟考得比我好的同学去比,考坏了我也经常会哭的。
王极盛:经常哭啊?
孙思思:比如说有一回,高三上半学期的时候吧,也是模拟考试,数学考得很差,平常我的数学应该算好的,但那次我考了班里最后一名。
王极盛:啊?!最后一名?状元历史上还有班里最后一名?
孙思思:那时候我也不敢相信自己怎么考得那么差,不过我哭过以后就好了。
王极盛:把自己压抑的东西释放掉。
孙思思:然后就不会当作负担了。
王极盛:你后来总结怎么造成考了最后一名?
孙思思:那次是第一次整体的模拟考,可能以前学的东西我都忘掉了,加上很紧张,一道题做不出来就心里很慌。那次一开始就做得很不顺,再加上粗心,后面大题全部错了。
王极盛:你总结什么教训了?
孙思思:即使做不出来也不要慌,一道做不出来就做下一道,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放弃。
王极盛:这很重要!从教训中得出了经验。从你的实例可以看出来,人的学习和生活一样,没有一帆风顺。状元也有失败的时候,失败是成功之母。状元可遇不可求,这次你是状元,再考一次可能就不是了。
孙思思:肯定不是了。
王极盛:第二名、第三名可能上去了。过去比你好的,这次不行了。实力、机遇、心态综合起来,最好的结合就会成为状元。你通过这次考试成了状元,有什么感想?
孙思思:有时候,有些事情你如果太想去实现它的话反而不行。你虽然要去争,但是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
王极盛: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很重要。
孙思思:在关键时刻就要保持平常心,否则的话就会太紧张。
孙思思:我觉得对于高考能够正常发挥就够了,不期待自己会超常发挥。稍微失常一点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因为毕竟是高考,所以基本上希望正常发挥就好。
王极盛:你觉得这次考试成绩有点超常吗?
孙思思:太超常了!
王极盛:那你平时的成绩能考多少?
孙思思:平时的话,我觉得应该可以考六百七八吧。
王极盛:现在呢?
孙思思:708分。
王极盛:你再谈谈你每门功课的学习方法,你是怎么准备高考的?数学、语文、外语怎么准备的?综合怎么准备的?
孙思思:语文我准备最多的就是作文。我的作文水平是60分里面能拿40几分,但这次我估计应该得50分以上。我的语文老师给我很大帮助。他对我说,作文应该达到50分以上才可以。平时我写的文章都是很常规的,没有什么新意。他教我要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对应试作文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到那种新颖的题材,要事先准备一种适合自己的形式。然后我就摸索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形式,在高考时就套这个形式,那就比较新颖吧。
数学我也没有做很多题,就是按照老师要求复习。综合嘛,我最后几个星期基本上就是看书,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全部看一遍。理化有些东西也是需要记忆的,再记一遍,否则要遗忘的。还有像实验什么的再看一下,基本上是看一点记忆性的东西。因为那种解题能力在最后阶段不太可能提高,就是靠平时的积累嘛,但是那种记忆性的东西可再巩固一下。外语,我在最后的阶段坚持做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不要让笔头生下来,去习惯这种题型,而且每天都听听英语,练练听力。
王极盛:你父母怎么教育你做人?
孙思思:做人?那很难说清楚。不过他们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吧,对我的学习成绩倒也要求不高,不是说要我一定要考第几名,但他们要求我心态一定要好,做人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有,比如说要诚实,对人一定要友善。
王极盛:你最后对下一届参加全国高考的浙江省理科考生说几句话,怎么样才能考得好?你是过来人,又是状元。
孙思思:我希望他们不要把高三或高考当作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的经历,去体会它、享受它,尽力去考,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好。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王极盛点评
孙思思同学是一所县级中学的学生,她平时考试排在前十名,原来打算考同济大学,没想到成为当年高考浙江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开始我还不太相信,孙思思同学在高三的一次考试中数学竟为班里倒数第一名,结果在高考时成为学校分数最高的人,成为县里分数最高的人,成为市里分数最高的人,成为全省分数最高的人,反差之大,令人惊讶。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她那次数学没考好是因为高一、高二基础的东西忘掉了。没考好当然不高兴,但孙思思同学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查出原因,采取措施解决,终于不仅数学成绩上去了,整个成绩都上去了,最后一举夺冠,成为当年高考浙江省理科状元。
学生考试总有考好、考坏的时候。每次都考好,每次都是班里第一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考得好,平时成绩好,只是在多数情况下考得比较好。学习好的同学也有失误和漏洞,也有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人人如此,人无完人,学习也是如此。每一个人在不断进步就很好。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希望考生从孙思思同学从数学班里倒数第一名到当年高考浙江省理科第一名这样大的反差中受到启发,失败不要紧,爬起来再干;考坏了不要紧,要找出原因,提出切实的解决措施,这样就能使坏事变好事。特别是高三下学期4月份以后,考试是家常便饭,聪明的考生应从考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找出自己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不聪明的考生一旦一次考试失败,就一蹶不振,或者一次考得很好,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这些都是心态问题,都是对考试的态度问题。对考试态度不一样,考试心态不一样,考试结果就会不一样。
孙思思同学还说,她们省里有500名考生有冲击省里第一名的实力,我觉得也是如此。与孙思思同学平时实力相当的同学在浙江省肯定是很多的,考得好的,在平时的考试中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和考试技巧,不断地查漏补缺,在心理状态上不断受到锻炼,这样,在高考时自己的学习实力、心态、状态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会取得好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状元有它的必然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状元也有它的偶然性。我们不求成为状元,只求确保正常发挥,做到无怨无悔;力求超常发挥,做到喜出望外。换句话说,就是要掌握高考规律,使高考成功。孙思思同学说得好,不要把高考看得太残酷,要把高考看成人生的一种经历,去体会它、享受它。有这样一种心态,与那种把高考看成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决战,是生死关口,是过鬼门关的心态就不一样了。由于孙思思同学把高考看成人生经历,看成一种体验、一种体会,所以她高考前心态是比较好的,平时做什么,高考前还做什么,这样就能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考试时基本上也能保持心平气和,那样就能发挥好。
这里还要讲一下孙思思同学说的,考试要学会放弃,这个太重要了。很多考生之所以考不好,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不会放弃,每道题都想拿分,特别是想拿难题的分,这是不少高考失利同学的通病。卷子拿到之后一看分,20分、30分,心想这些分拿到手就占卷面几分之几了,往往迷恋于难题,由于期望过高,越做越不会做,越没有思路,时间过得很快,一看20分钟、30分钟过去了,心里发毛,放弃舍不得,不放弃又怕后面的题做不完,高度焦虑,心理冲突厉害。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做错题、计算错误,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发挥不好。
每个同学高考前都有打算,都有思考,自己哪类题要一分不少地拿到手,哪类题力争把全分拿到手,哪类题做几个步骤算几个步骤,心里大体有个数。以平时的实力对待高考试卷的题目,不能不顾实际,一味追求高分题,这样的话,不但拿不到分,而且本应拿到的分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拿到手,遗憾终生。
很多优秀考生看到一道题后,如果5分钟、10分钟后没有收获,干脆放弃去做其他题,说不定之后再回来做反而由于各种联想的缘故迎刃而解。这既是做题的技巧和策略,也是对高考的态度。
我建议考生要学会放弃,在考试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这种习惯,形成这种策略,需要在平时考试中逐步受到锻炼,而不是一次高考就能学会的。因此我建议所有高考考生对考试一定要确保该拿的分拿到手,能拿的分尽量拿到手,可拿可不拿的分争取部分拿到手,必要时有些题干脆放弃。希望考生们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每年都有一些考生考后对我讲,“我太笨了!我太贪了!”贪的结果是该拿的分没拿到手,拿不到的分偏想去拿。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最后一道物理题27分。有好几个考生对我讲,一看27分,很兴奋,心想把这道题拿到手,几乎占整个卷面分的十分之一,因此求分心切,没有反复思考题的含义,拿起就答,结果答错了。那道题关键在于吃透题目的含义,然后去分解。很多考生后来给我讲,那道题其实并不难,只要看两遍题,心里有数,头脑清楚,冷静思考,应该说能拿到全分,即使拿不到全分,前几个步骤也能拿一二十分,可惜就是由于太仓促了,太想拿高分了,结果却拿不到分。有的同学甚至一分没拿到,思路方向都错了,太可惜了!所以我建议考生对难题要多看,一定要看两遍,不要拿起就做。只要掌握题的含义,掌握出题人的意图再做就一定会答对。
要学会放弃。(孙思思)
把高考看成一种人生的经历,去体会它、享受它。(孙思思)
对考试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王极盛)
对高考的态度不同,高考的发挥可能不同。(王极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