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地听到一种声音:信息时代,联系方便,家访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所以每逢假期,就会有这样的抱怨:
又要家访,烦都烦死了,哪有时间啊。
大半天才走一两家呢,有的地址还不一定找得到呢!
天天都在微信里聊了,还需要家访吗?
……
到底还要不要家访,成了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
说家访必要者有之,说不必家访者更多,都有各自的理由。尤其是觉得不必要家访者,理由似乎更充分,也似乎更能赢得他人的支持。家访费时费力还费钱,不要说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极度浮躁的时代,就是早二三十年,又有多少人愿意呢?
说到底,不愿意家访的原因,主要还是“效率”不高。投入多,产出少,和成绩的提高也没有太多的关系——有人就说:“我到某个学生家里去过N次了,可是人家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照样旷课、拖作业、打架、上网、谈恋爱,家访啥用也没有。就算你住在他家里做他父母亲也不行。”
更主要的是,大家都觉得手机网络已经让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互动,不需要白费力气和时间去家访了。在许多学校,不但少有教师主动去家访,就是学校布置了家访任务后,也有不少人仅以电话或网络的方式和家长谈几句,就算“交差”了。
讲起效率,有的教育者真希望学生就是电脑上的一个空白文档,只要把自己需要教给他们的复制一下,粘贴上去就可以了,省得给自己添麻烦。我们常可听到“连猪都教会了,这个白痴还不会”之类的抱怨。
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快节奏的方式,适合许多行业,却不适合教育。我们可能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而期盼的效果却只有那么一点点。教育的艰难和魅力,也恰恰在这样慢悠悠的节奏中。而教育的美丽,也常在于彼此慢慢地心灵沟通、理解、包容、认同、共生之中。这就需要作为主导一方的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更有足够的爱心,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来了解、研究、关心和帮助学生。
假如师生之间,如同一个大型企业里的员工,天天在一起紧张上班,按件计酬,面对的只是自己的机器,都不想说话,彼此也无暇交流,那么师生之间哪里会有心灵的交融和升华?
假如师生之间,如同都市里的那些邻居,天天在电梯上见个面,彼此匆匆一瞥,可是从来不知道你是谁,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意愿去了解你是谁,这样认而不识、熟而不悉、近而不亲甚至彼此提防,如何能够实现对心灵的推动和促动?
进没进过学生家庭真是不一样的。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经在开学前的暑假里,几乎走遍了所有学生的家。我清楚记得某个学生常年住在臭烘烘的鸭棚里,因为他家是养鸭子的。某个学生的家则在山脚下,只有他们一户人家,荒凉而安静,远远地就可以听到狗叫声,一走近家门,两只黄狗就蹿了出来。还有一个学生的家在二楼,四十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住着她和爷爷奶奶。她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做保安,母亲则在外做生意,极少回来,即便回来看她,也常和她父亲以及一家人闹得不欢而散……当我在班级里,因为他们的一点错误,而本能地生出焦躁甚至想要训斥责骂他们的念头的时候,就会蓦然想起他们背后的那个家,心就会变得柔软起来。
我的一位朋友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学校后,一度被学生和家长排斥,家长不断给校长写信反对他任教,学生在教师测评中也纷纷给他打了“不满意”。他是个认真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成绩也不差,可他对学生不了解,也不体谅。除了分数,他对学生几乎一无所知。后来,这位朋友一一找学生谈话,而后更一家家地去家访。家长们看着他在周末、假日和晚上,牺牲本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到他们家里去,纷纷被感动了。这位朋友告诉我,实际上,当看到孩子们的家庭之后,在看到孩子们在家里、在父母眼里有那么多可爱之处后,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自然,这位朋友后来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家访正是这样,可以让你更加真切地了解你的学生,究竟来自哪里——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是怎样的;他有一对怎样的父母,有一个怎样的家庭;他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个样子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周围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这些,你眼前的孩子就会变得生动起来,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数。
学生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同样穿着校服的孩子,是同样见到我们会毕恭毕敬叫“老师好”的孩子,是同样可以随时被我们惩罚去扫地的孩子。但他们来自迥然不同的世界,如同来自沙漠、森林和草原、海洋的不同动物,因为背景不同,而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爱好、习性和需求。可我们呢?却在给他们上着同样的课,布置着同样的作业,重复着同样的训导。我们所做的许多教育,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无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效果不好,我们还责怪学生太木讷,太愚笨,太顽劣,太没良心。
家访,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接近“人”这个对象本身,从而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转化过近两百名在老师们看来难以教育的学生,他经常走进这些孩子家里,从家访中,找到这些孩子的“病因”,从而找到帮教之道。
有的老师一直反对家访,理由和文章开头一样,认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再怎么家访都是没有用的。听听他们的话,就可知道,在他们眼里,只有孩子表现不好了,老师才有必要去家访,家访只是为了让家长陪着老师一起来“管教”学生,为学生立“规矩”,最后解决老师的“麻烦”而已,并不是真诚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抱着这样的目的,家访自然是毫无意义的。
我固执地认为,在学生的生命中,没有几个人会走进他家的那座房子。你走进去,你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了。更主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该急切地抱着为了改变学生的目的去家访,而应本着关心、关爱的目的。当学生发现自己在老师心中是多么重要,以至于值得老师花费那么多精力与时间去了解和陪伴的时候,心中的感动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感动,或许不会直接体现在成绩上,甚至不会很快体现在行动的改变上,但是,这种感动本身,一定会扎根在学生的心底,在某个时刻,会温暖他的心灵,或者会照亮他心中的某个角落——而这恰是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师生之间,本来就不该只局限于校园,不该局限于教和学、讲课和听课。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应该呈现出网状的交错融合。他们生活时空的交集越多,彼此的精神交流就一定越多,而两个生命之间的彼此感染和影响也就一定更深刻和丰富,这样的教育也一定更加动人。
有人总担心家长怕麻烦,不欢迎教师家访。从我们身边许多重视家访的班主任那里获得的经验表明,一些家长并非不喜欢家访,而是不知道家访可以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家长不喜欢,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老师总是告状和指责或“找麻烦”,没意思。也可能是家长真害怕接待,比如,要搞卫生、整理家务,把家打扮得干净美观些等。还有的则可能因为家境不好,或者是夫妻离异等,不希望老师知道,希望给自己和孩子保留一个“面子”……所有这些,一定是因为家长尚未真正感受到老师充分的善意,一定是因为教师还未能成为家长心中的“自己人”。而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家访,恐怕也与此有关。
教师应当是学生和家长心中的“自己人”,而学生也理当是教师心中的“自己人”,师生应当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家人、亲人和朋友。教师始终应该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除了父母,极少有比教师更重要的人了。我们不仅仅肩负着尊重和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责任,还担负着引领他们发展、帮助他们拥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使命。家访并非只是教师工作的一种方式方法而已,它本身就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教师教育责任的一部分。
高度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工具,让彼此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而师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
我们已经渐渐遗忘了内心最真实的美好,那就是,为了一个你真正该关心的人而付出或者说牺牲一些时间。
这种遗忘,不独属于一些教师,或许也属于一些家长。彼此,只有公私分明的戒备和刻意保持的距离——当教育失去了爱心和真心,难免会成为一场斤斤计较、处处设防的交易。
我常常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寒冬时节,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靠在屋檐下的椅子上晒太阳,鸟雀在门前的树上欢叫。这时候,有人敲门,孩子跑过去:“妈,我们老师来了。”父亲和母亲赶紧起身,把老师从门外的寒风中迎进来。当老师走进孩子家的院子里的时候,他们整个家都变得更加敞亮和温暖了。
这样的场景,有一日,会不会变成教育的一种奢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