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校是能够让人增长见识的。
它应当是一条流动的河,而不是一口静止的池塘。它应当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发展。
王晓怡老师在省级论坛中,运用学校里所学的课改理论和知识,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获得了专家的好评。有位专家是某省级杂志的主编,听完她的汇报后,对她的经验很感兴趣,并主动向她约稿。
王老师作为教务主任,直接参与了学校课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实施活动,在自己的语文课堂里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因而迅速成长,后来还被提拔为区教研员。
“看来,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对老师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她说。
我们邀请过林良富、褚树荣、王胜裕、李国忠、赵志毅、韩似萍、张全民、郑英等众多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校长来学校给老师们授课。常带老师们到杭州、南京、大连、上海等地的名校去考察学习。每年给老师们免费征订专业期刊,每学期给每位老师们赠送一本好书,在学生德育、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做了许多新探索。
这其中,许多是老师们以前没有经历过和见识过的。
我们倡导“惟实惟新”的学校精神和“过不重复的教育生活”的教风,鼓励教职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在贡献质量的同时,贡献新思想、新经验和新体会。定期开展年度创新人物和创新经验的评比。定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论坛,就教学、德育、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研究,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行政及教工会议上,经常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效果逐渐显现。从学校各中层部门,到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到实验员,甚至食堂主管,都在力求创新,而且新意迭出。学校各方面工作不断得到完善。
连刚进校不久的年轻教师,也努力在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荆建春老师,大学毕业才一年,就勇敢地担任了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成功摸索出一些独特的带班经验,令众多同事刮目相看。年轻的体育教师桑振洲老师,挑战体育教师不当班主任的“传统”,主动担任班主任,并坚持自我反思,定期向老教师请教;社会学科的史璟老师,勤奋钻研课堂教学,学习课改新经验新理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入校不到三年,就在宁波市崭露头角,多次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论文比赛一等奖等好成绩。
好的学校应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完善之中,她永远在成长中。如同一条河流,滚滚向前,载着上面的这艘船,船上的人们,不断驶向一个个新的世界。好的学校应当不断让师生看见未曾见过的风景,经历未曾经历的体验,获得未曾有过的知识。这样的学校,我称之为河流型的学校。
有些学校,即使依靠具有一定优势的生源,或者单凭传统的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获得一些好看的数字,却如一口静止的池塘。
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老师们按部就班,学生规矩呆板,他们如同笼子里的鹦鹉,虽然少了些奔波折腾的疲惫,多了些省心与安逸,但缺乏生命活力。
他们的世界逐渐与外部隔离,如同井底之蛙,任一方窄窄的天空把自己囚禁。在那里,没有新意,没有诗意,没有变化,也没有激情。校长和老师们凭着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经验,勉强维持着“生计”。
一旦周围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就无法适应。更糟糕的是,老师们从此不敢面对池塘外的世界,不敢同其他同行一起研讨和交流。除了教学成绩和几位成绩突出学生的名字,他们说不出任何令人耳目一新的或者可以给人启发的思想和经验。他们成了没有想法的人。
这样的学校我称之为池塘型的学校。
这样的学校,水源有限,对环境依赖性强,因而自我调适性弱。他们靠天吃饭,靠周围的一点雨水维持脆弱的系统,一旦天气干旱,很快就会先其他学校而枯竭、废弃。20世纪末曾经辉煌一时的许多“名校”,现在已经有不少变得默默无闻了。或许,原因在此。
河流型的学校,则一路上都在流动。
一路上都把周围的小河流纳入其中,水源不断得到补充,水质不断得到净化,自然比池塘更具活力,也更不容易干涸。它滋养了河岸边的草木,而葱茏的草木又保护和滋养着河流。
同事们外出听课、考察回来,谈起感受,会自信地说,我们学校,无论是学生的精神面貌、课堂状态,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素养,都是不落后的。
有人学习回来甚至略带失望地说,好不容易到外面去听课,发现人家推出的展示课实在太传统了,老师忙于展现自己的精彩,却忘了真正的精彩应该来自学生。有的老师到外地考察一些名校后说,如果我们会包装宣传,我们学校可以比它们更出彩。也有的老师说,在一些培训班听讲座,还不如我们自己的教师论坛有水平。
多少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甚至有点自负,但也倒不全是自夸。我们这些年的确做了许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尝试了一些其他学校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我们还远未精彩,更远未成熟。但老师们见闻过、经历过了许多新东西,时常带着思考和研究行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对培训和学习的要求自然就水涨船高了——他们的“胃口”变得更大了,“口味”也更挑剔了,老套的或一般的经验,难以轻易捕获他们的“芳心”了。他们攀登过了名山大川,就不容易对一些山丘小河感到惊讶。他们即使面对沧海桑田,也更容易做到处变不惊。
所以,他们不害怕交流,也不怕展现自己。
在定期举行的学校论坛上,老师们就学校发展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争鸣。我惊讶地发现,即便刚登上讲台不久的老师,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作业管理或班级育人工作等方面提炼出一些自己的独特体会,侃侃而谈,理念先进,经验独特,令人惊喜。一位教研员听了我校的论坛后说,我校的教师们谈起理念和理论来,都很自信和自然,不容易。
我校老师自然成长也较快。无论是名师参评、优质课评比,还是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还是干部竞聘、职称评定,在同龄人中,他们总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许多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业务比赛或展示中脱颖而出。
或许,这就是我们的一些收获:实现了教师的成长,不断成长。
生活在经常性的变革和学习中,会给老师们增加一些负担。如同那个著名的背负十字架的漫画故事。你背负着它,长途跋涉,一定会觉得比空手而行更加疲惫。但在关键的时候,尤其是面临专业发展的沟壑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当作一座桥,轻松而安全地迈过。而那些一开始就放下或者削断了十字架的人,此刻却只有望洋兴叹、无功而返的份了。更主要的是,即便这个十字架不能架桥,背着它一路行走,也早已磨炼了你的筋骨和肌肉,使你变得更加强大而有力,拥有更多的优势。
如果你的学校里,经常涌动着许多新颖而灵动的东西,充满了变化和变革的空气。请你不要轻易拒绝,你应该感到庆幸。你的学校正是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河流,是一所富有活力和希望的学校,也是一所能够增长你的见识,并能承载着你走向更美好的彼岸的学校。
请你愉悦地接纳它们,并积极地投身其中,让自己成为河流中的一部分,奋勇向前。相信多年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远远走在许多同龄人的前面了——而你曾一度羡慕过他们,为他们能够身处那些“无为”“轻松”的学校里。
多年后,你会发现,如果你当初处在一所多年不变的学校里,那才是最可怕的。那是一潭死水,它会让你在安逸之中,在悄然之间,充满了霉腐之味,丧失了绽放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