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任校长在哪里

下任校长在哪里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任校长名录的最后,是现任校长某某,2010年至今。个中原因,恐怕和现任校长的好大喜功有关。在校史上写上现任校长,于情于理说得通,但要考虑下任校长的位置。不知道校长们把校园当作个人纪念馆大加突出的时候,这样的“校史”究竟能够延续多久。顾校长说,当然是首任校长。只是苦于新担任校长之职,最初几年不得不在日常教育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

在某省参观一所知名中学。

校门宏伟气派。

两侧是浮雕,左侧展示学校发展成就和荣誉,右侧则是学校发展沿革和历任校长名录。在历任校长名录的最后,是现任校长某某,2010年至今。这个名录是铜制的,凸起在右下方。

初看并无不妥。可一想,就奇怪了:现任校长下面,已再无空间。

下任校长将要刻在哪里?

下下任呢?

20年后呢?

30年后呢?

我和身边的一群校长朋友们都感到惊讶。

我终于明白了,许多学校,五年一校庆、十年一“浩劫”的原因。

一些学校,每逢十年甚至五年就要搞校庆,这倒还算正常。但每逢校庆,总是会把前面的许多东西敲掉、挖掉、打掉或者改掉,搞得学校面目全非,历史全无。个中原因,恐怕和现任校长的好大喜功有关。

多少校长,都希望在校史室里,在校史室外,在地上,在墙上,在亭子里,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名垂千古。

这倒也罢了。

可是,后来的校长呢?

学校要发展,就必定有后来的校长。

后来的校长在哪里?

不为其留下任何空间。

下任校长呢,看看到处是前任的影子,自然就觉得憋屈。碍于面子,上任之初,不好动手。终于熬到了校庆,机会来了。是时候,要突出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了。于是,又来一次推倒重建,敲掉再刻。

难怪陈玉琨教授感慨:“现在很多校长往往喜欢在废墟中重建,总想推翻历史,使学校在自己的手中得到重生,以往的全都是历史垃圾,不屑一顾。”

在校史上写上现任校长,于情于理说得通,但要考虑下任校长的位置。当然,更主要的是,要尊重学校发展的历史,要放眼学校的未来。

任何一个校长都必须明白,你要希望学校发展,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希望自己空前绝后、独一无二,更不应该希望自己之后学校再无能人,再无辉煌业绩。

说到底,是一些校长自我膨胀的虚荣心在作怪,也是他办学急功近利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潜意识的表现。

有所学校,据称非常雅致,极富诗意,处处都是书法作品,可绝大多数都是校长的亲笔题字。校长把校园当成了自己的书法碑林,到处挥毫泼墨。校长虽然是书法家,才情过人,但这种做法多少有些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感觉。

还有一所中学,在教学楼的入口处,写了一副对联,无论你怎么读,怎么想,就是猜不出究竟“对”在哪里,“联”在哪里,即便不是语文教师,粗粗一读,也觉别扭,但那对联在那里屹立了许多年。因为拟对联的人——校长,被提拔到某机关当领导了,他的下任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有位参观者私下笑道:这不是出丑是什么?现任校长笑笑,做无奈状。

不知道校长们把校园当作个人纪念馆大加突出的时候,这样的“校史”究竟能够延续多久。要搞文化,却不懂文化,往往会贻笑大方。

作为一任校长,在校园里留下一些自己的东西,无可厚非,这也是学校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也是一笔宝贵财产,理当得到师生们的尊重和保护。

这里有个初衷、立场的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办学情怀和办学智慧,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你的出发点一定要尊重学校发展的历史,你的意图一定要服务于师生的生活和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好的校园,一定能切切实实让师生受益,或者是物质生活上的便利,或者是精神生活上的提升,或者是景物的赏心悦目,或者是哲理的深刻启迪,或者令人耳目一新,或者让人豁然开朗,或者使人缅怀陈迹,或者促人发奋前行。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点。如果校长的目的,只是让自己“青史留名”,那么,最终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当我和来自省城的顾校长交流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笑了。

他是一所名校的名校长,对学校文化有着多年的研究。有位校长请他去看校园文化,帮助参谋参谋。校长准备在校门口一侧的墙上,依次刻上历任校长的姓名。他问顾校长:校门口起始处刻上谁的名字好?

顾校长说,当然是首任校长。从门口开始,往另一端延伸,可以很好地体现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脉络。该校长听了不置可否。一年后,他到该校督导评估,赫然发现,校门口起始处,刻着现任校长自己的名字。

顾校长带着一丝嘲弄的笑意对我说:“现任校长变成了第一任校长,历史是倒着来的。校长想突出自己的位置,希望被人们一眼就看到,放在第一个位置。问题是,现任校长不可能永远‘现任’下去啊,下来之后呢?学校是不是没有校长了?……”

“校长连最基本的问题都不去想想,真是没话说了。”顾校长摇摇头叹息道。

至今,还有多少校长在干着这样荒唐不经的事情呢!

利欲熏心之后,人就丧失了基本的理智。校长若没有一点历史观,这样无聊和荒唐的事情,还会层出不穷。

我校合并新建时,有领导说,你是立人中学首任校长,能够有幸当首任校长的很少啊。我听了诚惶诚恐。

我校是合并学校,两校历史都还不算短,一所学校建于1957年,一所建于1975年。2011年,由于教育布局调整,两校实行合并,并迁至现址,更名为立人中学。 这么漫长的历史中,多少校长们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啊,我哪里还算是首任呢?

合并之初,我就开始考虑着手整理校史,从1957年开始。我们要把学校的发展历史完好地结合起来并延续下去。学校不能没有历史,更不能无视历史。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退下来的几位老校长和老教师的时候,他们竟显得特别兴奋和期待。遗憾的是,在两校合并、迁址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大量的历史资料丢失或损坏了。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撤并之中湮没消失了,一大批的校友和教工,失去了自己的母校和工作过的单位——一间备课批作业的办公室,一张压过师生合照的书桌,一个饭后漫步聊天的田径场。他们失去的不是一幢幢老房子,而是一片片家园——历史的家园。一棵树没有根,将难以存活。一所学校,没有历史,将很难深刻。一群孩子,如果生活在没有历史感的校园里,他们就容易变得肤浅而张狂。

当我提出要开始筹建校史室、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一位校长朋友马上问我:你是不是准备走了?所以要搞校园文化了?

我笑而不言。

这也难怪。许多校长,都是快要退休了,或者是行将高升或离开之际,突击加强校史和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好好翻修一下,重建一下,然后就是,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

于我而言,倒非如此。

我始终认为,校长如不能敬往事、思来者,他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科学的办学行为,学校发展也不大可能“源远流长”。所以,上任之初,我就想要挖掘学校历史,给师生们一个立体的、完整的、说得清来龙去脉的学校。只是苦于新担任校长之职,最初几年不得不在日常教育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但是,真正不朽的,一定是一部师生的历史,一部完整的历史,一部客观的历史,而不是一个校长自己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