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谁来终结“天价”教育

谁来终结“天价”教育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价虾商家被罚款9万元,而天价鱼饭店则被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罚款50万元。“天价”学校,在校舍设备、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终究需有过人之处。否则,“天价”断难持久。此类天价,民众虽颇有微词,指责其有损社会公平,但不乏“增强教育消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之功。这也是教育中的诸多“天价”现象难以引起关注和思考的原因之一。就行业整体而言,对上述“天价”现象,尚持一种出于良知的清醒认知。

写下这个题目,注定会招致误解乃至辱骂。

有的人已经习惯了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甚至已经习惯了急不可耐地指责。

我还是决定写下去。

何谓天价?往往指的是极高的价格。

如果物如其价,价格虽高,则天价是“实价”,一个愿卖,一个愿买,两相情愿,也算公平,如天价别墅、天价豪车、天价婚礼。巴菲特的午餐可谓“天价”, 2008年由 “中国私募教父”之称的赵丹阳以211万美元成功拍得,成交价创下历史之最。2012年6月9日,巴菲特午餐价为3456789美元,再创新纪录。尽管是天价,巴菲特还是不愁有人请客吃饭的。

如果物不及价,而价又极高,则天价是“虚价”,具有欺诈性质。青岛之天价虾,游客点菜时说好38元一份的“海捕大虾”,结账时变成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哈尔滨之天价鱼,用市场进价38元一斤的养殖鳇鱼冒充野生鳇鱼,以398元一斤出售坑害消费者。

物如其价的,大家羡慕、感慨、惊呼。

欺诈性质的,人们愤怒、痛恨、控告,有关部门不得不正式出面道歉,有关商家则不得不接受严肃处理。天价虾商家被罚款9万元,而天价鱼饭店则被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罚款50万元。当地的一系列官员纷纷被问责。

教育中也有天价现象。

一类引人瞩目。比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一些天价“土豪”学校,每年的学费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吓煞众多工薪阶层。但也只是“吓吓”而已,人们心下虽有抱怨,但总还有羡慕的意味,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努力挤破头皮钻进去的。“天价”学校,在校舍设备、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终究需有过人之处。否则,“天价”断难持久。此类天价,民众虽颇有微词,指责其有损社会公平,但不乏“增强教育消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之功。论其利弊,莫衷一是,难下定论。

一类则易被漠视。因其实在隐蔽且习以为常,难以觉察。

大者而言。从小学到高中直至大学毕业,有多少学生接受了近二十年的体育、语文和思品教育,依然还不会一项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不能写好一手钢笔字,甚至不能写一份像样的毕业自荐书。还有多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见面问好、排队购物、便后冲水都不会。历经众多“优质”“连创辉煌”的学校和“敬业爱岗”“业务过硬”的“灵魂工程师”们之“塑造”,收效竟“甚微”,着实令人惊讶。

小者而言。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学生一脸茫然,或者干脆在桌上呼呼大睡,师生彼此都熬到下课,万事大吉。你问学生究竟学了什么,唯有摇头。也有老师,让学生每日做大量的作业,自己却草草打个日期,或者迟迟未批改,甚至常不批改就发了回去。学生于是习惯了抄袭——花大量时间抄袭,老师仿佛从来不知真相,也不想了解“真相”,以为学生只要交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有收获了。学生穷于应付,叫苦不迭,而学习成绩却还是每每落人之后。也有教师,学生不堪重负,教师自己更苦不堪言,学生的成绩倒还算突出,但其他学科则深受影响,其他学习则被迫放松或放弃——锻炼时间没了,看书时间没了,甚至下课和同学聊聊天放放松的时间也没了。除了成绩,身体健康和心灵愉悦都没了,而对未来的向往和信心也渐渐枯灭了,有的甚至不得不选择一些极端的自残、自杀或暴力等行为来寻求解脱或宣泄。

不独一些学科和教师如此,有的学校几乎普遍地以此种常态维系着。

这些看似和天价无关。老师和学校通常还被称赞为“敬业”“负责”。学生成绩好,家长自然会说不但敬业,还有水平;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会说,学校老师敬业,是自己孩子没有学好——校长们也常常这么认为。

因为“敬业”,“成本”意识消失了。

这个成本,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时间成本。学生的时间,就是他们昂贵的成本,是最大的支出。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时间。学生来学校,不仅是来学习的,更是拿他们的青春、生命中的一段段美好时光,来“换取”智慧、美德、健康和幸福的。那些相当敬业而平庸的教育者们,却让他们在这里空耗青春而一无所获,或者所获甚少,甚至反受其害。如果学生日复一日地跟着一个个毫无激情、水平低下、效率糟糕的老师学习,他生命中本该充满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时间,就会变成一场又一场无谓的折磨和煎熬。由此看来,劣质课堂、劣质教学乃至劣质教师,何尝不是“天价”?倘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我们的许多教育者岂不是在谋杀学生?这样说,真的只是危言耸听吗?

二是财力成本。这可从两方面考虑。家长送孩子来学校接受教育,也要直接或间接地花费不少的财力。一些教育者水平低下,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不进、听不懂,不得不花费巨资到校外请家教。这不也是另一种增加成本支出的“天价”?从国家层面来说,教师如果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或者甚至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草草了事,那么,你每年拿了五六万或七八万甚至十多万二十多万年薪,岂不更是另一种“天价”?这些钱,虽不是学生直接支付的,但也是纳税人的钱,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钱。你对学生、对国家、对纳税人,缺乏应有的贡献,是不是也有碍公平原则?

教育上的天价现象,之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学生的时间,在许多人看来不算成本,因为它不是钱。大家都认为学生来学校本来就是来学习的,不到学校学习,在家里也是白白浪费。因此对教育者常常有许多宽容——而教育者自己也因此多了些麻木。

至于国家的教育投入或者来自纳税人的薪酬,因为常被认为是“公家”的,甚至认为自己也是“纳税人”——而非直接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学校和教师也就时常多了份心安理得。这也就是为什么私立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教师淘汰机制往往更为严格、及时而果断的原因。

三是人格成本。即学生原有的单纯、善良、真诚、热情、好奇、憧憬、活力、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兴趣与爱好、勇敢和自信等,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教育中,被渐渐磨平,他们变得厌学、慵懒、麻木、怯弱而又自我、自私。这些,更是不该付出的“代价”。

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迟效性,以及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的多元性,使教育评价远比商业评价困难。这也是教育中的诸多“天价”现象难以引起关注和思考的原因之一。

显然,简单责难教育者在故意或恶意欺诈民众有失公允。社会对教育的畸形需求、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视为其主要政绩、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忽视等恐怕都难辞其咎。

就行业整体而言,对上述“天价”现象,尚持一种出于良知的清醒认知。教育部门持续了多年的减负、增效、提质的种种努力,不正是一种含蓄而执着的自纠行动吗?

但教育界的“天价”现象依然随处可见,不见减少。部分教师自身能力的平庸、责任感的弱化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反思意识和学习习惯的缺乏等,恐怕是主要原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曾见过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听过许许多多朴实而有效的课,也见过不少滥竽充数的教师,听过一些粗糙敷衍的课。有的课堂实在是“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教师自己都一头雾水,说不清楚,如何指望学生能够学得明白?有的草草备课,找个课件念念了事,枯燥乏味,令听课者如坐针毡,更不必说那些生性好动的孩子们了。可是你和那老师交流,和他探讨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委婉提出一些建议时,他还会异常警觉和抵触。在他看来,老师把教材上的内容讲完了就可以了,该讲的都讲了,“学生就是不听、不学,啥办法”?若恰好是年纪稍大的,还会动辄拿教了几十年的资历来唬你,让你顿时觉得自己的“稚嫩”。这样的老师,你怎么指望他能够远离“天价”课堂?

有位老师和我谈起上课的时候,说,如果看到学生心领神会,师生合作默契,就感觉特别开心;如果看到学生课堂沉闷,反应迟钝,表情木然,心里就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实在对不起学生。他感慨地说:“上好课真不简单啊,每次上完课,都觉得自己有缺陷,还不够好。”

这位三十来岁的教师,教学能力和班主任水平在同龄人中当属翘楚,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这样的教师,尚常感不安和愧疚,委实令我吃惊且惊喜。或许,恰因为其勤于自省,方能感到不安与愧疚,唯有不安和愧疚,方能不断精进,从而减少对学生成长的耽误和伤害。

唯有这样的教师,才是有专业良知和专业自觉的教育者。唯有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真正的希望。自然,唯有这样的教师,也才是天价教育的终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