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习惯。
外出考察或听课的时候,总爱看看教室里的环境。
教室是最经常也最能够发生教育的地方,当然,也是最能够发现教育真相的地方。
中部省城的一所知名中学,初二年级的一个教室里悬挂着名人像和名人格言。其中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且不论格言的纸面已经陈旧不堪,斑斑点点,毫无美感,单看这个内容就令人匪夷所思。前人的教导,自然要牢记。可教室是什么地方?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教室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对象是谁?是学生。对学生讲教育的三个面向,是不是有些莫名其妙?
更让人感到不明白的是,鲁迅有那么多的格言,比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这些都是适合学生并易于领悟的。为何非要选这么一句生僻至极的?
我问学生,你们理解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吗?
他们看了看鲁迅先生,摇摇头,一片茫然的目光。
稚嫩的孩子们如何能够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即便理解了这句格言,又能够对他们当下以及未来产生多大的帮助呢?学生需要去横眉冷对谁?让学生俯首甘为谁的孺子牛?
再好的格言,也须看对象和场合。否则,信手拈来,挂在墙上,而且,一挂就数年,总归有些让人惊讶。
这个教室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地面污迹斑斑,水泥铸的讲台已经有多个缺口,但在教室里却不仅安装了电子白板,还有摄像头。
我问学生,这个摄像头,是不是考试的时候用的?学生说,是用来看他们是不是特别吵闹的。
且不管这所学校安装摄像头的目的是什么。有钱安装摄像头,却没钱去修补破破烂烂的讲台,也还是让人觉得有些诧异的。在学生看来,摄像头是用来监控他们的,是不是有些别扭?
我又看了该校的其他一些教室,一个教室里,除了达尔文、爱迪生等污迹斑斑的陈旧的名人画像外,还悬挂了两块崭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板子,一模一样,一块在南边,一块在北边。
此外,就是校训。
此外,就没有别的了。
这里,你除了嗅到一点最新的政治气息外,更多的恐怕就是陈旧霉腐的味道了。
这所学校对外宣称培养了许多国家的栋梁,还宣称是与时俱进开展了许多“国内领先”的教育改革的。
在教室里,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令人压抑的风格。
“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刻苦,不比阔气比志气。”
在当地的另一所学校的教室里,我看到由班主任拟定的班级口号。
但是呢,三句话旁边,分别用铅笔做了批注“呵呵”“才怪”“不可能”。
这一批注,就成了:“不比基础比进步,呵呵”“不比聪明比刻苦,才怪”“不比阔气比志气,不可能”。
主旨大变!
看那业已淡褪的字迹,可以推测,班主任在完成这个班级口号的张贴之后,大概是从来也没有好好看一眼的。而那些任课老师们呢?那些多少曾经来这里听过课的学校管理者呢?是不是也从来不曾认真看过教室里的一行行文字?
这个班级据说还是某分管德育的校长任教的,是由一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的。
这所学校一直宣称重视精细化管理,重视细节教育。不知道,这样的细节,究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管理与教育?
而在华东沿海一所以诗意教育闻名的学校里,同样从教室里可以看到些意味深长的东西。
该校的宣传册中声称要给学生自由的、宽松的、愉悦的、有尊严的、有选择的教育,宣称要唤醒学生,解放学生,不唯分数,不唯成绩。可当我走进高二年级的教室里,看到后墙上贴着一张奖状,赫然写着:期中考试优秀生数量进步班级。走到高一的教室,我同样看到类似不少期中考试或者月考班级名次进步的奖状。而奖状的落款就是学校,盖着鲜红的校章。
这里,也不难看到学校诗意教育乃至全部教育的一些真相。
教室是一个不会骗人的地方。
至少,在许多人还对此未能予以足够重视并以此产生足够的“骗术”之前,我认为这样说,还不至于误人子弟。
从教室里,你不仅可以看见一个班级、一群教师,还有整所学校的教育真相。
假如我之所言过于偏激。那么,我是不是至少可以说,从教室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班主任对教育的理解、认识以及态度?
有个班级,黑板报上刊出了一期以热爱班级为主题的内容,然后是全体学生的签名。结果,上面的签名千奇百怪,有奥特曼,有李宇春,有周杰伦,还有小怪兽,有奥巴马,还有一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网名。
还有一个班级,黑板上专门设立了一个每日格言的栏目。
可是,坚持不到一个月,就中断了。
一位同学写了一句格言后,直到下一学期期中,几乎过去了大半年,还没有擦掉,没有更改过。这个教室里,稀稀拉拉地贴了三张奖状,可是,一张缺了角,早垂下来了,一张则是破损了。
这两位班主任每天进出教室,却浑然不觉。这两个班级学生纪律涣散,学习松散,各方面表现都不理想,任课教师常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不积极,作业迟迟交不上,即便交上了,也存在许多抄袭的现象。找班主任谈话,两位都自谓操碎了心,还诉苦差点常常被学生气死。
看看教室,你不难明白个中原因。
有位德育主任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们那里有所知名高中,生源并不好,但高考升学率总是位居本地区前列,学生的升学压力巨大。一日凌晨,该校某生爬到教学楼顶,一跃而下,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
他在事故发生一周后,借机到该生所在班级去看,发现教室里,除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和历年录取平均分,除了班级学生的历次成绩排名和高考目标及决心栏,再也找不到别的东西。比如,学生考前心理调适、饮食健康知识、健身休闲指导、班级活动和学生个人或家庭的照片等等。
这是学校的一个重点班,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之一。班主任也是一位资深教师,历年来就是带实验班的,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早出晚归,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他的学生。自从这位学生自杀后,这位教师深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位德育主任告诉我,走进那个教室,他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有的只是冷冰冰的成绩和沉重压抑的空气。他说,他从教室里就可以明白,那位自杀的学生为什么会来自这个班级。
他的话,或许不尽全面,他也无意去指责那位班主任。但我们也无法否认,一个充满了丛林法则却毫无人性温暖的班级,是难以使学生的心底,生长出热爱生命的种子来的。
忽然就想起一本关于批判哈佛的书,书名叫作“失去灵魂的卓越”。
忽然就想起那所连走廊都用铁栅栏封闭起来,以防学生跳楼的全国高考牛校!
我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而完整地了解一所学校的全部内涵。但是,我们可以从它的存在形式中,它每天闪烁着的明示和暗示中,获得一些被人忽视的真相。
教室角落里的一堆扫把如何摆放,书柜里的书如何挑选,班训如何拟定,墙上的格言如何选择,地面的卫生如何保持,文化栏目如何应用和运作,设施设备如何更新维护,都在向学生提供一种明示或暗示。
这种明示或暗示,就是文化信息。从严谨中学会严谨,从整洁中学会整洁,从真诚中学会真诚,从诗意中学会诗意,从深刻中学会深刻,从务实中学会务实,从高雅中学会高雅,从民主中学会民主,从敷衍中学会敷衍,从粗糙中学会粗糙,从浮躁中学会浮躁,从官僚中学会官僚,从低俗中学会低俗,从迂腐中学会迂腐,从势利中学会势利,从冷漠中学会冷漠。
如同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故事那样,教室,理应是个干净、美丽和温暖、富有创意和诗意的处所。它不仅仅是供学生使用的地方,更该是让学生享用和受用的家园。今天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对未来的家庭、未来的社会与生活的期望,就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
教室,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驿站,一个样板。教室里的一切更像是孩子天天在咀嚼的家常菜。教室里的一个角落、一种风格,最终都会被学生的精神之躯消化、吸收,最后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教室是一个孕育美好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室很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诞生悲剧和小丑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