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叙事诗是儿童诗的一种。儿童叙事诗离不开人物和故事,表现手法和小说有些类似,但它较之小说更凝练,更概括,更集中。叙事诗描写人物,往往采取极其简练的笔法,或抓住外貌进行描写,或选取人物的行为,或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分析人物行动的原因和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一笔带过,不作详尽描写和赘述。
(一)叙事抒情诗
叙事抒情诗是指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为具体的人物描写的诗。作者将丰富的感情融注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呈现出动人的画面。
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
爸爸的老师
任溶溶
谁不知道我的爸爸,
他是大数学家,
再难的题也能解答,
嗨,他的学问真大。
我这有学问的爸爸,
今天
一副严肃样子。
他有什么要紧事情?
原来去看老师!
我的爸爸还有老师?
你说多么新鲜,
这老师是怎么个人,
我倒真想见见。
我一个劲求我爸爸,
带我去看看他。
我的爸爸眼睛一眨,
对我说道:“唔,好吧!”
可是爸爸临走以前,
把我反复叮咛,
要我注意这个那个,
当然,我什么都答应。
我一路想这位老师,
该是怎么个人。
他一定是胡子很长,
满肚子的学问。
他当然是比爸爸强,
是位老数学家。
他要不是老数学家,
怎能教我爸爸?
可是结果你倒猜猜:
爸爸给谁鞠躬?
就算你猜三天三夜,
一准没法猜中。
鞠躬的人如果是我,
那还不算稀奇,
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不过我念三年级了,
她呢,
还在教一年级。
她是我爸爸的老师,
你说多有意思!
这位老师看着爸爸,
就像看个娃娃:
“你这些年在数学上
成绩确实很大……”
你想爸爸怎么回答:
“我得感谢老师,
是老师您教会了我,
懂得二二得四……”
我才知道我的爸爸,
虽然学问很大,
却有位一年级的老师,
曾经教导过他。
《爸爸的老师》是作家任溶溶写的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诗一开头,就表现了“我”因为有个大数学家爸爸而自豪,“再难的题也能解答,嗨,他的学问真大。”紧接着,话锋一转,“原来去看老师!我的爸爸还有老师?”作者心里产生疑惑,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在孩子眼中,还有谁比有学问的爸爸更厉害呢?爸爸的老师“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的学问”的老数学家。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位老师竟是“我”一年级时的老师。
作者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出发,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靠故事的跳跃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串缀,用诗的形式逐一推进,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解开了一个个的谜团。整首诗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了老师的伟大,情感真挚,结尾处蕴藏了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敬意。
又如《都是他不好》:
都是他不好
林焕彰
风是个坏孩子,
不肯读书,只爱捣蛋。
我在灯下看书,
他就趁我不注意,
来敲敲我的窗户;
当我抬头望外看,
他马上就溜走了。
等我再低头看书的时候,
他又来了,
害我不能专心读书。
台湾著名儿童诗人林焕彰笔下的风是个淘气又调皮的男孩儿。这首诗用拟人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坏坏的男孩子的形象。他和很多男孩子一样,“趁我不注意,来敲敲我的窗户”“当我抬头望外看,他马上就溜走了”。突然间,“他又来了”,真是调皮。
这样的风孩子是不是很像邻家调皮的男孩儿?作者将真实的生活情景用诗化的语言表现了出来,别有一番情趣。
童真的视角带给我们不同寻常的感观冲击和想象空间,配合有趣的意象和语言文字,形成一首首有趣的叙事诗,这就是叙事诗的无穷魅力。
(二)叙事喻理诗
叙事喻理诗以蕴含发人深思的鲜明寓意(哲理或教训)为主要特征,是以寓言的形式来叙事的诗。
如《春天》这首诗:
春 天
谢武彰
风跑得直喘气
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
看不见春天
就踮起脚尖
急着找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花
不知道
自己就是春天
风告诉大家春天到来的消息,但花儿却找不到春天在哪儿,她踮起脚尖,瞧不见春天;她站在枝头,看不见春天;她睁大了眼,还是找不到春天。她心里甭提有多急了,四处打听: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扑哧”笑了,我真想跑去告诉她,你这朵“傻”花啊,你就是春天啊!这真是当局者迷啊!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深刻性上还是在丰富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但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花朵发问”的形式,使篇幅短小精悍的叙事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就是这首叙事诗的精妙之处。
(三)叙事蕴趣诗
叙事蕴趣诗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故事情节生动、形式独特的诗。
如《贝尔格莱德出了乱子》这首诗:
贝尔格莱德出了乱子
[塞尔维亚]德·鲁凯奇
出了乱子!
出了乱子!
全贝尔格莱德,
这样惊惊惶惶。
人人都在说:
有一头可怕的狮子,
不久前,
从动物园里,
跑到外面。
所有汽车,
所有电车,
所有大车,
所有小车,
都像兔子一样,
逃开去躲藏!
求狮子没有用,
唯一的办法是,
逃快一点!
爬窗的爬窗,
进屋的进屋!
快点!
快点!
谁跑得这么慢?
唉,这个不要命的家伙!
瞧那百兽之王,
来咬你的屁股!
叫呀,
嚷呀,
哇啦哇啦,
都进了房。
然后从窗口,
往外观望。
这里那里,
大家都心里嘀咕:
现在顶顶要紧的是,
别叫狮子饿得慌!
瞧面包师,
把大堆大堆,
美味的小面包,
全扔给狮子:
吃吧吃吧,
百兽之王,
可别来咬我们!
糖果店的主人,
把大堆大堆的巧克力,
果子冻,
扔给兽王:
吃吧吃吧,狮子,
吃巧克力糖!
吃吧吃吧,狮子,
吃果子软糖!
可千万别,
吃人!
可狮子,
不喝不吃,
它文文静静,
走进了电影院,
它温温和,
坐在观众席上,
专心一意地
看那从它老家非洲,
拍来的电影。
鲁凯奇,当代诗人,他写的这首诗趣味十足,带给每一位读者深刻的印象。在贝尔格莱德人的心中,狮子不就等同于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那食人的恐龙吗?于是,“所有汽车,所有电车,所有大车,所有小车”都纷纷避让,所有在场的人“爬窗的爬窗,进屋的进屋”,面包师和糖果店主人拼命地让狮子“吃吧吃吧”,生动的语言将恐慌无措、混乱不堪的场面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的心跳也随之加速。
这首诗语言风趣幽默,诗一开头就用“出乱子了!出乱子了!”这一反复交替的手法,增强了儿童诗的音乐性,同时也突显了欢快的节奏感。然而这头狮子并非那只凶猛的恐龙,这首诗中的狮子从容、文静、温和,还是只恋家的可爱狮子哦!它出来仅仅是为了看一场电影而已。这与人们的惊恐形成了鲜明对比,结尾让人意想不到。这真是虚惊一场啊!读完,我们禁不住捧腹大笑,心里更多的是甜蜜与欢乐。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生动活泼的语言,呼之欲出的画面,浑然天成的童趣,诗中处处洋溢着诗趣,这就是儿童叙事诗所特有的魅力。圣野说:“诗是生活中长出来的一朵鲜红的玫瑰。”我想说:“诗是儿童心田中自然流淌的歌。”
(四)童话诗
童话诗被称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它融合了童话和诗的特质,既拥有诗的律动、节奏和意象美,同时又富有童话的趣味与故事性。童话诗中,既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童话的,也有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幻想而展开情节的。
竹林奇遇
圣 野
《皇帝的新衣》里,
那个说了“皇帝光屁股”的孩子,
第二天,被那两个
依然取得皇帝信任的骗子追踪,
他一逃逃到密密的竹林里
就再也找不到了。
他的妈妈很担心,
到竹林里找他,
一遍又一遍地叫:
“孩子,出来吧,出来吧,
骗子已经回城了!”
忽然,妈妈听到
一根竹子里有声音。
妈妈连忙请篾匠来
破开那根竹子;
这个说真话的小孩,
果然从竹节里跳出来!
妈妈惊奇地问他:
“你躲在这里干什么?”
孩子认真地回答:
“这里叫虚心国,
安全地住着,
不说谎的公民。”
这是由《皇帝的新装》 续写成的童话诗。破开那根有声音的竹子,从竹节里跳出来的竟然是那个说“皇帝是光屁股”的孩子,诗人借孩子的口说出了“安全地住着,不说谎的公民”这样的话,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这首小诗通过讲述一个别出心裁、奇思妙想的童话,对孩子进行了有关诚实的品德教育。整首诗的意象富有离奇的童话色彩,童趣盎然。有趣而又富有寓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们,激发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整首诗读起来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让我们再来看看下一首诗:
蚂蚁探险家
雪 野
木耳,
树的耳朵。
白白黄黄的耳朵,
听微风轻轻歌唱。
来了群蚂蚁探险家,
蹑手蹑脚爬进:
“哇,好大好深的岩洞!”
嗡嗡嗡……
“耳朵里好痒,
耳朵里好痒!”
大树忍不住,
打了个哆嗦。
耳朵里的探险家,
慌了神:
“地震啦!地震啦!
地
震
啦!!!”
“探险”一词,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他们虽然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至少在书本上或是电视上看到过探险的情节或画面。
但是在诗人笔下,“蚂蚁”却成了“探险家”,它们探险的地方居然是木耳。你觉得有趣吗?是呀,多有趣啊!“木耳”对“小小的蚂蚁”来说无疑是好大好深的“洞”,难怪蚂蚁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声:“哇,好大好深的岩洞!”
而轻微的风吹草动,对小小的蚂蚁来说也无疑是一次难忘的历险,它们慌了神,“地震啦!地震啦!地震啦!!!”采用反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群慌了神的蚂蚁。
诗人以他那颗敏感的童心去触摸树、木耳和蚂蚁,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跟着它们一起进行了一次探险。童话诗有形象、有画面,读来童趣浓浓,妙趣多多!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童心一起去触摸和感悟童话诗的意境吧!
(五)寓言诗
寓言诗又称诗体寓言,篇幅虽然短小,但揭示的寓意往往很深刻。
不快乐的想法
陈木城
蜗牛不快乐
埋怨自己每天背着
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
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也不快乐
每天埋怨自己没有房子
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寄居蟹羡慕蜗牛
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
蜗牛也羡慕寄居蟹
常常可以换新房子
他们一直这样想
我实在太累了
我很不快乐
诗中的蜗牛不快乐,是因为“每天背着/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实在太累了”;寄居蟹不快乐,是因为“没有房子/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它们因此而羡慕对方,都觉得自己太累了,所以它们都不快乐。
其实,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会发现身边都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总是埋怨生活的人,永远也找不到快乐。诗人用浅显、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快乐就是自我满足!
花猫学游泳
高洪波
小花猫想当游泳家,
可害怕河里翻腾的浪花,
它摇着尾巴想啊想……
逮来只会游泳的青蛙。
它把青蛙放进脸盆,
自己在一旁认真观察。
青蛙的腿一蹬,
花猫的手一划。
走来只快活的白鸭,
扇着翅膀乐得直嘎嘎,
“嘎!你要能在脸盆里学会游泳,
呵!我从此不吃小鱼小虾!”
吹起胡子瞪圆了眼,
花猫生气地说了话:
“你这扁嘴,少来乱呱呱!
我不信,不下河,
就当不成游泳家!”
白鸭失望地摇摇头,
花猫得意地晃尾巴。
腿,蹬呀蹬,
手,划呀划……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将对话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花猫学游泳的经过。以“腿一蹬”“手一划”“瞪圆了眼”“晃尾巴”等描写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诗的结尾以省略号结束。诗虽尽而意无穷。
整首诗节奏明快,在白鸭与花猫精彩的对话中,将一只盲人摸象般学习新事物的花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这首诗,在莞尔一笑之余,我们也得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