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写成具体的、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东西。这样创作,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王宜振的《母亲的嘱咐》:
母亲的嘱咐
王宜振
临走的时候
把母亲水灵灵的嘱咐
掐一段 放在阳光下
晒干 装进小小的
旅行袋
饥时 嚼一点
渴时 嚼一点
一小段晒干的
话儿 嚼它
需要我一生的
时间
诗中,母亲到底嘱咐了些什么,没有具体涉及,但诗人始终记得母亲的嘱咐,这嘱咐将伴他一生。饥时,嚼一点,那是精神食粮;渴时,嚼一点,那是甘洌山泉。
母亲的嘱咐,是抽象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那么亲切、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如夏日里的清风,如雨中的伞花,如雪中的炉火……“把母亲水灵灵的嘱咐/掐一段/放在阳光下/晒干/装进小小的/旅行袋”这几句诗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它可感可触,甚至可食可饮。
教学片段:水灵灵的嘱咐
适用学段:第三学段
(一)自由吟诵,想象画面
(二)咀嚼诗行,品味鉴赏
品读这首诗,同学们最欣赏的是什么?
生1:这首诗叫《母亲的嘱咐》,我以为诗中会写母亲嘱咐我的话的具体内容。但这首诗构思巧妙,诗人把母亲的嘱咐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来写了。
生2:抽象的嘱咐,作者却写得那么具体、形象。“掐一段/放在阳光下/晒干/装进小小的/旅行袋”,我似乎看见了那画面、那动作。可实际上,作者的手中是没有东西的,旅行袋里也没有东西。这么抽象的东西,作者却能把它写得那么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真是神来之笔。
生3:顺着刚才这位同学的思路,可以发现诗句“饥时/嚼一点/渴时/嚼一点”与前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感觉到了,母亲的嘱咐,在诗人的口中,更在诗人的心中。
(三)感悟诗作,了解写法
师:是啊!诗人没有实写母亲的嘱咐,因为母亲的嘱咐是抽象的,诗人把母亲的嘱咐具体化、形象化了,使其可感可触,这又是一把打开儿童诗创作大门的金钥匙。
(四)小试锋芒,模仿创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抽象的事物,如何学习、借鉴诗人王宜振的写法,把它们具体化、形象化,也使人可怀可感、可触可摸呢?
(五)评价写作,体悟写法
习作一:快乐
快 乐
周梦芸
我想捉住清风
捉住彩虹
捉住美丽的梦
把它们放进口袋
然后从口袋里倒出快乐
同他们一起分享
评价:
生1:快乐是什么?小作者觉得快乐是清风,是彩虹,是美丽的梦。这些抽象的事物,都被小作者放进口袋,然后倒出来与他人一起分享。
生2:小作者把快乐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使我们觉得快乐可触可摸,实实在在。
习作二:烦恼
烦 恼
沈 柯
烦恼是一个讨厌的家伙
成天游手好闲
东逛西逛
赶走了我们的快乐
每当这时
我总会向河边扔瓦片
把烦恼扔得远远地
不准它回来
评价:
生3:在这首诗里,抽象的“烦恼”也变成一个可以触摸的事物了,小作者称它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赶走了他的快乐,但是,不要紧,他会以向河边扔瓦片的方式把烦恼扔得远远的,不准它回来。
(六)拓展思维,再显身手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抽象的事物,如失败、成功、童年、人生、友谊、理想、幸福等,你能学习诗人王宜振和前面的两位同学,也来尝试写一写儿童诗吗?
(七)学生习作精选
童 年
俞佳虹
童年,
是带着朝露的蓓蕾;
童年,
是七色霞光的彩虹;
童年,
是一片广阔无边的金色沙滩,
每一个五彩斑斓的贝壳里,
诉说着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
啊!金色的童年,
充满幻想、充满欢乐的童年。
快 乐
何佳纬
快乐是什么?
快乐就是草地上玩耍的小猫。
快乐是什么?
快乐就是河水中嬉戏的鱼儿。
快乐是什么?
快乐就是那一张得了100分的试卷。
快乐是什么?
快乐就是获得成功的那一份甜蜜。
快乐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