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的创作技巧有很多,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这些技巧使诗的语言形象,想象夸张,思维空灵,使童诗闪耀着诗性的光芒。若生搬硬套地使用技巧,学生写出的往往是毫无情感、枯燥乏味的诗歌。其实,抽象的技巧教学“有法可依”: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将不同的技巧有序地、螺旋上升地呈现于模仿创作之中,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就可以无负担地积累。
我执教“学用暗喻创童诗”一课时,将“暗喻”的写作技巧融于童诗中,一堂课模仿一种方法,一堂课积累一种技巧。课前请学生欣赏同年龄学生的作品,拉近学生与童诗的距离。师生边读边聊,热情高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当学生发现小诗《云》《野菊花》《小河》等都带有明显的比喻词“像”“好似”“如同”仿佛时,我话锋一转,抛出疑问:“很多大诗人的作品并没有用到这些比喻词,他们的诗中是不是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呢?”学生没回答,我也不立即作答,就让这个问号留在心中。
随后,我出示了诗歌《春天》:
春 天
方蓉飞
小树的嫩芽是春天的眼睛,
亮亮的,
亮亮的,
眨出了一个美丽的春天。
明媚的阳光是春天的微笑,
柔柔的,
柔柔的,
笑出了一个温暖的春天。
我动情范读,带领学生步入春天的大门。一位学生马上举手说:“我听出来了,这首诗把小树的嫩芽比作春天的眼睛,把明媚的阳光比作春天的微笑。”我欣喜地看着这位学生:“多明亮的小眼睛,一下子就发现了,奖励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这个评价,不但肯定学生发现了“比喻”手法的运用,而且用奖励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再次倾听了《春天》。我又抓住时机提问:“诗中哪些词最吸引你?”一位女孩子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笑’,明媚的阳光柔柔的,就像春天的微笑,温暖快乐。”另一位男孩子紧接着说:“我要补充,我觉得‘眨’字用得很好,我们都是用眼睛看到了春天,可是这里的春天是小树的嫩芽眨出来的,很特别。”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春天的画卷中,小树的嫩芽就像春天的眼睛,明媚的阳光就像春天的微笑,他们慢慢理解了诗人创作的思路,体会到了如何运用技巧。
此时再恰到好处地小结:“这首诗把嫩芽比作春天的眼睛,用了一个‘是’字,没有用‘仿佛’‘好像’。如果说用明显表示比喻的词来比喻的方法叫明喻,用上‘是’字暗暗地比喻的方法叫?”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暗喻。”你能运用这种方法来写诗吗?挑战性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仿写的热情,燃起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一个学生写到:“潺潺的流水,是春天的音符,叮咚,叮咚,唱出了一个美好的春天。”另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高高的大山,是春天的鼻子,绿了,红了,站出了一个彩色的春天。”还有一个学生写得也很不错:“秋天,美丽的蒲公英是秋天的孩子,慢慢地,慢慢地,落了一地。”灵动地模仿,诗意地创编,正是因为教师层层铺垫,步步引领,有序指导,学生才能感悟诗情,积累技巧,自然流露情感。
有序地积累技巧,不仅表现为技巧由浅入深的感悟和积累,如“对话”这一技巧在第一学段呈现为“我想悄悄对你说”,第二学段为“对话,抒发稚嫩的童声”,第三学段上升至“心灵对话,智慧与灵魂的碰撞”;也是不同技巧间由易入难的依次递进。但无论是何种,都应尊重学生充满个性的感受和理解,还原文字背后的美好情景,在巧妙引导和灵动模仿中,带领孩子领悟诗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