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融合日益加强,原有的以高深学问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已逐步转向既注重独立的批判精神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又关注大众教育的多元选择; 相应地,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要考虑为最广泛地传播知识、最大程度上满足现实社会需要、最大幅度提高生存质量和最大空间丰富个性多样化等提供硬件保障或服务平台。人是学校主体,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

理念是建筑规划的灵魂。如何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发展趋势,用它们来指导校园建筑规划理念及实践,是校园建筑规划设计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多元性、开放性、现代性”理念的应用。

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国际化,使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互动愈来愈趋向复杂化,使大学必须重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105]。在这种背景下,校园建筑规划应确立“多元性、开放性、现代化”的理念。大学已经由纯粹的哲学思辨场所逐渐转变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储存机构,大学校园也已经由内向的与封闭的“中庭院落式”校园逐渐转变为外向的与开放的“大学城”[110]。大学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它必须融入社会,融入当地城市,融入周围环境; 但是,它不是被动融入,而是主动融入,它既体现又引导当地人文,而且必须以自由开放的姿态促进思想、科学与技术的产生和传播。具体地说,校园建筑规划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校园功能分区应坚持在“组团式”布局基础上,进行相同或相近功能区,特别是教学区集中布局,以取代通行的以院系为中心的封闭的与独立的小而全布局模式。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校园建筑集中布置在同一小区内,一方面便于资源共享和学科渗透,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和面向社会开放。

②校园内的运动区、招待所、医院、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教工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服务性建筑,应规划在离学校校门较近、靠近市政道路、便于向社会开放的位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这些服务设施的使用率,相对降低它们的维护和运转成本,更有利于学校与社会互动,为高等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开放性提供环境条件。

③校园单体建筑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应坚持降低平面设计系数,增加架空层、连廊及室内外过度空间,为学生创造舒适宽敞的交流空间,以便于学生的课外互动和交流[111]

④校园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规划要积极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以节省学校投资,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学校道路与城市道路交汇处理,既要坚持一定的开放性,又要根据中国特色保持适当的独立性; 学生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路,规划方案要预置高峰期管制机制。

⑤在适合于面向社会开放的地方适当安排科技成果孵化区,促使产、学、研结合,为学生实习、社会化前培训和技能培养提供基地。

随着大学与社会的融合日益加强,原有的以高深学问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已逐步转向既注重独立的批判精神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又关注大众教育的多元选择; 相应地,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要考虑为最广泛地传播知识、最大程度上满足现实社会需要、最大幅度提高生存质量和最大空间丰富个性多样化等提供硬件保障或服务平台。

(2)“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理念的应用。

高等教育的另一发展趋势是重视开发学生之潜能,使学生既具有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又具有深厚人文与艺术修养,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特征,生发独立人格、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一种高等教育理念,体现在校园建筑规划上就是“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相统一。

①学校空间组织应该着力构造一种物质的三维空间与历史的时序空间、精神的审美空间相互统一的多元化的人文空间[112]

②校园建筑规划、单体设计和校园空间组织,要依据相应规律和法则,同时发掘与张扬校园中独特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在校园环境中表现出校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和审美因子。

③学校的关键景区和景点,如学校大门、教学主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外部环境空间和景观要精心设计,使其富有文化内涵和环境感染力; 要善于利用校园中的古树、名贵植物、自然水体、历史遗迹及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等,为景观主体营造各种主题的环境景观; 要考虑到景观环境序列中的不同视点所引发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而精心设计[112]

④要善于利用植物的园艺造型特点来构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绿化景观,要协调好植被的造型、形状、色彩与景观中的地面材质、园艺小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之,从校园的一般景点到特色景观,要创造出一种崇尚高雅艺术、高品位,人文艺术浓郁的校园环境,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学生“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其熏陶和影响。

(3)“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理念的应用。

信息革命已经改变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普通高校各项工作,如网络辅助教学、远距离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等。这些变化,体现在校园建筑规划上,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理念,渗透到在校园建筑规划的各个层面。

①为网络控制中心寻找最佳位置点,使其到各教学大楼与实验大楼的布线物理路径最短,而信息流最快。

②校园建设总体建筑规划,考虑电视、电话、广播、网络等弱电系统综合布线,最好能多线合一,若条件有限,也应考虑管道合一,这样既节省建造成本,又减少对校园环境的破坏,更给维护和管理带来方便。过去受建筑规划水平和条件限制,未考虑管线综合布置,因而校园随处开挖、各类管线纵横交错,既引发施工中稍不留意就相互破坏等问题,又给生活与工作带来影响,更损害校园整体形象。在现代社会,克服过去种种规划缺点,不是水平与条件问题,而是理念问题。

③各类教学、实验及教学辅助用房等单体项目规划与建造,也应考虑(电视、电话、网络)“三线合一”,特别是教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考虑网络节点到座位。对于网络系统,在各类教室、实验室中应充分考虑预留足够节点,确保未来学生能方便地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听课或进行数据分析与模拟实验等。

(4)“人本化、生态化、园林化”理念的应用。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本教育,相应地,高校科技研究及科技教育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生命价值、社会安全等。在校园建筑规划上,以“人本化、生态化、园林化”理念指导建筑规划,有益于强化人本教育。这种理念,在建筑规划中,要落实到一些具体方面。

①充分尊重人。人是学校主体,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校园人对校园满意度是评判校园建筑规划优劣的关键指标。因此,一方面要考虑校园无障碍空间的设置,另一方面校园交通要实施人车分流,避免人车混杂带来安全隐患。

②把握好园林与建筑尺度[113]。大学校园应以园林为主,校园建筑是园林中建筑,并应结合建筑组群,创造有层次的丰富多姿的园林形态,同时,注意以外部空间的城市设计为核心,营造规划、园林、景观、建筑单体一体化的整体格调人居环境[111]; 绿化率以在50%—60%为妥,过小则环境欠佳,过大则校园用地使用率不高,土地的使用效益难以发挥。

③尊重自然。校园的建筑规划更应该考虑校园内人、环境和自然的共生和融合,从总体布局、空间环境和单体设计等层面为师生员工创造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活动场[114]。无论是改造老校园区的建筑规划,还是新校园区的建设规划,都要充分尊重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有地域、地区特点的校园环境,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

④重视园林绿化。要根据地方气候和水土选择好树种,以疏密结合的方式种植各类树木,改造局部小气候,净化空气。要善于因地借势构造水景,条件允可的情况下,要善于借自然水力构造水系,若无自然优势,则应在考虑节省成本的情况下,适当构造人工自循环活水系统,放养鸟类,鱼类,建立良性生物链,水质宜以物理生物净化方式为主,化学净化方式为辅,水体深浅结合,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