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理论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包括个体成本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时个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个体是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个体为完成中等职业学业所放弃的升学机会,其机会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这是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教育,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培养人的劳动技能为出发点的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基本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是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教育资源价值的总和,包括狭义的教育成本和广义的教育成本两个方面。狭义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即用于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资源价值,即直接成本。广义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还包括因资源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所造成的机会损失,即间接成本。根据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包括个体成本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个体成本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所承担的全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社会成本即政府、社会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全部成本,同样包括各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二、中等职业教育个体成本的理论分析

学生及其家庭在是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中,拥有决定性权力。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时个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个体是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中等职业教育直接成本

在中等职业教育个体成本中,直接成本相对比较容易界定,主要包括学生求学期间的学杂费、书本费、交通费、学习用具费、考务费、择校费、文娱体育费,以及为求学而支付的额外生活费、网络使用费,等等。从这些费用来看,要通过减少个体成本负担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公共财政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政府能够给中等职业学生减免的费用,主要是学费。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还可以为中等职业学生减免部分杂费。即使如此,中等职业学生还需要承担诸如交通费、学习用具费、文娱体育费、生活费、网络使用费等各项费用,对于学杂费而言,这些费用是更主要的部分。事实上,就政府减免的学杂费额度来讲,在中等职业教育直接成本中所占比例是有限的。课题组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及其家庭在作出是否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时,并没有将是否减免学杂费列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发展,包括升学和就业的机会。当然,学杂费问题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尤其关注。

(二)中等职业教育间接成本

中等职业教育间接成本,即个体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可能产生和承担的各种潜在损失,包括个体为完成学业而放弃的就业或深造机会,所放弃的婚育机会,以及毕业后找工作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首先是个体为完成中等职业学业所放弃的就业机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即为法定就业年龄。根据正常的学习历程计算,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的正常入学年龄为15~17岁,基本处于法律所允许的就业年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完成法定义务教育之后,不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其年龄将接近法定就业年龄,就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并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如果他们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3年左右的职业教育,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原本可以获得的、相同年限的就业机会,以及相应的劳务收入。因此,个体为完成中等职业学业,必须承担因放弃就业的机会成本。而且,这种机会成本随着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而持续提高。近年来,由于用工荒问题的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损失越来越大。正因如此,使得即使中等职业教育免收学杂费,如果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为求学者带来更理想的就业机会,一些收入极低的家庭子女就会选择辍学务工,以缓解家庭经济困境。

其次是个体为完成中等职业学业所放弃的升学机会。从我国中等职业学生的升学机会来看,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尽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对口升入高职院校,但其所涉及的专业范围较窄,招生录取比例也比较低。实际上,国家政策是倾向于鼓励职业院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修完学业时,必须选择就业。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之所以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是因为教育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理论上,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决定了劳动能力的强弱,以及就业后收入的高低。对于中等职业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年限较短,决定他们很难有机会进入高收入领域。因此,放弃普通高中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从而放弃了可能获得体面工作、较高收入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如果进入普通高中并考取大学,基本上就能实现其“跳农门”的愿望,而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将很难获得稳定的工作。由此可见,个体为完成中等职业学业所放弃的升学机会,其机会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这是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是个体为完成中等职业学业所放弃的婚姻机会。从我国中等职业学生的生源结构来看,绝大多数来源于困难家庭,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青年的结婚年龄比城市低很多。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他们将面临着重大抉择:要么结束学业、成家立业,要么继续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受“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早生贵子早享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青年倾向于“早结婚、早安家、早生子”。如果选择继续学习,他们必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家庭经济是否能承担起其继续学习的各项费用,这不仅包括高中阶段的费用,还包括可能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另一方面,继续学习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帮助他们实现在城市就业,获得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如果接受继续教育不能圆其在城市就业的梦想,他们完成学业回到家庭,其参与准备婚嫁的财力、物力更少,婚嫁难度更大,所要付出的婚姻机会成本也就越高。

最后是个体为找工作所需要付出的寻找成本。职业教育,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培养人的劳动技能为出发点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立即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完成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但只有实现就业或创业,他们才能将这种劳动技能要转化成直接的收益。从创业的角度来讲,创业初期的资本门槛更高。由于中等职业学生大多来源于贫困家庭,创业对于他们来讲,将会异常艰辛,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他们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少。从就业的角度来讲,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学业后,要想进入工作岗位,还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是否迎合了市场需求。对于中等职业毕业生来讲,他们在学历上不如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劳动技能上不如高职毕业生,在吃苦能力和劳动体能上不如进城农民工,求职之路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生完成学业后,回家务农并非他们的出发点,他们可能要辗转于多个城市,艰辛地寻找就业机会,这期间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综上所述,对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体而言,他们还需要为实现就业或创业而付出较高的寻找成本。

三、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成本的理论分析

当前,理论界对职业教育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成本”层面。事实上,职业教育成本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其它个人)为之付出的成本,即社会性成本。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成本,可以界定为: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其它个人)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提供的全部资源投入的总和,即直接成本,以及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而承担的机会成本的总和,即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各级政府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而拨付的财政性拨款、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学生的各种捐赠、企业及其它个人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而投入的资金、资源的总和;间接成本即间接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活动的那部分支出,主要是公共机会成本,即公共资金用于中等职业教育而损失的收益总和。

(一)基于财政投入视角的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成本分析

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政府对某类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作为政府财政性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直接反映了政府对我国职业教育投资的支持水平。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中等职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以及预算内经费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都在不断提高。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由2002年的311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821亿元,10年内增长4.72倍。与此同时,预算内经费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总额也有所增加,由2002年的218.4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18.38亿元,10年内增加5.50倍[1]。目前,政府财政性投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也可以窥见政府财政投资的成本(见表6-1)。

表6-1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单位:%)

说明: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基于社会投入视角的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成本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社会投入,可以从社会捐赠和社会力量办学等两个视角加以分析。首先,在社会捐赠方面,过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歧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倾向,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捐赠也有限。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认可,社会捐赠逐渐成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其总量还相当有限。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统计数据,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据从社会捐赠视角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成本;其次,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与普通中学相比,我国社会团体、居民个人投资兴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团体、居民个人投资于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经费总量和比例都很有限(详见表6-2)。

表6-2 社会团体、居民个人投资占各类学校教育总投资的比例(单位:%)

说明: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四、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基本企稳,但因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的限制,生均财政性拨款金额有限。尤其是财政投资层次的降低,原本由国家财政、省财政拨款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下放为由地县级财政拨付;原本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大多改为差额财政拨款单位,甚至改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单位,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性拨款实际上越来越少。据统计,2002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内投入占财政性拨款总额的比例为6.35%,下降到2011年的3.62%。根据前面的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费用远高于普通教育,即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这种反差必然会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更加紧张,最终限制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长远发展。教育成本的概念是伴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而丰富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费用,即中等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从理论上分析,影响教育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宏观、微观两个方面。

(一)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宏观因素

一是教育体制因素的影响。教育体制表现为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职业教育成本管理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暴露出一些弊端,如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在一些职业学校归属于不同部门且难以流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的实现。

二是教育结构因素的影响。教育成本结构是指教育机构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要素的比例关系。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结构分析教育成本结构,可以划分多种类型的结果,如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等。目前我国一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过于狭窄,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培养方式难以适应就业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学非所用的人才,造成人才过剩和人才不足同时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的设置构建,由于缺乏前沿社会培训服务的基本信息,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导致盲目设置的专业因招生情况不理想而告终,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是区域经济因素的影响。从我国财政拨款制度来看,原本由国家财政、省财政拨款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下放为由地县级财政拨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成本除受国家的分配体制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更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第三产业,其运行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当地政府、社会团体乃至公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使得其教育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使得自身运转模式不同,从而影响着教育的成本。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享有比其他地区更多的财政性经费支持,其教育投入力度也更大,教育成本更高,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好,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强。

四是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商品的成本与价格会上升,教育成本也如此。一般情况下,物价的提升将直接导致教育成本的上升,比如说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运行必须购买“商品”,这些“商品”包括教师及其他人员、设备、建筑、维修、公共事业等。当其他商品和劳务价格上升,即在有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师及其他人员的实际收入不降低,必须对他们进行补偿,导致教育成本提高。

五是校际竞争因素的影响。首先,在生源下降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为争抢生源,不惜高薪聘请招生代理,大做招生广告宣传,招生投入大幅度提高;其次,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教育和就业质量,会不断地增加投入,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建立新的学术课程,招募并保留高质量的教师;再次,一些学校为降低学生流失率,提高办学质量,可能提供更多的学生服务项目,如奖学金、学生择业就业咨询辅导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育成本。与一般的市场主体不同在竞争中降低成本的做法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会因竞争激烈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因而会提高教育成本。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微观因素

一是管理水平因素的影响。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经营效率和效益。高效的管理可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降低教育成本;反之低效的管理会降低办学效率,增加教育成本。同时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财务管理水平和部门的整体协调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经营的效率。

二是办学规模因素的影响。产生规模经济的源泉包括劳动性经济、技术性经济、管理性经济、金融性经济等多个方面。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劳动性经济如师资力量的充分利用;技术性经济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实习实训设备的要求更高,致使其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组织,从对学生的要求到对教师的要求都有别于普通教育,从而教育成本也有所不同;管理性经济如学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能充分发挥,代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提高等;金融性经济如重点学校、专业特色突出、生源稳定的学校,往往更加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三是学校设施因素的影响。在中等职业生源下降背景下,为了吸引更多生源,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条件,如新建或扩建的图书馆、体育馆,新建学生公寓以及为学生提供服务设施等。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要求,还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配备先进的现代化实习实训设备。随着教学设施、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更新,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导致教育成本不断增加。

四是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教育质量是反映教育服务活动全过程水平的一个指标。教育技术的应用、教材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优劣。新技术的应用、教学质量的改进、现代管理系统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会影响学校的办学成本。

(三)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影响因素的分解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因素,分解为宏观因素(A)、微观因素(B)等两个一级指标,分解为教育体制(A1)、教育结构(A2)、区域经济(A3)、通货膨胀(A4)、校际竞争(A5)、管理水平(B1)、办学规模(B2)、学校设施(B3)、教学质量(B4)等9个二级指标,以及学院权限等45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6-3所示。

表6-3 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影响因素分解

[1] 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并经整理、计算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