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招生模式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招生模式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教育大国、技术大国和人才大国,拥有比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雏形,学徒制的产生得益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同时,“职业生涯群”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机构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主要分类依据。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拨款、学生学费等共同分担。

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教育大国、技术大国和人才大国,拥有比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时期:美国的职业教育是在早期的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雏形,学徒制的产生得益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学徒跟随师傅一定时期后,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就可以晋升为工匠或师傅。学徒期限一般较长,多为5~7年。由于早期的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完全无关,师徒都有较大的自主性,这是学徒制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2)初兴时期:伴随着工商业的崛起,美国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不断扩张,职业教育迅速兴起,实科教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务、造船、贸易等行业的发展,私立学校开始在大、中城市兴起,尽管规模有限,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因而深受社会欢迎;19世纪早期,开始出现公立中学,公立中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特征,满足了不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公立中学同时开设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因而被称作实科中学。私立中学、实科中学的创办,标志着美国实科教育的兴起,并为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繁荣时期:《莫雷尔法案》(1862)将“农工学院”称作为“赠地学院”,规定政府每年向“赠地学院”拨付一定的经费,使得“赠地学院”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率先提出将大学的四个学年均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为“初级学院”,相当于中等教育;后两年为“高级学院”,相当于专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完成“初级学院”学业者,既可以选择升学,也可以选择就业。由于其选择的灵活性,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的兴起,标志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繁荣时期。(4)稳定时期: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职教育体系,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构成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综合高中、全日制职业高中、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等共同组成,其构成情况如表7-1所示:

表7-1 2002年美国中等职业学校构成情况统计表

1.综合高中

作为美国中等学校的主要形式,综合高中兼有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术性升学准备教育、职业性就业准备教育三种功能。对应的,学校分设普通科、学术科、职业科等三科。普通科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常识性基础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可以从事半熟练的体力劳动者;学术科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民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职业科根据学校条件和社会需要设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和消费者科学教育、普通劳动力市场准备教育和专业劳动力市场准备教育。家庭和消费者科学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形成工作之外所要扮演各种角色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了解除工作之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目的是为适应不同环境而做好准备。普通劳动力市场准备教育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雇佣技能,如文档处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专业劳动力市场准备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

2.全日制职业高中

从学校数量上看,综合中学是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绝对主体,全日制职业高中数量虽然不多,仅占全美学校总数5%。但由于单个学校规模较大,职业高中学生占比较高。职业高中除了正常的职业课程外,还教授一些必需的学术课程,毕业标准较为严格,学生毕业后,有机会获得某种受承认的资格证书。

3.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是为服务于来自特定区域内综合高中的那些有接受职业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设计的,只提供职业生涯和技术课程。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同时服务于多所综合高中,以获取规模效益。与综合高中相比,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拥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能提高更优势的职业教育服务。申请进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者,首先必须得到综合中学指导教师的推荐,并提高相应的学习成绩记录等资料。学生进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后,与学生学分相联系的教育经费随之从原来学校转入。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而设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职业生涯群。目前,美国教育部已经确定了农业和自然资源、教育与培训、商业和行政、人类服务、政府和公共行政、医疗保健科学、科学研究、法律与公共安全、财经科学、艺术与科技及通信、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生产制造、信息科技、接待服务与旅游、贸易服务、交通及物流配送等16个职业生涯群,各职业生涯群均设置了2~7个具体的职业生涯途径,涉及所有职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横向体现职业生涯大类,纵向体现知识技能层级的职业生涯群结构。同时,“职业生涯群”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机构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主要分类依据。基于职业生涯群的课程模式提供的是职业生涯群内的教学,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教学。以“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职业生涯群为例,其学生可能接受的课程包括木工、泥工、读图纸、铅锤测量以及电工等多学科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就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机会,最终确定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从而消除了狭隘的职业训练弊端,有利于中等职业学生快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分担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拨款、学生学费等共同分担。其中,地方财政分担比例最高,约占全部经费的45%左右;州政府拨款次之,约占全部经费的20%左右,联邦政府拨款约和学生学费各占10%左右。学生学费主要用于增设新专业、新课程、新培训计划,以及向贫困学生、残疾学生提供资助。这种多渠道的学费分担机制,保障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刚性供给。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单轨制教育

与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分离的格局不同,美国实施的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单轨制教育,这种“普职融合”的实施主体,是“综合中学”。可以说,“综合中学”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特色的“普职融合”单轨制教育体系的形成。在“普职融合”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以课程方式散布于各个层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设计更具个性化。但是,这种“普职融合”的教育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两大问题:首先,由于选择机会过多,学生需要得到相应的职业生涯专业指导来帮助他们作出适当的选择。为此,美国综合中学产生了一些以职业生涯指导为主题的组织;其次,为了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加大了学生的学费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因此,“综合中学”的“校内教育”模式与“校外教育”模式并存,是与美国“单轨制”教育体系相互对应的。

(二)所有学生均为职业教育的对象

根据《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的规定,美国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为“未能进入大学”和“不愿意继续学业”的高中生。然而,《职业教育法》(1963)的出台,将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所有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群;《卡尔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法案》(1990)进一步将美国职业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学生。与之相对应,学校和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课程(或职业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有关数据表明,美国绝大部分(超过90%)高中生在高中期间至少接受过一门职业课程(或职业项目);大约20%的学生在高中期间接受过三门(或以上)某职业生涯领域的课程。由于职业课程(职业项目)的高普及性,美国学生对职业生涯大多有比较充分的认知和探索。

(三)基于自由选择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方案

自由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体现在美国职业教育中,就是是否选择职业教育、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在什么时候选择职业教育等,都是学生的自由,由学生自主决定。首先,这种自由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职业课程(职业项目)的自由筛选过程,因而有利于优化职业课程(职业项目)结构,提高课程(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等,选择“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和课程体系。但是,这种基于“个人自由”选择课程(项目)的做法,是以“每个学生都是理性的”为假设条件的。事实上,既使有较为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机制,学生在选择课程(项目)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盲目性。从社会层面来讲,这种“自由选择”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同时,课程(项目)的可选性,也会影响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例如,如果要提高某些课程(项目)的考核标准,就可能影响参选该课程的学生数量,从而使政策陷入“提高质量”与“扩大生源”的两难处境。

(四)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

散布于单轨制教育体系中的不同职业课程(项目)经学生自由选择后,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个性化方案,最终要通过某种串联机制,才能形成有效的比较机制和评价机制。这种串联机制就是美国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在综合高中、全日制职业高中、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之间互认,可以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互认,还可以与“中等后教育机构”互认。此外,在合作教育中,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也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转化成为有效的学分。美国这种学分互认机制,有效避免了课程重复学习,也有利于实现从“中等教育”向“中等后教育”过渡。

三、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招生模式

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完全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状况,以及对职业和自我的认识等来设定招生计划,并根据学生家庭状况、个人智力水平、个人性格才能等来选择招生。这种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招生的方式,被称为“心理学”招生模式。

美国中等职业“心理学”招生模式的实施方案如下:首先是在普通中学的教学内容中,广泛介绍职业课程。如商业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饮食烹调、医疗护理、服装设计、汽车维修、建筑设计、工程机械、家政服务等;其次,在义务教育时期,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组织职业活动,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来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情况,包括业务销售员、警察、建筑师、律师、医生、运动员、导游、作家等,使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特征,从而使孩子从小就开始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问题;再次,各年度的4月22日为美国的“带孩子上班日”,6~16岁小孩可以随父母上班,以帮助孩子了解父母的生存之道,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通过以上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

总之,由于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中,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由选择的结果,学生一般对所选职业生涯种类、课程等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彰显了美国“个性自由”的文化理念,学生入学后,学校生源基本稳定,学生的流失现象极为少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