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招生模式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招生模式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与之前的“文法学校”,共同成为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1944年教育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职业教育”地位,但在实际上,两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并没有得到贯彻。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学科为本位学术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成为英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源随之迅

一、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况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曾经是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国和头号经济强国,但英国被后来居上的美国赶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忽视,对英国经济的持续强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英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德国、日本、美国、瑞士那样顺利,发展的道路相对曲折,大体经历过四个主要的阶段,我们将在回顾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创始阶段(1889年—1944年)

英国议会颁布的《技术教育法》(1889),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标志着英国职业教育获得政府的认可。但是,当时的雇主认为工人只需要在工厂接受培训就行,不需要建立专门的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工人,《技术教育法》(1889)的着眼点集中于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英国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化大生产逐渐替代了工场手工业,传统的学徒制培训工人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厂对熟练技术工人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为此,英国探索创立了“初等教育后学校”,包括初级技术学校、商业学校和中心学校,这些“初等教育后学校”成为英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前身。《巴尔福法案》(1902)首次提出政府资助中等教育的技术课程。《技术学校条例》(1905)颁布后,英国开始创建中等职业学校,但这一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是被排除在中等教育以外、与初等育衔接的教育,也就是“初等教育后学校”教育。这时,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已经存在,但其地位仍然很低。《哈多报告》(1926)将中等教育的概念从单一的“文法学校”扩大到有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斯宾斯报告》(1931)再次将中等教育的概念从“文法学校”、“现代中学”扩大到“技术中学”。至此,“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与之前的“文法学校”,共同成为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徘徊阶段(1944年—20世纪70年代中)

《1944年教育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中等职业教育”地位,但在实际上,两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并没有得到贯彻。1964年,工党执政,推行中等职业教育民主化,中等职业教育的“三轨制”(现代中学、技术中学、文法学校并存)受到质疑,认为“三轨制”加剧了社会分层,为解决“三轨制”的弊端,“综合中学”开始兴起。“综合中学”是在合并现代中学、技术中学、文法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旨在让不同阶层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的。到1970年,英国已有1200所综合中学,在校学生人数占公立中学总数的40%左右。综合中学通过课程分类,实现了校内分轨,学生入学后仍要按才能、天赋、资格等分别编入不同的班级,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按阶级不同而进入不同学校的性质,也没有改变《1944年教育法》制定以来“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生源减少的趋势。

(三)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崛起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90年代初)

由于综合中学的职业教育水平落后于之前的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很多综合中学没有安排职业教育课程,或所安排的职业教育课程过少;综合中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学术教育倾向。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工党倡导的“综合中学”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英国职业教育陷入严重衰退状态,这加剧了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重振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英国政府在《1988年教育法》中提出建立“城市技术学院”(名为城市学院,实为技术中学),为11~18岁年龄段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为地区工商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城市技术学院”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上注重与企业结合,突出技术教育,成为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类型,推动了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向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重新崛起的新时期。

(四)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融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

在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各自独立的分轨模式,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只懂技术而缺乏理论基础知识者会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只懂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者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普职融合”也就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说“综合中学”是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的,即实现各阶层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职融合”就是为了实现“民主化教育”,即实现所有人都能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全面教育,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学习。为了实现“普职融合”,英国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先后推出了“国家职业资格”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两种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完成了职业教育各层次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二是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于1995年将“就业部”与“教育部”合二为一,成立了统一的“国家教育与就业部”,从管理体制上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

二、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设置

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学科为本位学术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渐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但又陷入实践应用课程偏多、理论基础课程偏少,课程的适应性差、基础性不强的困境。在反思成败的基础上,英国政府于1986年和1992年分别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2002年,英国“国家教育与就业部”再次明确提出在国家课程中增加职业类课程的比重,加强必修课中科技与技术两个科目的教学,标志着英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时代,所培养的学生也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的扩大

英国自1970年以来实现5~16岁年龄阶段的义务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对象主要是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16~19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自1983年开始,根据《技术职业教育初始计划》的规定,14~18岁阶段的中学生也是“职业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到1993年,重新将14~19岁年龄阶段青少年确定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到2002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与就业部”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取消了招生年龄限制,不仅可以招收职前青少年,还包括面向所有在职人员招生。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成为英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源随之迅速扩大。

(三)鼓励企业参与办学

为了满足市场对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扭转英国中等职业教育落后的被动局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发动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创办“城市技术学院”。目前,“城市技术学院”已成为英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典型学校,符合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得到英国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好评,自1988年创办首所“城市技术学院”以来,英国至今已有28所“城市技术学院”对外招生,生源比较丰富,毕业学生也很受市场欢迎。

(四)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主要通过“资格证书衔接”和“教学单元衔接”两种方式实现。“资格证书衔接”主要是198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1992年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完中学基础课程的青少年能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及特长,自由选择接受继续教育的道路;“教学单元衔接”是把中等职业课程与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划分为五个层次,中等职业教学单元占Ⅰ、Ⅱ、Ⅲ三个层次,高职课程占Ⅲ、Ⅳ、Ⅴ三个层次,中等职业学生在完成前两阶段课程学习后即可选择进入高职,修完接下来三个层次的课程。也可以在修完前三个层次的课程后就业,或者进入高职学校升造,完成后两个层次的学业。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三、英国的“证书”招生模式

英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世界上中等职业教育成功的代表,但其“证书”招生模式却是最典型的。英国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参加全国统一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并通过者,即可获得“职前教育证书”(CPVE)。证书的获得,表示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劳动技能均达到了要求的水平,可以据此实现升学、就业或参加进一步的培训。“职前教育证书”获得者可以选择进入任何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等职业学生升学或就业,也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所开设的全部课程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凭借相应的资格证书就业或升学,而不需要进行具体课程的考核。英国的这种“证书”招生模式,在初中阶段即安排劳动技能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基础职业技能,为日后进入工作和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其次,在“证书”招生模式下,“证书”的获得者需要修完多门课程,通过多门课程的考核,因而可以避免“一考定终生”的缺陷;再次,“证书”是多功能的:不仅是修完学分的重要凭证,也是实现“升学”的必要条件,更是顺利“就业”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