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加资金投入,满足职业教育需要

增加资金投入,满足职业教育需要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成本分担原则,企业应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不仅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化资金供给机制,而且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强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监督。除政府、企业和社会外,学生及其家庭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学生及其家长也应适当承担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首先,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对象的范围。

资金约束是制约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乃至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使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彻底走出招生困境,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创新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尽可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必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决定这种投资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一是政府投资。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还担负着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面向更多的公民开展文化、技术的培训,才能有效提高国民素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投资中等职业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投入力度的逐年增加,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并冲抵物价上涨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财政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还很低,以生均经费为例,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生均财政预算内公共经费仅为530元,而2010年瑞士财政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折算成人民币约为17000元。因此,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比例,保证财政投入资金的刚性增长,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公共资金的巨大需求;其次,要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一方面,经费拨付要适当向那些社会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倾斜,提高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规范资金投入管理机制,严格按相关规定和市场化原则核拨经费,并强化资金投入后的跟踪管理,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增加资金透明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是企业投资。作为用人单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只有依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成本分担原则,企业应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投资责任。从国外企业的情况来看,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按企业收益、利润或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支出,或作为职业教育附加费专项经费形式缴存,由相关部门统筹使用。当然,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必须在职业教育投资中分担相应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学校可以坐等企业的加入,而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将学校建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以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教学培训机构的文化优势、知识优势和师资优势,更好地发挥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场所的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资金优势。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是社会投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如果完全由政府包办并承担全部的经费,不仅难以独立承担,而且难以摒弃国有化和计划化的负面影响;如果仅仅由行业协会(或企业)承办,必然产生市场失灵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果由政府、行业协会(或企业)共同承办,也会缺乏生机,影响职业教育的活力。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不仅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化资金供给机制,而且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强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监督。为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介入,中等职业学校应注意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借鉴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的做法,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向学生宿舍、学校食堂、学校商店等,将能交给社会承办的事情逐步推向社会,使学校资金更加集中地投向教学、实习、实训领域,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其次,职业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贡献,应该鼓励社会捐资捐物,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捐赠机制;再次,为补充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突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可以通过自办企业,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的同时,补充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四是个人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费权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权力。除政府、企业和社会外,学生及其家庭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学生及其家长也应适当承担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收费,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收费应遵守国家物价政策,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收费,不能乱收费,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其次,中等职业学校收费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费政策普及之后,学校仍然保留了收取杂费的权利。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构成来看,很大部分来源于贫困家庭,尤其是贫困农村家庭,其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即使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费,也应建立相应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除政府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外,中等职业学校也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完成学业。

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首先,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对象的范围。限于经济条件和其它各方面的因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政策是循序渐进的。从总的发展历程来看,是由开始面向农村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调整为面向全部农村学生及部分特殊专业学生,到最后完全普及免费政策。目前,已经基本实施了全覆盖的免费政策。但是,免费政策还主要停留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及学历教育层面,部分非公办学校(如行业或企业创办的学校)及职业培训,仍然是收费培训。此外,普及政策还应普及至“少、边、穷”地区,避免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要根据他们的民族特色、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其次,要拓展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范畴。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之后,免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目前正处于将免费政策推向所有中等职业学生的过渡期。但是,现有的免费政策主要是“免收学费”,学生还需要承担较高的杂费、生活费等支出。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地认为教育费用包括与教育成本相关的费用、与生活成本相关的费用等两部分。与教育成本相关的费用如学费、书本费、材料费、交通费等;与生活成本相关的费用如伙食费、服装费等。因此,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免费教材、免费交通、免伙食费、免住宿费等,还为学生提供各种福利补贴,如保险补贴,等等。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财政能力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对中等职业学生的全部免费,但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我们要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范畴,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最后,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拓展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畴的同时,要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体来讲,就是要借鉴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以法律或财政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并承担相应的实习费用、支付适当的实习津贴,从而减轻中等职业学生的经济负担,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创新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机制同样需要创新,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保障传统经费供给渠道畅通的同时,培育新的职业教育经费供给机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1)创新税费政策,降低办学成本。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被视为非盈利的事业性单位,人们讨论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支持时,主要讨论的是财政支持。实际上,税收措施和财政措施具有同样的效果,因而可以通过税费政策的创新,降低办学成本:一是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学校在建设或征用教学楼、学生宿舍、学校食堂、运动场馆方面,可以免征(或少征)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契税等税收;二是对学校在建设上述工程时,地方政府可以减免学校的征地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基本建设施工排污费等费用;三是对学校内部经营创收、学校培训创收等,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以降低学校办学成本。(2)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创新职业教育投入的政策保障机制。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单独预算,并制定出具有较强连续性的发展规划,以保证职业教育投入政策的连续性,强化职业教育经费的专项管理,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教育附加费的提取标准,以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3)实施“职业教育券”制度,创新职业教育的社会资金筹措机制。为提高职业教育资金利用效率,防止资金挪用、截留现象,可以考虑实施“职业教育券”制度,以“教育券”代替“现金”,把职业教育经费统一拨付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相应地分配“教育券”,职业学校专项使用“教育券”,“教育券”获得者再凭“教育券”获得现金,从而避免教育专项资金被挪用、截留,避免教育资金的流失,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