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身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
终身教育即人们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接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学校教育并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人生教育历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教育文组织对终身教育的定义:“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态方式、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所构成的循环往复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自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教育就不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是人类进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积累,使人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探知未来,并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终身教育包括各种年龄阶段(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各种教育形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但又不是这些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为了引导终身教育的顺利实现和有效衔接,一些国家试图按终身教育原则改组、建立自己的教育体制,建立了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的、统一的教育管理机构,如美国设立了联邦就业服务中心,德国设立了“教育、职业问题国家情报局”、瑞士设立了职业训练中心,等等。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终身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思想”,就具有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大规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基本确立。191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提出:“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众需要,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首次提出教育“终身”的概念。此外,终身教育概念开始成为一个重要性概念和思想,尤其是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学家耶克斯利《终身教育》专著的出版,明确提出将各种教育统一起来,成为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从而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及其实现途径。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学家保罗·郎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明确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论终身教育》报告的发展,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广为流传,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快速扩张,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完善,特别是在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会提出将终身教育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终身教育理论的建设;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将终身教育列为重要的建设任务,并提出将1970年确定为“国际教育年”,标志着终身教育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向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中,终身教育被广泛地付诸于实践:1976年美国《终身学习法》和1990年日本的《终身学习振兴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规范、促进了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的颁布,更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开始成为世界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可以说,终身教育不仅是当代国际社会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生命力最强大的一种教育思潮,而且是当今社会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刻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
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同样历史悠久。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提倡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用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培养了大批学术型人才,桃李满天下,留下千古芳名。孔子的学习、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但是,我国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概念首次见诸于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文件之中、使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并明确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大众化、社会化终身学习体系的奋斗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基本实现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表述,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已经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之中。
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关于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一致性
尽管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在基本内涵、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从人们不断回归学校(或企业)、反复接受教育(或培训)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仍然存在某些相通之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反复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获得职业素质、劳动能力的提升,这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过程,也是人实现其社会性、人性化发展的重要过程。终身教育同样是个人(或者集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其毕生学习,实现其职业的、社会的、人性的发展过程。因此,无论职业教育还是终身教育,都是人们实现其社会化过程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是一致的。其次,从教育观念来讲,终身教育教育强调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不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而开展的教育,而是已经延伸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全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摆脱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观念,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树立职业教育发展观。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在教育观念上是一致的。
(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终身教育”概念被提出并广为传颂以来,“终身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推动了普通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彰显了教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作用。受此影响,在一些国家,农民教育、继续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军队教育等各种成人教育形式日趋兴旺,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趋势,也不断凸显:终身教育是一体化的教育,它在纵向上融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于一体,在横向上融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职业教育包括岗前培训、转岗培训、转业培训、在岗培训、学徒培训等,这些教育、培训活动,既可以由学校组织实施,也可以由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实施。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始终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社会产业结构都处于快速演变状态,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产业结构变迁对职业岗位要求变化的需要,劳动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一个全民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系由此形成,这将取代集中在某一有限时段的传统学习模式。职业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不仅为中青年学生提供扎实的岗前教育,也为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完善的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转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提高职业技能、顺利完成转岗转业,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状态。不同经济形态对人才需要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各不相同;在同一经济形态中,不同企业由于生产性质、技术装备不同而对人才有不同要求。即使在同一企业内部,也因为岗位不同,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迥异。如果我们不能立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人才素质、技能培育,忽视、弱化职业教育,都可能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格影响。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将贯穿于整个终身教育之中,并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性
从人生历程来看,自出生后,首先要进入教育阶段,包括婴幼儿和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如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以及更深的研究型教育;然后进入就业阶段,但劳动者因岗位、职业不同而必须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进入退休阶段,也可能要接受各种闲暇教育,以丰富老年生活。终身教育将各阶段的教育形式纵向连贯起来,形成接力接育,从而彰显出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承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通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为学生直接进入普通高校创造必要的条件。此外,广义的职业教育还包括退休阶段的闲暇教育。职业教育这种承接中小学教育,衔接高等教育,并延伸到老年教育的特征,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性。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个人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终身教育则是社会实现文明进步的战略选择。个人发展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终身教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只有抓住终身教育所带来的良好机遇,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终身教育与中等职业生源拓展
在当今时代,一个处于正常职业年龄阶段的社会公民,不应该没有自己的职业。事实上,多数适龄劳动者,都会拥有自己的职业,而且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或出于各种目的)而主动(或被动)更换职业,不仅如此,一些公民甚至同时拥有多种职业。此外,一些自由职业者也有相对稳定的职业类群,或者努力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职业。无论是获取职业、转换职业、做好职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在人生发展中,具有同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个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接受职业启蒙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为其在以后的学习深造、职业选择、职业更替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自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每一个老年人,也有获得职业教育,以丰富老年生活的权力。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参与程度,是社会民主、和谐、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尚未成年的初中毕业生,而职场青年、中老年者、自由职业者很少参与其中。根据我们对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展开的调查,80%以上的学生年龄在25周岁以下,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前,超过1年以上工龄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0%。这与国外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有明显的差别:有调查数据显示,德国每年约有650万19~64岁之间的就业人员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占就业劳动者总数的25%。其中,30周岁以上的学生,占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60%左右。在美国,成人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每年有超过2300万成人参加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我国人口基数大,但职业教育规模并不是最大的,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每年招生规模9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人数在2400万左右。这些数据彰显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尤其是成年生源不足。因此,要想拓展中等职业生源规模,当务之急,是要抓住终身教育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发在职者、转岗者和老龄者生源,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生源结构。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劳动者要想获得就业机会,必须参加各种职业培训,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人获得职业岗位后,仍然要不断“充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改进生存环境、实现自身发展,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拓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成年人生源不足,并不是中等职业学校拒绝这一群体的进入,而是在这个群体中,或者说在整个社会,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年轻人的“专利”,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劳动者实现初次就业为目的的教育。
总之,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改变人们的职业教育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既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职业教育、拓展中等职业生源的内在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