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红
[摘 要] 本文对中国期刊数据库6种语言学类CSSCI期刊2001-2013年间刊载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和文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主题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式为主,并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各项内容研究呈不同变化态势。分析表明,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亦存在研究失衡、宏观层面的研究比例偏低等问题。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主题 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上升,当前汉语国际教育形势发展飞速,无论是汉语学习者的人数还是汉语教学的规模都快速壮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研究内容也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语言教学水平的提高、语言教学效率的关注和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发表论文百余篇,而且出版了一些专著和论文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展开了探究,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变迁等方面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就与缺失进行梳理,或对对外汉语教学某些层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描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做出预测。这类研究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视角,推动了对外汉语研究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这些论文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主题类目界定不一。如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划分为网络教学、技能教学、教学法、二语习得、课程研究、教师课堂活动、教师教育培训7大主题,或划归为教学模式、听说、写作、语音、阅读、语法等17种研究类型等等。这些主题类目归类标准不尽相同,但其中不乏重复,因此有必要将它们汇总、统一并进一步细化分析,以利于未来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其次,这些研究一般用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视角探讨相关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无法详尽描绘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实践性较强的研究课题,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需要经过实证的检验以及具体条件的限制,才有可能演变成为现实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都有待于通过实证研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出新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对外汉语的研究已经走出初级阶段,向着研究理论日趋完善,实践应用日益广泛的方向发展。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最能够体现该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基于此,以2001-2013年间语言学6种CSSCI期刊上刊载的对外汉语类研究论文为源数据,对这些集中反映了对外汉语学界近年来比较前沿的实证研究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旨在对各类主题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藉以呈现对外汉语实证研究的全貌。
1.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语言学类6种语言学CSSCI期刊刊载的2001-2013年间对外汉语相关论文为基础,以“对外汉语”为检索词、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篇名”为检索项,从“CSSCI期刊”中采用“精确匹配”,共检索出323篇相关文献作为统计分析的研究范围。对我国14年间的对外汉语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求对外汉语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发展趋势,用数据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日益广泛的研究方向。
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围,并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材料收集和分析为特点。实证研究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8个阶段:1)发现研究课题,2)文献回顾分析, 3)明确研究问题,4)设计研究步骤,5)执行实验调查,6)分析数据、获得结果,7)解释调查结果,8)回答研究问题(Kerlinger & Lee 2000)。通过以上述相关理论为评价框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语言学类6种CSSCI期刊2001-2013年间的对外汉语主题论文进行检索,经检索、分类并筛选后,共计得到6种期刊登载的与对外汉语各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章323篇(见表1)。
表1 2001-2013年6种语言学CSSCI期刊对外汉语类研究论文统计
2.主题类目
有关研究主题类目的界定,主要参照国内教学论对教学系统要素的论述,将对外汉语教学系统划分为教学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模式、教学手段等)和教学环境要素三方面;从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内容总体分布、各类主题研究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这323篇文章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2 对外汉语论文实证研究分类标准
3.结果与分析
3.1总体发展趋势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实证研究呈相对平稳态势,323篇文章的年度分布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6年(2001-2006)为第一阶段,相关实证研究增长很快,共发表文章179篇,占论文总数的55.5%;后8年(2007-2013)为第二阶段,相关研究保持平稳态势,除2011和2013年外,每年所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都在20至30篇之间,共有114篇相关文章发表,占论文总数的44.5%。
3.2 研究内容分布
根据所拟定的主题目录,通过逐一阅读每篇文章的摘要和文献综述,最终将323篇文章划分如图1。图1显示, 2001-2013年间,对外汉语研究者比较注重对教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要素的研究,总计篇数各为161篇和146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50%和45%,而对教学环境要素的研究很少涉及,总计只有16篇,占论文总数的5%。其中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式为主题的论文分量最为突出,分别为143篇和81篇。探讨教师、学生的文章位列第三为47篇,其它主题的文章篇数相对较少。
图1:研究主题分布
3.2.1教学构成要素
从静态结构上看,教学就是教师教给学生教学内容的活动,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探讨语言学生能力及语言特点的文章主要通过调查学生书面语和口头语的语篇特征和语言特点,内容涉及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错误分析、衔接手段、措辞造句、词汇水平等方面。近年来,对外汉语学界已开始由注重对学习结果(成绩和语言特点)的研究,逐渐转向对学习过程等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语言学习模式、课堂参与模式、自主学习情况、词汇习得特点、学习困难调查等。褚江波(2005)分析以读者反应论为指导的读与说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可以说是基于课堂教学实验的定性研究。余千华等(2012)通过对汉语学习者话题兴趣及其与对外汉语教材话题匹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达到促进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随着对外汉语课程研究的深入,对外汉语教师素质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依据研究视角的不同,有关教师主题的研究文章可以分成3类:1)教师信念与决策、2)教师知识与能力、3)教师教育与发展。江新等(2011)研究了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的知识的差异;徐彩华(2009)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对汉语教师评价、选拔、培训及自我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许多文章都是以一般现状调查或简单相关研究为主,缺少对教师资格与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范式与标准、教师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者的研究。比较而言,对外汉语教师主题的研究发展较慢,这一领域尚有较大的研究拓展空间。
作为教学构成要素,对外汉语教材是教学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对于对外汉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日趋明显,内容涉及教材内容调查与评估、教学材料的编写、选取和使用、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几个方面。张如梅(2012)提出在阅读教材的编写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体现词汇积累的特点。杨德峰(2012)在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语法教材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肯定了语法教材种类繁多、练习丰富、突出实用、简洁明了等优点,同时指出这些教材也存在着对比分析不足、语法术语过多、忽视语用等问题。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对于蓬勃发展的教材市场是十分有利的。
3.2.2 教学过程要素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除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外,还应当涉及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这些是教学动态运行中必然涉及的要素。对教学方法、模式、教学评估的探讨,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赵金铭(2010)探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渊源,给予肇始于90年前、并一直不断发展完善的汉语综合教学法以新认识。他同时指出这种教学法生发于汉语自身,在教学中成型,既有汉语教学特色,也符合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趋势。田艳(2010)根据对外汉语课堂纠错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文献,提出要根据错误的类型、教学法、教学阶段、纠错主体的变换以及针对不同的语言能力等角度对纠错策略进行差异性与整合性的思考。
在以教学方法/模式为主题的论文中,多数文章以具体教学实践为研究基点,探讨各类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内容涉及词汇、写作、口语、听力、阅读等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柴俊星等(2012)对留学生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词汇学习中的偏误进行分析,然后从语法化视角考察其在语篇中的篇章衔接功能,最后给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建议。罗青松(2011)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回顾与总结,从目标定位、教学理念与方法、课堂教学、语篇指导等方面,对相关研究及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评价,并针对写作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李晓琪等(2010)探讨了新的形势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新形势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新认识。
对教学目标/大纲的实证研究较少。张英(2009)通过对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就文化大纲的性质、任务、基本框架以及与其它语言类大纲的关系等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相应的讨论。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大纲的实证研究不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绝大多数为一线教师,而非制定教学目标/大纲的决策者或管理者,因而期待更多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学目标/大纲决策者和管理者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中,期待这一宏观研究领域有更多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报告发表,才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地理解宏观对外汉语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大纲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行性。
3.2.3 教学环境要素
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考察的人文环境包括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课外学习等。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施加着系统的干预。Bloom (1985)指出,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教学环境的优劣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环境的研究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整体而言,这一领域的实证性研究仍然匮乏,论文数所占比重一直很低。因此,应加强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和发现教学环境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及学生汉语学习的内在机制,全面探索和寻求调控、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环境的策略与方法,为创建、优化对外汉语课内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3.2.4 其它研究主题
这次文献统计中出现了少量从宏观视角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崔希亮(2010)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吴伟平(2009)讨论了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语用框架的理念并探讨这一框架的定位、构成和功能等相关问题。他认为不同的教学大纲代表了不同的语言观和教学理念,但任何类型的语言教学大纲都必须有自己的体系,同时比较了不同大纲的异同并就语用为纲的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宏观层面的研究填补了相关主题研究的空白,也从侧面反映了对外汉语实证研究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对外汉语研究的范围、内容等正在不断扩大,对外汉语实证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以及研究内容的多元化方面。但是相对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亦存在研究主题失衡、宏观层面的研究比例偏低等问题,许多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资料:
[1]李如密,苏堪宇.关于教学要素问题的理论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10-13.
[2]Kerlinger, F. & H. Lee.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th edn.)[M]. Orlando: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2000.
[3]Bloom, B. S., et al.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M]. New York: Ballantine.1985.
[4]田慧生.教学环境论[J].教育研究,1995,(6):47-58.
[5]褚江波.读者反应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14-21.
[6]余千华,樊葳葳,陈琴.汉语学习者话题兴趣及其与对外汉语教材话题匹配情况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01:23-29.
[7]杨德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语法教材的“得”与“失”[J].汉语学习,2012,02:69-76.
[8]江新,郝丽霞.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2:1-8.
[9]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大纲”基础研究[J].汉语学习,2009,05:93-100.
[10]徐彩华,程伟民.对外汉语教师自我教学效能感研究初探[J].汉语学习,2007,02:77-82.
[11]柴俊星,辛慧.“临了”的虚化及其篇章衔接功能——基于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篇章教学[J].汉语学习,2012,03:89-94.
[12]张如梅.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中的词汇积累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06:30-35.
[13]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2-11.
[14]李晓琪,章欣. 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J]. 汉语学习,2010,01:77-87.
[1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法回视与再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0,02:243-254.
[16]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3:29-36.
[17]吴伟平.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2:37-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