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词汇为中心构建语言和文化教学统一体

以词汇为中心构建语言和文化教学统一体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建构,让学生逐步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从而建立起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统一体。我们认为,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可行之法。

申莉

[摘要] 不同民族的语言特征与其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语言体现出文化内涵,文化则体现出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是为了交际,是一种文化行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因此,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就需要遵守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的规则,否则交际就会失败。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建构,让学生逐步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从而建立起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统一体。在语言和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词汇教学放在首位,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汉语心理词典,同时帮他们建立起汉语语音、语法、文字体系,才可能让他们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激活这个网络系统中所需词汇所代表的概念结点,在汉语文化的系统中正确地选用恰当的词、句和语篇,从而在汉文化体系中顺利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 语言;文化;认知特点;词汇教学;心理词典

一、引言

持续的“汉语热”让我们满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信心,我们本着让世界了解我们的目的,既不自大,也不自卑,就像季羡林先生所说“让人家了解我们。当然让人家了解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什么民族狭隘主义,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对将来世界和平也有好处,这是国际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美国的外语教学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把语言教学与文化目标结合起来的主张,但是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如何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有效地推广中国文化,似乎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不可分割,要同时进行,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需要导入。我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好比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紧密相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包含语言,不同的语言体现不同的文化。因为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会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词或词组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指的不是同一事物。因此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学界对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对于如何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关注,但是实际上,在对外汉语的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研究和教学的还不多,而这恰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

2.1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认知特点与跨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的语言特征与其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语言体现出文化内涵,文化则体现出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教母语非汉语的对象学汉语,这就注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的性质,汉语所负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认知特点,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汉语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人价值观念、信仰、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文化知识的推介。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在教学中必定存在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即跨文化冲突,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由认知的不同引起的跨文化冲突主要有两种:

1.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在国内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师都是中国人,教师本身带有中国人的认知特点,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特质,但是来自异域文化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固有的民族或国家文化特质,可能会无法认同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比如,中国教师认为观察学生写作业是对学生的关心,而欧美学生会对这种关心感到不安,进而投诉教师侵犯他们的隐私。再如留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做出不符合课堂规范的事情时(迟到、无故缺勤、上课随意进出教室等),中国的老师以管教的方式对留学生进行斥责、批评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引起矛盾冲突。

2.汉语教师对留学生所带文化的不认同。每个国家的学生会带有自己国家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作为中国教师可能就会感到不舒服。比如,中国人从小尊敬师长,但是欧美学生却习惯直呼其名。中国老师教导学生回答问题要举手,美国学生往往不举手就回答。刚接触这些学生时,教师会从自己的文化认知出发,觉得他们没礼貌,但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在他们的文化中是最自然不过的。

作为汉语教师,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学习和了解教学对象的文化传统,帮助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向中国文化过渡,化解跨文化冲突也是我们能够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保证。季羡林先生说过,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多于西方对我们的了解,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远远深刻于西方对我们的了解,这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宣传自己,才能让人家了解我们,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化过分的夸大,这样会引起人家的反感。我们对教学对象文化的了解可能多于他们对我们文化的了解,这更加显示了我们任务的艰巨性。因此,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在不引起学生反感的前提下在教好汉语的同时用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是需要去努力探索的。

2.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推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如刑志群先生所说“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仅仅学习汉语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以便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顺利、成功地达到交流的目的。”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特别是对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界定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争论,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其视角应放在跨文化差异上,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同时克服交际障碍,但是语言和文化教学实践的结合研究仍有很大空间。在对外汉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真正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成果还不多,而能够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就更少了。因此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在推广语言的同时推广文化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

三、以词汇为中心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语言和文化系统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外国留学生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中,很容易出现种种文化的错误。作为汉语教师我们要清楚,汉语体现出的是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在教学中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汉民族的一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介绍给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从而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遵循中国文化的规则制约。我们认为,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可行之法。

1.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强调在语言教学中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从学习主体出发这样的提法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尝试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教学中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背景,注重让学生在汉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在语言和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词汇教学放在首位,因为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词汇的积累的。

2. 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建构,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让学生逐步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从而建立起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系统。以词汇教学为中心,就是要把词汇教学放在首位。汉语的词汇意义非常丰富,除了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喻义等,其中包涵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初级阶段的学生要注重新词的积累,主要以新词的常用义学习运用为主,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在新词积累的同时,还要学习熟词生义,了解熟词的引申义、比喻义等,把握词汇的深度知识。

3.以词汇为中心,帮助学生建立汉语心理词典。帮助学生建立起汉语心理词典后,有可能让学生们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激活这个网络系统中所需词汇所代表的概念结点,正确地选用词语,顺利地进行交际。贾斯特等心理学家 1985年用汉语材料以中国留学生作为被试,做了关于汉语的心理词典的测试,结果发现汉语的词常常作为一个整体到达心理词典。张积家等心理学家1990年通过实验证明心理词典中存在语义网络。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词典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建立汉语语义网络的过程,汉语的词汇中包涵有广阔的文化内涵,通过词汇的系统的构建,我们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又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文化,从而促进语言的学习,这个过程包含了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应该说,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不是绝对的,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也不是对词汇的简单讲解和说教,而是以词汇的语用功能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操练词汇的实际用法,在操练词汇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词和句子中的文化涵义稍加解释,并多加示范,以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认知度,从而正确地把握并使用所学词汇,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始终是不可分的。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词汇基础上的语音训练和单句操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不是说把词汇教学作为重点,就只讲词汇,不涉及其他,语言的其他要素,语音、语法、文字都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提供给学生的,需要的时候要随时取用。到中高级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建立起了汉语的心理词典,能够从自身的心理词典中调动所知进行运用了,这时我们就可以逐步增加词汇的学习难度,进行复杂句型操练和语篇训练,词汇和语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不容忽视,可见中高级阶段语言和文化也是无法分割的。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在进行一个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汉语心理词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起汉语语音体系,语法体系,文字体系,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在构建汉语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同时构建汉语文化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汉语、运用汉语。

参考文献

季羡林 (1995)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中国文化研究》第4期

赵贤洲 (1989)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1期

张英 (1994) 论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汉语学习》第5期

王建勤(1995)跨文化研究的新纬度-学习者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马叔骏 潘先军(1996)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汉语学习》第1期

张英(2004)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汉语学习 第1期

赵宏勃(2005)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的新思路 语言文字应用 第 3期

刑志群(2010)试论汉语语言、文化的教学体系《世界汉语教学》第 1期

朱志平 (2008)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思源林国力 (1997)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张积家 (1990)分类过程中汉字的语义提取(Ⅰ)《心理学报》第 4期

张积家(1991)分类过程中汉字的语义提取(Ⅱ)《心理学报》第2期

韩鉴堂的(1999)《中国文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杨瑞李泉(1999)《汉语文化双向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曾晓渝(2006)《体验汉语文化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英金舒年(200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留学生中级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田延明 王淑杰(2010)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对外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7)《中国文化读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Just,M.A&P.A.Carpenter.(1980)A theory of reading:From eye fixation to comprehension.Psychology of Review.87:329-354

作者简介:申莉,(1974—)女 汉族人,山西晋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及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