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
[摘要] 测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通常被称为测试的反拨效应,测试的反拨效应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文章通过全面回顾以往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成果,针对成绩测试,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详细分析了成绩测试对语言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多方面因素,并由此得出了一些针对语言成绩测试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成绩测试,语言教学活动,反拨效应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语言测试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研究” (代码:02991362721208)
此文已在《考试研究》2014年2月发表
1.引言
测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语言测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语言测试特别是成绩测试对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即正面反拨效应;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负面反拨效应。负面反拨效应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会使应试者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这是教育工作者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从以往的反拨效应研究中总结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提高语言测试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的方法,以期对语言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回顾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与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wash back or back wash),英国应用语言学家把这一概念引入了语言测试领域。国外对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已经开展几十年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较早时期的研究来看, Hughes(1989)提出了一个“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用于探讨反拨效应的工作机理。他还提出了提高测试正面反拨效应的七点意见。最早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人是Alderson & Wall(1993),他们提出了15个反拨效应假设(wash back hypothesis),其中包括测试会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速度、教学顺序、教学的程度与深度,测试会影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速度、学习顺序、学习的程度与深度,测试会影响教与学的态度。
还有研究者把测试的反拨效应与效度问题结合起来。Messick(1996)认为反拨效应是构想效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高效度的测试应该能够对教学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反拨效应。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继续深入。Brown(2000)把以上意见、标准归纳为四个方面:测试的设计策略(test design strategies)、内容策略(test content strategies)、保障策略(logistical strategies)、解释策略(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Andrews(2004)结合多国的考试改革来论述测试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使用语言测试来促进课程设置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目前国内对于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研究反拨效应的存在、作用机理、性质;二是研究影响反拨效应的因素;三是研究减少负面效应、提高正面效应的方法。如黄大勇、金桂林(2001)从两个层面,即教学中的个人和个人所处的教育和社会系统,讨论了语言测试的影响对象及其反拨效应,提出了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一些途径;刘柳(2008)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角度,探讨了测试的改进对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作用。
国内学术界对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英语测试,而对素有“汉语托福”之称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反拨效应的研究较少。黄春霞、李桂梅(2010)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研究HSK对对外汉语教师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文章首先从测试目标对教学目标、测试内容对教学内容以及测试方法对教学方法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进而阐述了语言测试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内外部因素。最后强调,要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单从测试方面讨论是不够的,应该从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综合探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测试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应互通有无、加强合作。
3.针对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研究的问卷调查
语言测试按目的不同可分为水平测试和成绩测试。成绩测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使用最多、对汉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测试,与教学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仅就成绩测试展开调查研究,首先设计了针对成绩测试反拨效应的调查问卷。
3.1问卷的设计情况
问卷包括一份教师卷和一份学生卷。教师卷与学生卷都包括“基本信息”和“问卷调查”两部分。教师卷的“基本信息部分”涉及性别、年龄、教龄、曾教授过的课程以及是否接触过语言测试相关知识。教师卷的“问卷调查部分”包括22个问题,涉及教师对于成绩测试的重要性、有效性、题型设计的看法以及成绩测试对教师教学各方面的影响状况等。学生卷的“基本信息部分”则涉及性别、年龄、国籍、学习汉语的时间以及曾经学习过的课程等。学生卷的“问卷调查部分”包括15个问题,涉及到学生对成绩测试重要性、有效性、题型的看法以及成绩测试对其学习各方面的影响状况等。
3.2问卷的发放情况
问卷的发放对象是首都经贸大学国际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师卷)和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语言班在读的部分外国留学生(学生卷)。教师卷发放26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学生卷发放55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
3.2.1问卷发放对象——教师卷
在回答问卷的教师中,30——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占83%,从事对外汉语教学6——20年的教师占80%。有超过80%的教师教授过汉语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和阅读课,另有约一半教师教授过写作课。对于“是否接触过语言测试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一问题,87.5%的教师“接触过一点儿”或“接触过比较多”,另外12.5%的教师“系统学习过”。
可见,参与调查问卷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并且掌握了一定语言测试知识的一线教师。
3.2.2问卷发放对象——学生卷
在回答问卷的学生中,76%在20——40岁之间。国籍为韩国、日本、巴西、蒙古、爱尔兰、俄罗斯、德国等13个国家。76%的学生学习了半年——3年汉语,另外24%学习了3 年以上。他们基本都上过综合课、口语课和听力课,67%的学生上过阅读课,24%的学生上过写作课。
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从年龄、国籍来看,覆盖面较广。而且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比较长,学习的科目也较全面,因此参加成绩测试的经历丰富。
4.成绩测试对语言教学活动的反拨效应
4.1成绩测试对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
4.1.1试题设计的影响
设计成绩测试试题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必修课”,调查问卷(教师卷)的22个问题中有9个跟试题设计有关。
问卷显示,在成绩测试(综合课)的常用题型中,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客观性题型依次为“选择词语在句中的正确位置”、“组句”、“选择正确答案”、“选词填空(实词)”、“选词填空(虚词)”、效果最差的客观性题型是“改错”。教师们认为最有效的主观性题型依次为“完成句子”、“完成对话”、“用指定词语回答问题”、“作文”,最差为“无指定词语回答问题”。
71%的教师更倾向于主观性题型,原因是“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汉语水平”、“学生可以表达真正想说的东西,老师可以帮助他用正确的形式去表达”。另外29%的教师更愿意选择客观性题型,认为客观性题型“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汉语水平”并且“判卷、打分更方便、简捷”。在出题时, 46%的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内容”,另外54%的教师则“会有一点儿教学内容以外的内容”。在难度方面,87.5%的教师在设计试题时“尽量使难度适中”,另外12.5%的教师会“尽量使难度偏低一点儿”。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试题时,会尽量选择丰富的题型,对于各题型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的认识。教师们更愿意选择主观性题型,因为主观性题型更能反映学生的汉语水平。不过由于客观性题型使用起来更方便、并且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学生水平,也受到一部分教师的青睐。超过半数的教师会设计一点儿超出教学内容的东西,原因可能是想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难度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倾向“难度适中”,也有少数教师倾向“难度稍低”,大概是由于成绩测试属于考查性质而非选拔性质的考试,目的不是选拔成绩突出者,难度稍低有利于提高通过率,增加学生自信,但也可能给学生造成考试不难、无需太努力的错觉。
4.1.2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62.5%的教师“会根据成绩测试的内容与题型调整教学内容”,另外37.5%的教师则“不会”。每学期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很多知识,一旦遇到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的情况时,首先被舍弃掉的应该就是考试不考的内容。
超过80%的教师“会根据成绩测试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成绩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成绩测试正面反拨效应的表现。少数教师不根据成绩测试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没能发挥成绩测试这个“指挥棒”、“温度计”的作用,将成绩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人为地弱化了。
4.1.3对教学态度的影响
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教师认为成绩测试对留学生汉语教学和学习“很重要”、“比较有帮助”,认为成绩测试的结果“能够反映”留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能够反映”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基本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目前的成绩测试对教师教学和留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在回答“您认为成绩测试与HSK相比,哪个更能反映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时,57%的教师选择了“成绩测试”。
总的来说,教师们认为成绩测试对于汉语教学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是相当积极和正面的,他们对成绩测试的认同程度甚至超过了HSK。在这种认同的态度下,教师必然会看重成绩测试的结果,一方面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教学上付出更多努力,产生积极正面的反拨效应;而另一方面,有可能会“为考试而教学”,制造“高分低能”的学生;或“以分数论英雄”,导致教育不公的现象,带来负面的反拨效应。
4.2成绩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效应
4.2.1试题设计对学生的影响
关于综合课考试的题型,学生擅长题型的前三位是“选词填空”、“选择正确答案”和“完成句子”,不擅长的题型前三位是“作文”、“综合填空”和“组句”。在学生认为能够有效地考查其汉语水平的题型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改错”、“组句”和“完成句子”,后三位是“词语搭配”、“选择词语在句中的正确位置”和“综合填空”。值得一提的是,“组句”和“作文”是学生公认的不擅长题型,但在有效性的排名中却很靠前。“改错”被学生公认为最有效题型,却被教师公认为最无效题型。能够准确地改正错误的确可以反映学生较高的汉语水平,但由于“改错”题容易误导学生,给学生错误的语言暗示,因而遭到了教师的“唾弃”。而“综合填空”不仅是学生不擅长的题型,而且也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认定的无效题型。
关于口语考试的题型,学生擅长题型的前三位是“朗读句子”、“完成对话”和“用指定词语说一段话”,不擅长题型的前三位是“说出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并分别造句”、“选词填空”和“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情境”。在有效题型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口头作文”、“朗读句子”、“用指定词语说一段话”,后三位是“说出多义词的不同含义并分别造句”、“选词填空”和“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情境”。学生擅长的题型与有效题型几乎重合,学生不擅长的题型与无效题型重合。这或许提示我们在设计口语题目时可以相对重视一些题型,而舍弃或减少无效、不擅长的题型。
关于听力考试的题型,各题型之间所得票数没有明显差距,说明现行听力考试的常用题型还是较为合理的。
4.2.2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影响
问卷显示79%的学生“只愿意学习考试时会考的内容”,可见成绩测试的内容左右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出题时必须慎重选择真正重要、有用的内容。
4.2.3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近80%的学生认为成绩测试对汉语学习“比较重要””,也“比较有帮助”,认为成绩测试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他们对成绩测试的结果“比较重视”。在被问及“你觉得成绩测试能否反映你真实的汉语水平”时,多数学生选择了“还可以,马马虎虎”。学生认为成绩测试的好处有“可以给自己学习的动力”、“可以让自己知道哪儿学得不好”等,坏处有“以考试为目的不能真正掌握汉语”、“考试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汉语水平”、“考试的难度不合适”等。
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同成绩测试的重要性,认为成绩测试对其汉语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对成绩测试的结果能否反映其真实汉语水平持怀疑态度。这样的看法一方面会使得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努力学习,但同时却又感到这种努力只能让自己通过考试,却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让人遗憾的现象。
5.提高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5.1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问卷显示,无论教师还是留学生都对成绩测试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也非常肯定成绩测试对汉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这些都为成绩测试发挥其正面反拨效应提供了保证。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表示会根据成绩测试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与学。但仍有少数人表示不会根据成绩测试结果对自己的教或学进行调整,人为弱化了测试的应有作用。测试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也为教、学提供指导。根据测试结果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非常必要。当然这必须以测试的有效性为前提,如果测试效果遭到质疑,测试结果必然被轻视。这就涉及到提高测试效度、减少测试负面影响的问题。
5.2减少负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5.2.1负面反拨效应的本质
李蓂(2005)指出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严重阻碍了语言教学的发展。她认为负面反拨效应从本质上说是种种屈从的结果,即:测试效度对信度和操作简易性的屈从、教学理念对考试压力的屈从、语言运用能力对试题模式的屈从、学习技能对考试技巧的屈从、发散性思维对正确答案的屈从以及学习乐趣对考试紧迫感的屈从等。
5.2.2减少负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在试题设计上,要舍弃无效题型、减少低效题型、增加有效题型的比例与权重,主观性题型与客观性题型的比例约为7:3。近年来“改错”题逐渐被放弃,因为我们意识到,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有限,应尽可能给学生强化正确的、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而“改错”题极易造成错误的语言暗示,导致负面效应的产生。此外,作文题因其实用性和贴近真实语言状况而受到大家的肯定,但在实践中却因为评分的主观性和操作难度大以及学生不擅长而遭到舍弃或降低分数权重。在成绩测试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的作文题一片空白或只有寥寥数字,使作文题干脆变成无效题目,教师们对此十分无奈。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增加作文的练习,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在出题时适当增加作文的分数比例。此外,不要完全照搬课本上的练习。直接使用做过的题目会有记忆效应,恐怕更多的是考查记忆能力而非语言水平。
在使用客观性题型时,对学生接收型技能(听、读)和产出型技能(说、写)的考查要尽量兼顾,选择考点时,尽可能选择那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输出语言时,会犹豫不决的词汇、语法项目。编写题干时,应提供一个恰当的语境,刺激学生在语境中自然地进行输出性选择。而且该语境应该真实,应对所有学生公平,不能只为部分学生熟悉。(陆晓红,2008)
在测试内容上,要扩大测试内容的覆盖面,重点内容尽量全面覆盖,测试内容避免重复。在设计试题前,首先定义一个内容范围,必考内容一一列举。其次制定一个测试题目与内容范围的匹配方案,具体规定哪些题型考查哪些知识点。合理安排各个考查内容的权重即分数比例,重要内容适当增加权重。最后全面检查测试内容,以减少遗漏,避免重复。
6.结语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调查的结果,提出了重视成绩测试,充分发挥其教学“指挥棒”的作用,舍弃无效题型、减少低效题型、增加有效题型的比例与权重,主、客观性题型的比例约为7:3。以及扩大测试内容的覆盖面,重点内容尽量全面覆盖,测试内容避免重复,客观性题型要尽量兼顾产出型技能的考查等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对语言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Alderson,C.& Wall,D., Does wash 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4/2:115-129.
[2]Andrews,S., Targ eting wa sh back- a case s tudy [J],System, 2002,30:207-223.
[3] Brown,J.D.,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positive wash back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Japan [J],Testing & Evaluation SIG Newsletter,3/2:4-8.
[4] 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5] Messick, S., Validity and wash back in Language Testing [J],Language Testing, 1996,13/3,241-256.
[6] 黄春霞、李桂梅,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反拨效应[J], 中国考试,2010,2/26—32。
[7] 黄大勇、杨炳钧,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4),288—293。
[8] 李蓂,一些现行外语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剖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44—48。
[9] 刘柳,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对教师的反拨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9)。
[10] 陆晓红,对外汉语成绩测试试题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8。
A study on wash back effect of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ests on t 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s usually called wash back effect, which could b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ast researches about wash back effect of language tests, and combin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 y on wash back effect of achievement test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sh back effect is made.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gi ven in o rder to im prove achievement tests.
Keyword: achievement test, lang 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wash back effec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