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数十万东北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救助难民,盛宣怀、吕海寰等沪上绅商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是为中国红十字会前身。1907年更名“大清红十字会”,盛宣怀派充首任会长,直至1911年清亡。盛宣怀就任会长后,提出“固中国红十字会之初基”的多项措施,尤以建医院、设学堂为根基,正所谓“本会恤兵救灾,首需救护人才及医院”(注:中国红十字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是也。他与该会创兴人吕海寰等计划,“选聪颖华童,一面在沪附设医学堂,一面出洋学习会医”,(注: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会奏:《沥陈创办红十字会情形并请立案奖叙折》(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愚斋存稿》第13卷,第31页。)以实现医护人才的自我培养。但医学堂营造、筹办费时,于是盛宣怀采取“借鸡下蛋”的灵活措施,借助他力先行培养人才。
是时,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Rrics Paulum 1862—1909)在德国文化部门支持下,正在上海筹设同济德文医学堂(即今同济大学前身)。盛宣怀、沈敦和等“婉切商订”于宝隆,商准由红十字会遴选粗通德文者送入医学堂学习。宝隆曾是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积极参与者,德文医学堂又刚刚设立,生源不足,因此对于所请极表赞成。他在致盛宣怀的函中说:“同济医院设立德文医学堂一事,备承贵大臣鼎力成全,敝医生无任感谢。”(注:[德]宝隆:《致盛宣怀函》(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907年12月1日),盛档:001993。)德文医学堂先后于1908年、1909年两次接收红十字会选送的学生钱泰堃等共20余名,学年定为8年,由红十字会予以津贴,选送的两批学生是德文医学堂最初的学生来源之一,该学堂也因此成为红十字会医护人才培养的最早基地。
为实现建医院、设学堂的根本大计,1909年红十字会在上海徐家汇路购地十余亩,动工兴建总会总医院。次年春总医院落成。盛宣怀自1908年秋冬赴日本看病归来后,倾慕日本医术昌明,急欲创办医学堂,于是更加积极推动原定医学堂的创设。1910年初夏,在总医院旁建医学堂,招收有英文基础的学生20人,专攻医学,定5年卒业。聘著名西医柯师、峨利生等为教员,“用最新学术教授专门医科”,“务使学生学识精深,确有学习成为医学名家,此本会之厚望也。”(注:《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添招新生》,《申报》1910年5月12日。)又选拔熟悉英文者20人,分派于各医院,学习护理。医护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红十字会的自立和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这其中耗费了盛宣怀及具体筹办者们的几多心血,是不难想见的。(注:参见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