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尤为要著”

“尤为要著”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齐人傅,不如置诸庄岳,是以派遣出洋尤为要著。”)在办理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实际过程中,盛宣怀筹措巨资,大力选派留学生先后赴东西各国深造。1898年底,盛宣怀选派北洋大学堂金邦平等3名、南洋公学章宗祥等6名学生赴日本留学。1900年初,盛宣怀筹派北洋大学堂首届毕业生中成绩优异者10名,送往英美两国大学留学深造,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搁置。盛宣怀对自己所派留学生也表示满意,充满了期待。

“一齐人傅,不如置诸庄岳,是以派遣出洋尤为要著。”(注:盛宣怀:《南洋高等商务学堂移交商部接管折》(光绪三十一年二月,1905年3月),《愚斋存稿》第11卷,第2页。)盛宣怀将派遣学生出洋历练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甚至看作养成真才、实现自强的关键之举。早在1873年盛宣怀就向李鸿章建议,选派人员出洋学习枪炮技术。10年后的1883年秋冬,他与日本汉学家冈千仞进行笔谈时,就十分关切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后,派遣世家子弟、青年才俊负笈欧美的举措,一再追问:“贵国亲王游学英、普,系何年去?何年可归?……亲王为今王何人?岂世子乎?抑兄弟乎?”并清醒地告诉对方:“此一节已见贵国之自强,必在敝国之先。”(注: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在此前后,盛宣怀相继主持设立天津、上海电报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十余所,然鉴于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自身条件,并无选派留学生的规划与行动。甲午后,盛宣怀筹办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时,将选派毕业生出洋深造明确写入章程。1895年酌拟天津头等学堂章程规定:“头等学堂第一班学生择其最优者数名,送至外国游历二三年,川资薪水均由学堂禀请公中发给,以示鼓励。”(注:《总教习丁家立酌议天津头等学堂章程功课经费数目译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盛档:026508。)1896年《南洋公学纲领》指出,上院四年学成后,“择其优异者,仿日本海外留学生之例,给官费就学外国或就试于各国大学堂,以扩见识而资大用。”(注:《南洋公学纲领》(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三日,1896年8月11日),盛档:044964-2。)在办理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实际过程中,盛宣怀筹措巨资,大力选派留学生先后赴东西各国深造。

1898年底,盛宣怀选派北洋大学堂金邦平等3名、南洋公学章宗祥等6名学生赴日本留学。这批学生是在日本政府邀请下,由北洋、南洋大臣敦请盛宣怀临时选派的,都未能在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完成规定年限的学业。1900年初,盛宣怀筹派北洋大学堂首届毕业生中成绩优异者10名,送往英美两国大学留学深造,因八国联军入侵而搁置。延至1901年,盛宣怀指令南洋公学将南下的北洋大学堂毕业生王宠惠、陈锦涛等9人资送赴美,学习法政、经济、工程;又选派公学师范生章宗元、中院生胡礽泰赴美学习。这批留学生可视为继幼童留美之后我国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学生,成为20世纪初我国声势浩大的留美运动先导。同年,盛宣怀鉴于公学上院暂时难以办成,遂选送首届中院生李复几(李福基)等4人赴英学习财政、工程。1902年底,又选派公学英文教习吴健(吴治俭)前往英国学习钢铁制造。1904年6月,遴选公学政治班、中院毕(肄)业学生与教习程文勋等12人赴比利时留学,学习铁路机械,这是公学时期派遣留学人数最多的一批。同年,盛宣怀津贴南、北洋两学堂自费留学欧美生7名。1905年初,选派公学中院毕业生胡诒谷等7名赴美留学。不久公学改隶商部,选派学生留学的活动结束。此外,盛曾于1901年前后资送沈成鹄、金绍城等10名学生出洋留学,皆是“不由臣学堂出身而由臣招致咨送赴英国肄业高等学生”。(注:盛宣怀:《资送学生出洋游学片》(光绪二十八年九月,1902年10月),《愚斋存稿》第8卷,第36页。)综上,从1898年开始,到1905年南洋公学结束,盛宣怀先后主持、出资选派学生,分赴日本、欧美等国大学留学,被派学生以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为主,也有其他学校、其他类型的学生,总计约60名,成为20世纪初我国留学潮初起阶段一支重要的留学人群。

盛宣怀将留学教育视作本国学堂教育的接续,是养成桢干大才的必由之路。他用历史典故“一齐人傅,不如置诸庄岳”来表达对留学教育的理解,认为若要学成源于欧美的西学西艺,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科技先进、教育发达的西方环境之中,“学生必出洋游历,躬验目治,专门肄习,乃能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之短。”(注:盛宣怀:《资送学生出洋游学片》(光绪二十八年九月,1902年10月),《愚斋存稿》第8卷,第36页。)如此,留学生方能学有所成,术有专攻,归国后任用于各要政部门,以达到“渐可不借材异地,授柄外人”之目标。盛宣怀原计划将头等学堂或上院优异毕业生选送出国深造,以形成国内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外国高等专门教育(或近似研究生教育)的育才模式,北洋大学堂首届部分毕业生即被送往美国,但北洋大学堂停办后,南洋公学上院因故未能成立,选送资格降至“普通学已成或将成”的中院毕业生。从1901年至1904年,中院四届毕业生几乎全部选派出国,另择优选派了部分西文教习和师范生。中院毕业生程度较高,出国后能够就读于欧美各大学,逐渐形成以中学普通学为预备,欧美“上院”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诚如《清史稿》所言,南洋公学“优异者咨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意谓国内大学猝难设置,以公学为预备学校,而以外国大学为最高学府”。(注:赵尔巽等:《清史稿》“志八十二·选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32页。)由此,无论原先设计派送头等学堂、上院毕业生,还是实际选派以中学毕业生为主,都显现出盛宣怀以留学教育来提升本国学堂育才品质的意愿。这种留学方法的设计,显然优于早年留美幼童与根基较浅的军事技术留学生,能获得更好的留学效果。

从盛宣怀派遣学生出洋的大概情形,可知其派遣学生以欧美为主要目的地,以科技实业为主要学习专业。在留学管理上,盛宣怀讲求的是依限学成回国,且注重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留学期限往往长达五六年,甚至更长,历史地看,这些别具一格的观念和做法是超前的。辛亥革命前后直至民国时期,我国留学教育逐渐呈现出目的地由日本向欧美、留学科目从法政向实科、教育方法从速成向正规的过渡转换,盛宣怀主持的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直接派赴西方国家,经过规范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广泛的社会历练,有利于培养出高端专门人才。盛宣怀对自己所派留学生也表示满意,充满了期待。1904年,他在给驻日公使杨枢的复函中,意味深长地说:

近年派赴日、英、美、比游学各生寄来课程,日有进步。区区之心,甚望匠成翘秀。国有人才,则朽腐无用之躯,他日乞恩归隐,庶非忘情也。(注:盛宣怀:《复杨枢函》,(光绪三十年二月十四日,1904年3月30日),盛档:001864。)

所派留学生日后成为翘楚者不乏其人,著名者有“中国矿藏之父”王宠佑、国际法学大家王宠惠、“钢铁冶金界的先驱”吴健、“中国合作运动之父”薛颂瀛、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等等。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少留学生在各自领域担任重要职位,有的成为近代中国风云一时的人物,如王宠惠位居国务总理,陈锦涛等4人曾任政府部长,章宗元等3人担任大学校长,雷奋等3人是省级司法部门负责人,他们在推动民族工业进步和科技发展、财政经济制度建设、外交司法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成功的留学教育,提升了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的教育效果与品质,同时也铸就了两校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从成绩显著、人才辈出的实际效果来看,盛宣怀以留学教育来助推学校教育、培养高端人才的做法是很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