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办学奏章表达背后

办学奏章表达背后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6年筹办南洋公学期间,盛宣怀以四品京堂担任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被授予专折奏事权。可见创办、经营南洋公学是盛宣怀此期一项重要事业。据此,顾廷龙认为,很多奏稿由盛亲自起草,当为可信。)是研究盛宣怀办学活动与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当《请设学堂片》未被完全奏准时,盛宣怀再次奏陈《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把成立南洋公学作为呈报内容,而将并设达成馆之意隐在其中,获得批准。

奏章,也称奏折、奏疏,一般分正折与附片两种,是清代具有一定品秩的臣僚向皇帝报告事件的文书,是皇帝控制政权,了解和掌握京城内外官员动向的有效途径。1896年筹办南洋公学期间,盛宣怀以四品京堂担任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大臣,被授予专折奏事权。办理公学前后10年(1896年底—1905年初)期间,盛宣怀总计向清廷呈递奏片135份,涉及铁路、商务、赈灾、学堂、人事等方面,其中直接关涉南洋公学的多达21份,内正折7份,附片14份,约占同期奏折数的15.6%,另有已拟未奏1份,共22份。可见创办、经营南洋公学是盛宣怀此期一项重要事业。兹将各奏章名称、上奏时间、朱批等列表如下:

表4-1 盛宣怀办理南洋公学奏章一览表(1896—1905)

资料来源:第6号藏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7210-37;第18号见盛档015365;其余见《愚斋存稿》第1—11卷。上奏时间原是清帝纪年,此处改换公元纪年。

上述办学奏章历时长,几乎年年有之;内容广,关涉南洋公学及其附属机构的筹备经过、办理情形、宗旨章程、人事调派、经费、建筑等,是了解南洋公学办学轨迹的核心史料,且多数为盛主笔或参与起草,或授意公学总理(总办)及幕僚起草,(注:据其幕僚吕景端在《愚斋存稿·跋》中称:“公状岁佐李文忠戎幕,即雅擅章奏,兹编诸稿,除谢恩等例折假手幕僚外,其关于设施大计者,皆公自属草。但公虚怀若渴,每一疏草成,必与诸幕僚互相商榷,至再至三。其时佐公幕者,景端而外,有何梅生太守、沈子培方伯、徐袖芝厅长、张让三直刺、李经畦提学,杨彝卿、杨绶卿、朱小庄三观察,皆称一时之选,而于公稿无不敛手叹服,每有不能移易一字者。”著名学者顾廷龙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序里提到,30年前叶景葵(1874—1949)曾告诉他,盛宣怀电稿,必亲自反复推敲,认真笔削。叶又在《卷庵书跋》记载曰:“宣统之季,余在造币厂监督任内,公适筹划币制条款,召余商量,函电属草,每于病榻亲自为之,精细为群僚之冠。”据此,顾廷龙认为,很多奏稿由盛亲自起草,当为可信。)是研究盛宣怀办学活动与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盛宣怀如此频繁陈奏办理情形或呈请开办事项,大致原因除前述重视公学等主观因素外,还有基于几方面的现实考虑:一则力争获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近代学制颁布前后急剧变化的教育大变革背景下,与国家文教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争取融入国家法定教育体制之内,以利各项办学措施“合法”推进开展,如《请设学堂片》《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折》《开办高等商务学堂折》便是;一则一旦奏明在案,这奏折就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使南洋公学能够名正言顺,减少办学过程中各种现实阻力,如《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等多份折片中,奏准办学经费由轮、电两局供给,经费来源因此获得政策保障而能基本实现稳定拨付。

奏章是向皇帝本人直接奏事进言的正式文书,既速且密,应简明扼要,观点明确,内容确凿。然揆诸南洋公学办学史实,比照盛宣怀办学奏章,尽管大多数奏片基本符合史实,然而在文本与史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所言与所做之间,呈现出诸如就虚避实、言过其实或言不符实等多重情形。

(一)就虚避实

盛宣怀在1896年10月所上《请设学堂片》中,呈请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在京沪两地设立达成馆。然通观全片文字,其主要笔墨侧重于达成馆,对该馆培养宗旨、办理方案、招生学额、经费来源、学生出路等作了详细规划,在惜墨如金的奏章中占了大量篇幅,而对南洋公学仅寥寥数语。后来盛宣怀在奏折里更直接说“臣于光绪二十二年冬间附奏请设达成馆片内,曾经陈明”,(注: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12日),《愚斋存稿》第2卷,第18页。)将附片名称也说成“请设达成馆片”。

南洋公学、达成馆确系盛宣怀1895年创设北洋大学堂之后的办学目标,然而重点却在南洋公学,不在达成馆,1896年初曾赴南京禀明刘坤一,至8月聘定筹备人选,拟定周虑精详的《南洋公学纲领》,又购置校基,筹备经费,开办条件大致具备。而于达成馆则未见具体筹备行动,《南洋公学纲领》中也未提及达成馆。

之所以将精心筹设大半年的南洋公学一笔带过,而将陈述重心放在达成馆,并非盛宣怀此时重视达成馆甚于南洋公学,而是一种策略上的考虑。创设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一样,“综厥程课,收效皆在十年之后,且诸生选自童幼,未有一命之秩,既不能变更科举,即学业有成,亦难骤膺显擢,予以要任。”(注:盛宣怀:《请设学堂片》(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896年10月31日),《愚斋存稿》第1卷,第11页。)在“相需方殷,缓不济急”的情势下,南洋公学“收效皆在十年之后”,难以满足政府对新式人才的急需。而“取成材之士”,予以三年西学教育并能造就专才的达成馆,则更能打动政府,获得支持批准。当《请设学堂片》未被完全奏准时,盛宣怀再次奏陈《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把成立南洋公学作为呈报内容,而将并设达成馆之意隐在其中,获得批准。原轮船、电报两局捐助京沪两地达成馆经费移并办理南洋公学,使公学办学经费大增。这里,再一次表现出盛宣怀在办学活动中的灵活策略,由此不难理解盛宣怀避实就虚、扬彼抑此的真实用意。

此外,据盛宣怀的全国办学计划,短期培训性质的达成馆和正规教育系统的南洋公学是分开设校的,但上奏时则将达成馆附于南洋公学之内,这也是规划至落实阶段的一个变化。

(二)言过其实

1898年6月所奏《新设各学堂学生请免岁科两试片》内称:“南洋公学内师范院诸生,多系举贡生监,而廪增附生为尤多。中、上两院学生亦不乏名列胶庠之士。”这未免有些夸大其词,其时中院刚刚成立一班,仅有学生20名左右,而上院尚未成立。此处称中、上两院已成立,且学生多出自旧学,显然是夸大了公学学生参加岁科两试的比例,从而使“请免岁科两试”易于获得批准。

再比如,1898年《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中称:“于上年二月间考选成材之士四十名,先设立师范院一学堂。”所附《南洋公学章程》相应规定“师范院高才生四十名”。而实际情况是,师范院学额在1896年《南洋公学纲领》中早已明确“先选高材生三十人”,1897年初招考告示中也称“考选师范生三十名”,(注:《申报》(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1897年3月2日)。)实际招考的师范生也是此数。尽管在招考已足额之外,仍有不少优秀考生,如章宗祥兄弟,让何嗣焜感到满意,但限于名额,只能权作备取生。此后师范院存在期间,在校生一直没有超过30名。说师范院额定40名,并无扩充学额之意,其真实意图,正如何嗣焜所言:“师范生定额四十名,而实则以三十名为限,原拟以余额之膏火通融津贴。”(注:何嗣焜:《为呈明师范院事致盛宣怀函》(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1898年7月14日),上交档:Ls3-001。)原来是利用虚额多出的费用来津贴在院师范生。

(三)言不符实

1898年6月,盛宣怀在《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内称:

公学四院常年经费,以轮、电两局岁捐银十万两,量入为出,仅可相当。虽初办两年内上院未开,约可节存银五六万两,惟开办之费,除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外,其余建造房屋,置备仪器图书,以及一切器具,共需十数万金。初拟劝捐办理,近来商民交困,物力艰难,似兹巨款,未易集腋而成。只能先将节存余款动用,计不敷之数尚多,而将来如办理译书之费,既在常年经费之外,卒业学生出洋游学之费,亦当预储于八年之内,未有设措之方也。

实际上,依照1903年编制的《南洋公学收支清册(1897—1902)》,1897年开办当年,公学所有开支包括租屋、图书仪器、员工薪水等在内,约计规元10609两,1898年所有开支计约规元26884两,两年合计约规元37493两。而两年中,轮、电两局共拨付规元20万两,实际结余多达16余万两。尽管公学初办,此后需用款极多,然亦不至于“不敷之数尚多”,也不见得“未有设措之方”。至1902年,公学规模超过原先规划的四院建制,增设多所附属机构,且选派留学生十余人,分赴东西洋。然依据收支清册,至1902年底,公学结存规元148063万两,可见所陈经费“量入为出,仅可相当”不合实际。个中原因,大致是为了避免政府提取结存经费挪作他用。

此外,1901年7月《请调沈曾植费念慈委用片》,奏请将沈曾植、费念慈留任上海,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负责人。费念慈确系留任译书院事,而沈曾植则留任公学总办职,且奏调前后一直在公学担任代理总办。奏调译书院任事,一则因南洋公学译书一事已受到清廷高度重视,担任译书院职容易获准;二则沈曾植已任总办属代理性质,且其不愿就任总办,曾数番辞却,若奏请为总办,难以持久。又如,1902年10月《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折》中提到师范院时,称该院“视西国师范学校,肄习师范教育、管理学校之法”,而此时师范院性质已变为从速培育专才的达成馆,不再专事培养师资。此说大致是为了要与前奏内容不想违背。

综上,作为办理南洋公学过程中最重要文献的奏折,在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下,盛宣怀在表述办学情形或陈办事项时,改变或淡化了既有事实,折中了既定的规划方案,形式多样的变数,使得史实与文本之间变得扑朔迷离,本该视为确凿文献的奏折亦变得令人难以捉摸。然而在参照文本背后的史实与历史情境之后,种种变数正体现了盛宣怀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服务于办学活动的务实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