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附属学院治理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的经验启示

印度附属学院治理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的经验启示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印度附属学院和我国独立学院都是依附母体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以其治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印度的附属学院发展时间比我国独立学院要长,总结印度附属学院治理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印度附属学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大学组织的外部考试,包括管理也是如此。

朱健 刘巨钦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411105)

作者简介: 朱健(1981—),男,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 要: 印度附属学院在治理模式上的特征是管理机构多元化,分工明确,民主行政,学者教授参与学院管理,母体大学控制严格,限制较多,附属学院自主权力有限,管理为教学服务,教学为考试服务。独立学院应吸收印度附属学院的有益经验,扩大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术自治,实行民主管理,加强教学管理。

关键词: 附属学院; 治理模式; 经验; 启示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其高等教育在学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且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高校,特别是拥有数量众多的附属学院(Affi1iated Co11eges)。印度大学附属制是极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与我国的独立学院制度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拥有150多年发展历史的附属学院是印度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我国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独立学院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印度附属学院和我国独立学院都是依附母体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以其治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印度的附属学院发展时间比我国独立学院要长,总结印度附属学院治理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印度附属学院概况及其治理模式

印度大学附属制度是效仿英国伦敦大学而形成的,1857年印度最先成立的三所大学,即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这几所大学自己不进行教学,只接纳本地区或邻近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为自己的附属学院。由这种模式开始,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印度衍生了大量的附属学院。到目前为止,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已经达到18000余所,而其中绝大部分是附属学院(Affi1iated Co11ege),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只有370多所,附属学院成为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力量。在印度,大学本身只是管理机构,不是办学实体,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并审核附属学院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组织附属学院的学生考核,制定学位标准并颁发学位。这一制度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单一大学(Unitary Universities)和纳附大学(Affi1iating Universities)两个类型。单一大学不吸收附属学院,纳附大学除了接受附属学院外,也设置大学学院直接从事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大学学院一般从事研究生教育,而附属学院则主要进行本科教育。在管理模式上,印度附属学院具有几个特征:

1.管理机构多元化,分工明确,民主行政

印度附属学院的管理涉及的机构很多,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中央政府的大学拨款委员会到邦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从大学委员会到院委员会,从大学行政委员会到大学学术委员会,各个机构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补充。每一个机构的设置都有其自身明确的职责范围,机构成员的组成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集团,特别是有些重要的职位采取轮流担任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的民主和权力的平衡。各个机构都为日常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管理制度化,加强了行政的民主化程度。就分工而言,学术和行政划分明确,大学学术委员会主要是对各个附属学院的学术水平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各学院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准; 大学行政委员会则是在行政事务方面负主要责任,制定和修改各种章程条例,以保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管理机构权力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合理有序的治理结构。

2.学者教授参与学院管理

在印度附属学院的治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吸引一些校外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教授参与学院治理。当然,本院的教授和一些优秀教师代表也是学院管理董事会的重要成员。聘请校外的学者和专家教授参与学院的管理可以弥补本院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利于提高学院本身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学院教学质量。吸引本院的教授和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学院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扩大学院管理的民主,对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控制严格,限制较多,自主权力非常有限

印度附属学院由于仅仅是依附于某所大学的一个教学点而已,学院自己没有太大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纳附大学的限制。大学依靠其掌控的学位颁发权,对其附属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附属学院只能根据纳附大学的规定执行,而没有权力自己制定。另外,附属学院自己也没有组织考试的权力,附属学院的学生必须参加纳附大学组织的统一考试,并且成绩合格了才能获得该门学科的学分,才可能最终获得大学颁发的学位。在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附属学院虽然有权力使用和管理自有资金,但也必须按照大学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在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聘用方面也要符合大学的相关规定,要满足大学的最低要求,以保证学院良好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总之,附属学院在教学、管理、财政、人事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其纳附大学的严格控制,拥有的自主权力非常有限。

4.管理为教学服务,教学为考试服务

印度附属学院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大学组织的外部考试,包括管理也是如此。因为附属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与其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是密切相关的,学生考试通过率高就能使学院的名气更大,否则,这所学院就很难生存下去,就会被竞争淘汰。由于实行教考分离、互不负责,结果大学考试机构越来越臃肿,工作效率低下,失误频繁。各学院本科阶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学位的作坊”。

二、我国独立学院概况及其治理模式

独立学院是我国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或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最初从1999年在浙江、江苏等地产生,经过1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扩展到全国30个省市区,到2012年年底,数量达到303所,在校生人数达260万人以上,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在治理模式上,独立学院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又分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政府对独立学院的治理主要是为独立学院提供良好的宽松的公共政策、法制和舆论环境,保证办学主体的合法合规性,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保障权益的公正性,定期对独立学院进行年检和评估,对独立学院的招生资格和办学条件实行年审,担负起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的职责,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和规范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社会治理主要是社会投资者以董事会成员或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参与独立学院的决策和管理。国家规定,举办独立学院合作者要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此外,社会力量还可以通过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对独立学院的控制和引导。

独立学院的内部治理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母体大学的治理,二是独立学院自身的治理。母体大学对独立学院的治理表现在: 与独立学院共享优秀的办学传统、优质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 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指导; 掌握独立学院的学位授予权及学位授予标准; 加强对独立学院的党政思想工作。母体高校对于独立学院的管理权具有法律的保障,国家规定: 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

在自身治理上,独立学院的首要特征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是独立学院内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聘任院长等学院高层管理者,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和管理。独立学院是我国“公”“民”结合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独立学院一般是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管理上兼具民办与公办两种机制的优势。独立学院内部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具有“六个独立”,即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财务、独立招生,独立发放文凭、独立组织教学与管理。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治理模式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如有些独立学院至今还没有成立董事会,或有的独立学院即使设立了董事会,也存在董事会虚设、越位、错误等问题; 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设立监事会,有些设立了也没有起到监督作用。许多独立学院过于依赖母体高校,对于母体高校的指令唯命是从,使得独立学院办学事务不“独立”。在内部治理上,部分独立学院沿袭传统单一的行政力量治理模式,学术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不够,权力集中和膨胀的弊病严重存在。

三、印度附属学院治理模式对我国独立学院的经验启示

印度附属学院与我国独立学院都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依附大学而发展起来的,从“附属”这一性质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发展模式和运作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印度附属学院制度来发展和改革我国的独立学院,但印度附属学院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在治理方面还是有许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

1.扩大办学自主权

在独立学院发展的过程中,暂时的附属是为了以后的独立,附属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相对独立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与印度附属学院一样,都是附属于某所大学,母体大学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和学位授予标准都会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还不能完全脱离母体大学的指导和监督; 在招生和财务方面,独立学院也没有脱离母体大学取得完全独立的资格。印度附属学院由于自治权太小,导致质量普遍较低,没有出现一所著名的优秀的附属学院,而仅仅是从数量上急剧膨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度曾一度进行过改革,希望把一些相对优秀的附属学院建成自治学院。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扩大办学自主权是一所独立学院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对母体大学的附属只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朝着高度自治和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独立学院在内部治理上也要下放一些权力,比如财政权、招生权、人事权等,以增加独立学院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强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率。

2.严格执行“一校一院”的基本原则,避免独立学院数量上的急剧膨胀

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对印度附属学院的认定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但由于受到种种力量的影响,拨款委员会也曾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加之一些地方学院通过一些政治手腕和经济力量迫使大学接受其为临时附属学院,采取先斩后奏的手法,印度附属学院的数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急剧膨胀,达到了18000多所,而质量却没有任何提高。可以说,印度附属学院过于泛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同时,数量的泛滥,使得印度大学难以对数量众多的附属学院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因此,在我国独立学院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一校一院”的基本原则,严格把关独立学院的审批程序,从严控制独立学院的数量,切实提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3.实现学术自治

印度附属学院不但没有权力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连任课教师也没有考核学生成绩的权力,完完全全沦落成一个简单的教学机构,从而使得一所纳附大学的所有附属学院都是一个模样,毫无特色可言。在学术和管理上也遵守一个标准,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学院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些经验教训给我国的启示是,独立学院要努力实现学术自治,并使独立学院拥有自主设置专业和开设特色课程的权力,鼓励独立学院与市场紧密结合,培养与母体大学有区别的应用型人才。

4.明确独立学院的管理主体和性质,明确分工,提高管理的民主化

印度附属学院的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分工明确,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普遍存在产权性质模糊,管理主体混乱,分工不明确,管理民主化程度不高等弊端。独立学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种机构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些具有特定职能的治理机构,广泛吸收著名学者和教授参与学院治理,聘请一些相关的校外专家加入学院治理机构,扩大民主范围,增强管理的制度化。另外,印度附属学院中将学术和行政权力分开对独立学院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5.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术标准,加强教育质量建设

印度附属学院之所以发展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的教学管理不严格,学术标准太低。大学对其附属学院的学生考试通过的标准要求普遍较低,所以,附属学院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一般较低,不太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造成印度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可见,独立学院要持续发展,要提高办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术标准,严格控制好教学质量,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