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涛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411101)
作者简介: 肖松涛(1969—),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 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存在有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即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滞后性、人们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上的保守性。对症下药,本文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 职业规划; 职业理想; 问题探析
一、职业规划方面的认识误区
1.职业规划上的轻视性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从事职业和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在职业上和对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为指导大学毕业生应对就业方面的困难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掌握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入职规格,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展个人能力,它是为将来大学生们能顺利融入社会而进行的一项价值观念改造和行动计划。
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很少涉及职业教育,职业意识缺乏,因而有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认知、做好职业规划的必要性。但调查显示,仅有1%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了认真的职业规划。19%的大学生有过简单的规划,80%的大学生没有规划。问及没有规划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一是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在做规划时应付了事; 二是写在纸上的计划约束了自己的自由,没有毅力去坚持实施; 三是只要专业成绩合格、顺利毕业了,就能找到工作,有没有职业规划无所谓。很显然,大一新生缺乏大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轻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大学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只有少数有职业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行动的独立学院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
2.职业发展上的短视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多来自于父母、亲友或报纸、网络等媒体介绍,不能真正全面了解职业本身,因而在职业选择中多被职业的外在性所吸引,如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据调查,影响独立学院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而对“个人事业成就”和“专业对口”的追求则放在较次要地位。众多大学生愿意放弃薪金一般、专业对口的职业,而选择专业不对口,但薪金高的职业。出现这种状况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切改变家庭或个人处境而舍本逐末。殊不知,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如政府事业单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但生活沉闷、个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而生产企业单位虽然劳动强度大,但个人成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的发展变化也在加速,曾经冷门的职业变成了热门,而炙手可热的专业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就业的激烈竞争,开始变冷。因此,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使许多大学生不能理性择业,不能按照所学所长择业,而是跟风走,哪行赚钱入哪行。工作三五个月或一年半载后,见异思迁,频频跳槽。这不仅导致在一些行业中出现人才高消费甚至浪费,也使大学生抑制了自我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活留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3.职业理想上的功利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在问卷中问及“您求职的月收入目标是多少”时,71%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20%的学生选择3000~4000元,6%的学生选择4000元以上,3%的学生选择2000元以内。当问及“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其中67%的学生选择“职业收入高”,问及“毕业后您最愿意去的地域”时,55%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城市”,40%的学生选择“中部大中城市”。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其期望大大超越实际薪酬水平。调查中问及“如果你的择业目标没有实现,你将怎么做”时,32%的大学生回答“打工,以后再说”,只有16%的同学回答“调整一下目标高度,先干着,找机会再走”。而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独立学院大学生较多地倾向于留在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裕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的择业地点首选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这些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在这些大城市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仍然决意去尝试几年,不能生存了再回生源地,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当大学生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往往选择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识化为金钱的单位,而忽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一种商品化的择业趋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二、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上存在着认识上的重大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滞后性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西方高校也十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而职业规划在我国却起步较晚。虽然就业指导实践早在1916年就开始出现,譬如清华大学于1923就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1931年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关联合会,但由于社会较长时期处于动乱状态,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就业指导工作完全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继成立,就业指导教育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起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严重滞后,高校扩招后,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职业规划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
2.人们在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上的保守性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多习惯于宁静、安逸、稳定的生活,大多数人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并且代际传承较多,因而,传统的就业指导就以师傅带徒弟方式,代代相传。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固定在唯一的职业空间中,人们更习惯了职业的单一和稳定。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大量工人下岗,被迫走上再就业的艰辛道路,人们更加渴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因而,人们对待工作的价值观念仍然以稳定为首选,以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居其次。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有了职业选择的自由和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的一致性,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开始兴起。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政府和高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着力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个人能力、增强就业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仍较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倾向。
三、应对之策
1.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教育、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大多高校仅将它安排为选修课或素质教育课,并没有意识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是有的独立学院,从上到下关注的是招生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因而安排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大多是兼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学校不重视、教师走过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何谈起?
其次,应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学校应培训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工作坊,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教学和个案制作,让学生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去,切身体会到职业规划的意义所在。哈佛商学院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人写下目标并做了规划。十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做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很多事实证明,不少人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如大海孤舟、方向不定、目标不明,致使工作毫无建树。历史上很多事业失败者,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对职业进行规划,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机会。可见,职业规划对于成就人生事业至关重要。
2.倡导脚踏实地、勤奋拼搏精神,明确职业规划的长期性
当前社会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之风甚兴,从国家公务员、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受利益争夺之累。不论是名人还是草根,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为赚取大众眼球而作秀者不乏其人。受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轻狂。一方面无心念书,另一方面干工作拈轻怕重,求职时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缺乏艰苦朴素、勤奋进取精神,因而在职业规划中没有做好长远规划、职业发展中没有面对挫折的思想准备。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 Barfie1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见,大凡成功者,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般都会有长远规划。职业规划的长期性,是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做的是哪一行,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三五年的准备。如果经常更换城市,更换所从事的行业和从事的具体工作,那么随着工作的变换,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技能、工作经验和圈内的人际关系,到时可能都将用不上,最终可能会是毕业多年,还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陷入一种在现有工作上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的尴尬境地。
3.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不断追求和超越中享受人生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的。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当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 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在这些人看来,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微软亚洲区总裁李书复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再见”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如果大学生只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在找个“好单位、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所以,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 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因此,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理想时应记住这句话: 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总之,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有这种倾向的人在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口,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尽早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洁,师燕妮. 浅说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
[2]张妮妮.“90后”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4(1).
[3]陈玲云.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科技资讯,20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