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动态系统探析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动态系统探析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笔者试图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全面分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素的动态关系系统,从而促成教学质量的主体回归和对教学质量的系统反思,这对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从容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胡有林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410219)

作者简介: 胡有林(198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教务办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

摘 要: 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在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从行为、方式、习得、作用、目标等五个层面构建学生主体性教学质量过程动态系统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 课堂教学质量是系统相关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和教师分别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和最重要的辅助要素,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有机融合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质量; 影响因素; 系统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人才培养环节。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成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研究角度看,从行政管理部门、教师等主观角度研究的较多,从客观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少; 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最多的是从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保障等方面展开的,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 三是从课程内部的教学环节来看,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动态性研究的很少。为此,笔者试图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全面分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要素的动态关系系统,从而促成教学质量的主体回归和对教学质量的系统反思,这对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人、事、物三个层面来展开分析,从人的要素来看包括学生、教师,这里不考虑教学管理者等间接人员的作用; 从物的角度来看包括教材、教室、教学设备等; 从事的角度看包含的要素相对隐性化,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氛围、班级规模、教室排列模式、时间等要素。

为了阐述要素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对于构成要素做进一步分析。

图1 课堂教学构成要素静态结构图

1.硬件要素包括教室、教材、教学设备等三个方面

刘志强(2006)就班级规模、教室排列模式两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教室的大小、座位的排列模式、空间布置、色调、光线等因素都会在无形中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教材是教学中静态信息的最主要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依托载体,教材是否适合教学对于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教材的质量实际上是一种教学中静态信息质量的价值体现。教学设备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杨叔子、王筠等人(2007)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是不够全面。调查显示,现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设备应该是多媒体教学设备,本质上来理解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一种工具,从使用价值的评判上看不存在好与坏,关键在于如何用其长而避其短,现实中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不当成为了十分普遍的问题。

2.软件要素主要包括课程、氛围、规模、时间等四个方面

课程实际上是涉及到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进度等方面的规定性的要求,隐性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并依托于教材而存在。学习氛围实际上是学风和教风的体现。班级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组织的难易程度,师生互动的机会多少,间接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教学时间安排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教学时间安排要与课程性质的需要契合,要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合理调配课堂教学的上课时间,比如数学类的课程就不适合安排在晚上授课,体育类的课程就不宜安排在上午的一二节授课。

3.核心要素包括学生、教师两个要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观点已经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共识。张从容(2007)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这个主体地位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我们绝大部分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毕菁华(2007)也指出了这个问题,认为这实际上偷换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华诚一(2003)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都是影响其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提升水平、训练能力的关键方面;三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在观照个体的同时,更多地是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来展开,这就是说研究时也要将学生看做一个集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一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二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按照信息理论的角度看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三是学生疑问的解答者。同时,教师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性格、情感、心态、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影响和主导着三种角色充当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质量研究中,教师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必须始终把握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派生需求,而不是主体,教师所有的努力从教学的基本目标来看,都是为了学生水平的提升,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课堂教学质量被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各个要素的重要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当各个要素之间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系统的最优化,这时系统要素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单个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涌现性。当系统各要素在一定的阀值范围内时会达成一种相对的平衡; 而当系统的要素突破阀值时,系统将发生突变。

三、课堂教学质量动态系统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从课堂教学动态过程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在运用高等教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冯·诺依曼计算机原理,通过调查研究,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构建课堂教学的动态分析模型。模型如图2。

图2 课堂教学系统动态结构图

1.关于系统的整体性

模型是将单位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前文分析的课堂教学要素作为系统内部的要素,以学生作为系统的内核,其他各要素都作用于该内核,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我们都抽象为信息的形式表示。从内核子系统来看,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其输入的信息包括教材信息、教师讲授信息、教师通过教学设备间接传递的信息,在信息输入的同时还存在信息的反馈(也就是教学互动)。处理的信息包括直接输入的信息,也包括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学习动机、习惯、行为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间接信息。输出的信息实际上是信息加工后(也就是学习)所获得的结果(也就是学习效果),同时这种输出也对处理过程存在明显的反作用。信息的输入是通过听教师讲、看教材、看图文或视频等实现; 信息输入的反馈是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实现; 信息的处理是学生隐性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关键的环节;信息的输出要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在系统中存在学生与教师、教材、教学设备的信息交互的动态循环和教师内部、学生内部的信息动态循环。而其中学生内部的信息循环由信息处理的微循环、信息输出的微循环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循环组成。

2.教师主体行为

从系统角度看,教师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一个来源,其作用有三点: 其一是提供有用的、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建立在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课程教材及相关参照资料进行加工后产生的; 其二是辅助学生完成信息的输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可以通过讲授或者间接通过多媒体设备辅助学生完成,虽然这种作用很重要,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始终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只能成为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通常所谓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那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而言的,这种主导是指对输入信息的选择; 其三是修正学生的反馈信息,促成信息输入循环的连续,通过帮助学生处理信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学行为体现,教学行为存在的意义是促成学生“发生改变”,教师自我水平的提升应当说是课堂教学的副产品,直接的作用是促成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间接的作用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行为体现了教师从课程与教材出发的通用信息,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性格、情感等独特信息。

3.学生主体行为

输入信息,课堂教学中信息的输入源主要有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其他信息,信息的输入在学生行为上表现为包括听、说、看、写等显性方式,分为被动式输入和主动式输入,主动式输入通常会产生积极的反馈信息,被动的输入通常只是表面上的接收,而没有进入实际的信息处理环节,只有主动输入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而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作为信息源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的达成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循环。处理信息,通常表现为隐性的思考、联想、判断、推理、重组等方式,信息处理表现为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共同作用于学习行为的复杂过程,学习动机是信息处理的根本动力,学习习惯是信息处理的自觉行为的方法向导,学习行为是信息处理的直接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构成核心微循环。输出信息,主要包括精神升华、思维启迪、知识习得、能力提升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通常通过认知和实践得以体现。

4.教学质量的根本指向

课堂教学目的是促成学生发生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促成精神升华、思维启迪、知识习得、能力提升,从而为整个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可靠的支撑。输出是信息输入和处理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为了促成学生四个方面的转变。而对输出效果的检验不能只通过课程考核进行,因为同质化的检验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异质化的质量体现。教学质量的体现很大部分是隐性的,要进行合理的度量通常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用很功利的、过分强调量化的方法度量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到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结论。

四、几点结论

1.课堂教学质量是相关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室的大小、座位排列模式等因素决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而教学组织形式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材适合程度决定了静态信息的质量; 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设备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及他们对于学习信息的处理; 班级规模影响了师生互动循环中信息输入和反馈的效果,班级规模的大小与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成反比。

2.学生要素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

课堂教学的意义体现在学生通过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实现升华精神、启迪思维、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等,其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起到最核心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积极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执行科学的学习行为,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

3.教师要素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辅助要素

教师水平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输入的动态信息质量,教师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循环的引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来体现。

4.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需要做出调整

将从教师角度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同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是一种偷换主体的做法,必然导致评价的结果背离实际,课堂教学质量被评价主体的回归应当成为评价结果用于教学管理决策的基本前提。

5.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有机融合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没有可靠、有效的信息输入,教学就失去了起点; 没有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就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单向输入。只有当学与教在一种良性的嵌套循环中动态交互,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只有在确保各要素达到动态平衡阀值的前提下,对以学生为核心的要素进行提升和优化,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洪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素之分析[J].教育探索,2001(11).

[2]陈泽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9(7).

[3]邓跃龙,李卫.课堂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4]段华洽,梁雯.影响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微观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5]刘志强.两个客观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6]杨叔子,王筠.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7]张从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8]毕菁华.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9]华诚一.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