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马相伯学校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在马相伯先生的家乡,原胡桥中学和胡桥中心小学合并,经马相伯先生的后人授权、丹阳市政府批准,命名为丹阳市马相伯学校,成为一所以大师精神为引领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马相伯学校地处丹阳北郊,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南朝齐梁文化的发源地。水晶山、凤凰湖,风景优美;亚洲地区最大的石刻主题公园——天地石刻园与学校一墙之隔。这里,是生活、学习的好场所,拥有学生读得懂的、宝贵的、原生态的乡土资源。
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学习不好,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学校德育得不到重视,德育也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德育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只要“不出大事”,“保平安,求稳定”就行,这一现象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严重;有的教师德育方法简单粗暴,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乡村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只是死守教条,呆板地讲一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或是在德育工作中,只懂得“防”和“堵”,把德育工作放在对学生的限制和防范上,不允许学生做这个、做那个,严重缺少对学生“应该怎样”、“为什么要这样”的“疏导”教育;还有部分教师不能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只适合成年人的一些德育内容,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和变通,直接灌输给中小学生;思品课也主要是让学生记诵和分析,想方设法让学生得高分。这些“无视儿童主体发展”的做法,当然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
近几年,随着本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胡桥地区迎来了新一波的经济发展潮。这对学校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就生源结构而言,据统计,近三年,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逐年递增,目前已经超过学生总数的50%。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卫生习惯与本地学生有较大差别,没有真正融入本地区的生活;有些所谓的“三好生”、“优秀生”,只知道整天读书学习,根本不关心生活琐事和国家大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德育的文本认识很到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背诵起来十分流利,但就是缺乏行动;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受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问题也很多,比如,自私任性、做事马虎、冲动易怒、缺乏关爱之心、知识面狭窄、艺术素养缺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德育过程中遇到的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在2009年胡桥中小学整合之前,原胡桥中心小学在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学校”,在德育方面有过一些创新,特别是“自然教育”、“生态德育”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提升;而原胡桥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优质生源流失等诸多原因,在德育方面相对而言较为薄弱。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初中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学校紧抓机遇,积极申报“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答辩,成为镇江地区首批省级课程基地之一。
二、马相伯教育思想的启示
相伯文化是学校独有的特色校园文化,根植于大师的教育思想。
1.大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中国现代大师”的马相伯,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富有胆识,敢“与太阳对话”,12岁就只身一人赴上海求学。求学期间,马相伯以聪颖过人、勤奋刻苦而获得老师的赏识,在学校担任助教,一面当学生,一面教各班的国文、经学,自己也不断总结经验,更加发奋努力,学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马相伯18岁时,法文和拉丁文都学得很好,赞誉声一片,曾经以慷慨激昂的一句“我学法语,是为中国用的”,拒绝法国领事的聘请。他在校学习期间,吸取了不少新科学知识,对数学等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
到了二十三四岁的时候,马相伯开始学习天文学,并且一面研究西洋数学,一面研究中国的数学。他克服了学习研究中的种种困难,找到了中西数学会通的枢纽,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又读了4年神学,进行了1年为神学而做辩护与宣教的研究,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马相伯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惜毁家办学,捐出良田3000亩,并立下字据,规定这些田地用于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马相伯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并参与创办辅仁大学。
马相伯精通法、拉丁、英、意、希腊、日、朝等七国语言,是学贯中西的“大师”;他是复旦大学创始人,被誉为“浇铸复旦精神第一人”;他关注国家时局,为抗日奔波呐喊,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爱国老人”;他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大师》中的首位人物,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是中国文化的标杆、道德的标杆、民族精神的标杆。
马相伯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深的学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人格魅力巨大,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毫不褪色。
2.大师的教育思想
选择兴办教育,这是马相伯百年人生的归宿,也是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在办学实践中,他始终贯彻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欲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而生发出的对教育的“大爱”,则是马相伯教育思想的核心。
马相伯提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马相伯十分注重科学,积极倡导科学教育,并主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除了重视音乐、绘画以外,马相伯还把演讲、辩论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他要求学生掌握三、四门外语。马相伯认为,一个人的谈吐、文章都很重要,这是训练人性、培养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他看来,“所谓大学生,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索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诸君在校学习,须遵循道德和专业内容,庶不辜负大学生三字”。
“自由者,今日欲左则左之,明日欲右则右之。而自主则不然,有坚忍不拔之气,强力不返之志,旦而矢之,则万变不离。”马相伯提倡学生自治。学校干事由学生自任,自行管理。学习期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指导作用,课程的学习以学生自修、师生共同讨论为主。学院的很多课程常常由高年级或大年龄学生来教授。每周举行讲演会,指定题目,一人登台讲演,然后轮流推举学生加以评点,让他们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学生的自治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马相伯提倡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年龄、贵贱。他认为,学生的选择不能以年龄来做硬性规定,只要求学的心是诚挚的,就要一视同仁,尽学校最大的可能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教授他们有用的知识。他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制定了教师检查监督制度,招收学生时“均须体格无亏。其品行名誉不良,取入时未及觉察者,随时察看屏斥”。
马相伯在民族危难时刻大声疾呼“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但又无奈叹息“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他希望学生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忍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马相伯对学生纯爱无私,提倡从实际出发,教学之法要循序渐进,做到“合人心理”;他反对“规行矩步”,认为学生要有想象力、思辨力、自治力;他倡导“读书所以明理,明理则眼光大”,强调学生要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大眼光”,而教育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积极倡导师生要思想自由、视野开阔,呼吁学生把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必须手脑并用,研究与实验并重,然后乃能求得“真的知识”与“活的学问”。
3.大师的教育实践
马相伯致力于创办教育,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教育实践者。
马相伯担任校长,亲临教学第一线,亲自编写教材,如《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教材。为了让求学的学生尽可能都学有所获,马相伯非常注重教材和教育方法的选择,研究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授法,从基础开始教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了一批教育大家,影响了一批高校的校风、学风。
马相伯亲自参与编写《复旦公学章程》,对学生的上课、下课、用餐、穿着、言谈、行走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马相伯创新教育方法,提倡与学生在一起。在学生眼中,马相伯既是一位校长、老师,又是一位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智者、长者。课余时间,他跟学生促膝深谈,有时“随肩且步且言,是可谓循循善诱者也”。同时,他又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上课期间,如有懈怠,便立即开会训话。
马相伯从创办震旦学院,到兴办复旦公学,再到筹办辅仁大学,从亲自授课到亲自编写教材,一步一步,点点滴滴都闪耀着他的教育思想的光辉,历经百年依然散发光芒,为学校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打造“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实践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居身不使白玉玷,立志直与青云齐”——马相伯在教育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德育的。今天,作为马相伯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立足德育目标,积极推进“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把相伯文化与本土资源有机融入德育过程之中,这既是运用大师的教育思想,更是弘扬大师的教育思想。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塑造大师文化,唤醒乡村孩子”的宏愿。
1.与太阳对话:相伯文化的打造
在马相伯的家乡,他的许多故事,如“与太阳对话”、“救济灾民”等都广为流传,马相伯心系国家、勤学励志、实干明理的精神品格实实在在影响着家乡孩子们的成长。在一系列研究实践活动中,学校师生真切感受到马相伯教育思想的引领作用,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形成并推动着学校特有的“相伯文化”不断发展。
开展相伯文化建设,我们选择“文化立校,生态育人”的发展策略,确立“爱国进取”的校训,营造“求真、惟诚、实干”的校风,倡导“民主、博爱、超越”的教风和“好学、乐学、思学、会学”的学风。
为了更好地推进“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我们集思广益,提炼了总的思路,概括起来是:
一个德育目标:以独特的相伯文化、独有的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爱国、求真、励志、勤学的品格,同时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两大主题教育:爱国爱家乡教育、勤学励志教育。
三种德育模式:文化浸润模式、思辨模式、实践模式。
四大实施途径:学科渗透、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五条教师发展标准:有理念、能合作、善交流、会评价、勤反思。
在日常工作中,围绕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把学科文化开发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常态的工作来抓。把爱国、爱家乡、勤学、励志等教育融合于语文、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学之中,营造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环境。我们一方面定期开展“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研讨活动,开展以“相伯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包括评课、议课活动;另一方面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工作,每月一查,每月一公布,以“活力课堂”为抓手,全面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旨在促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相伯文化、学习马相伯教育思想过程中不断拓宽专业视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最终获得自身专业再发展、再提升。
学校语文、思品等教研组都建在基地,有计划地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教师赴复旦二附中、复旦附小培训学习。学校定期开展马相伯教育思想研讨交流活动,每学期从“我对马相伯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解”、“我的德育实践”、“德育感悟和收获”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争做与太阳对话的教师”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亲近大师、学习大师”、“追寻马相伯先生”读书征文、“科学与人文并重”论文比赛等活动。近年来,学校组队先后参加了在浙江平阳苏步青学校、义乌望道中学举办的师生论坛、校长论坛,不仅加强了校际联系,更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展示风采的舞台,激发了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向上的动力。
学校充分开展调查研究,把握教育规律,制定了“十环一条龙”工作程序:①亲近相伯文化;②感知相伯文化;③体验相伯文化;④喜爱相伯文化;⑤歌唱相伯文化;⑥对照相伯文化;⑦走进相伯文化;⑧学习相伯文化;⑨感谢相伯文化;⑩追随相伯文化。各班还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选准了活动的切入点,比如,四(2)中队以马相伯的“诚信”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七年级以马相伯的“实干”精神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八年级以马相伯的“励志”精神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九年级学生以马相伯的“明理”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
每个年级的活动,均有一系列小小德育主题活动,均做到了活动的系列化。比如,九年级有“明理”主题教育活动,九(1)班就命名为明理班,有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级文化展示栏等组成。目前,学校正积极深入推进“相伯文化”进班级活动,各班均有“马相伯先生相片”、“相伯名言闪光专栏”、“学习和争做励志少年日记”、“学习和争做励志少年板报”、“学习和争做励志少年成长袋”、“励志少年照片事迹榜”。“相伯文化”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张名片。
学校显示屏每周展示相伯名言,橱窗定期更新内容,在校园网开辟了供教师交流、师生互动的德育课程基地建设专栏。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为学校相伯文化的打造注入了活力,有效拓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2.自然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着“国家课程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化”的课程发展理念,学校着力为师生营造适合学校实际的、自然绿色的校本课程环境。
我们在课程开发中编写了学生版和教师版校本读物《爱国老人马相伯》,参与编写了《与太阳的对话——丹阳四大教育家》一书,并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在学习马相伯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编写了《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相伯歌谣》《文明伴我行》以及教师德育手册、德育案例、学生成长故事等适合师生阅读学习的知识读本。
胡桥地处丘陵山区,花草、树根、竹根、山石较多,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植物园,并就近取材,开展“以美立德,生态育人”课题研究。为了用艺术熏陶学生的德行,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爱家乡的热情,学校修订了乡土艺术教材《根雕盆景艺术》、《盆景的制作与养护》,让学生感受根雕盆景、山石盆景之美,丰富了乡土德育的内涵和途径。
3.乡村课堂:小班化的个性影响
乡村课堂的建设,学校主要依托课堂主阵地和文化校园两个领域开展相关工作。
①课堂主阵地。近年来,由于生源的自然缩减,班级人数每年递减,目前每班学生数在25人左右。结合农村学校地域特点以及学生多元化的现实情况,学校制定了《马相伯学校小班化教学暂行条例》《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指导意见》等制度,鼓励教师利用教室的大空间,精心设计优美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八年级设置了体现全班同学团结一心的“我爱我家”、展示学生才华的“小小作家”;九年级开辟了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群星闪烁”和丰富学生知识的“资料库”,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鼓励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同时,要求教师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诵读的机会。例如,六年级开展的分组教学实践,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小组集体讨论。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以小组集体形式出现,评价与激励的语言也针对小组,这样,小组中个别人员的活动自然会受到小组其他人员的关注。教师还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相互评估,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无形之中就有了很强的亲和力,班级成员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②乡土文化校园。班级学生数不多,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而言,是一个劣势,但只要充分把小班化的优势和潜能发挥出来,劣势就能转化为优势。结合《根雕盆景艺术》《盆景的制作与养护》等乡土艺术教材,学校利用独特的乡土资源,开设了根雕盆景制作室、根雕盆景陈列室等乡土艺术制作室,把自然界的树根、山石等带进教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艺术创作。教师可以逐一手把手地辅导学生,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有足够的机会在教室内展示。
4.相伯社团:学生自治的成长
学生社团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载体,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拓展,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学校成立了相伯文学社、相伯艺术社、相伯思辨演讲社等社团,制定了社团章程,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相伯文学社:让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在阅读和写作中与大师对话,从而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学生的优秀作品、先进事迹在学校橱窗、校园网站“相伯社团专栏”上展示、宣传。
相伯艺术社:通过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每学期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艺术节”、“才艺秀”等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
相伯思辨社:学习有关演讲的知识和技巧,定期围绕主题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由学生主持,由学生自由评点。每学期,各班评选班级“演讲之星”,学校组织开展集中演讲展示活动,并于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小演讲家”。
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各种爱好与兴趣的条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自治、成功的欲望。
5.乡村生活:社会实践的天地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充分发挥了三个基地的作用:①校外乡土园艺术实践基地,聘请了本地区的农艺师来基地现场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根雕盆景的制作;②相伯苑,通过写生、摄影等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③学校还依托江苏省文化科技产业园,将天地石刻园作为学校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之成为融齐梁石刻文化、相伯文化和乡土自然环境于一体的德育大课堂。
结合本区域乡村生活的特点,学校还开展了“大自然的馈赠——树根”、“山石的自然美”等实地体验活动,开展了“家乡水资源”、“家乡树种”等户外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雾霾离我们有多远”、“石刻与齐梁文化”等主题征文活动,评选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环境、爱历史文化的情怀,激励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四、成果
“相伯文化和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师生的共同参与,见证着师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为学校的新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1.基地的成功打造
自学校“相伯文化和乡土德育”课程基地立项以来,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项目建设、课程环境还是师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华封书屋成为满足师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作品的场所;相伯文化长廊成为推介和宣传相伯文化以及中外名人名言、故事等的阵地;植物园内的小景点紧密结合相伯文化,做到了用相伯文化装点、用相伯文化充实,成为自然气息与文化氛围相得益彰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小基地。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镇江市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学校、镇江市科学教育先进学校、镇江市特色学校。
“相伯文化和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的打造,为学校开辟了内涵发展的绿色通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刷新了教育发展的视角,这些都必将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宝贵的财富。
2.教师的专业成长
立足农村学生的特点,结合形式多样的具有乡土特点的实践活动,马相伯教育思想已经不断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之中,相伯文化也不断融入学校德育全过程。教师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注重德育课程基地建设核心理念与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校本教材的开发,到“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的启动,从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到聘请专家、顾问定期来校指导,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到班级个性文化的培育,整个创建过程融入了教师团队的智慧和合力。
3.学生精神风貌的改观
学校充分利用独有的自然资源,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鲜活的德育资源,逐步探索出一条德育工作与本地区区域优势相结合的道路。“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使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任意翱翔”(陶行知语),达到了德育生活化、活动化的目的,打破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传统观念,打开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活泼、活动之门。
“相伯文化与乡土德育”课程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焕发了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学生传承“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的相伯精神,把爱国家同爱家乡、爱家乡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组织的“争做与太阳对话的少年”、“好习惯伴我行”主题活动中,每班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学生,“镇江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的成果正在不断得到巩固;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征文、演讲、才艺展示、文艺汇演、科技比赛等各项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几年“复旦家族学校”举办的学生夏令营活动,我校学生代表队积极参与组织各项活动,他们思维活跃,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氛围浓厚,活动成果显著,尹凤、杜月浩、尹传辉等多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学员,他们的整体表现赢得了参与学校的一致认可。
(徐林鹏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