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你的角色转换

重视你的角色转换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会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就是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地位的动态描述。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社会权利、义务和规范的变化。进入新的工作单位,意味着角色转换正式发生,这也就是新角色的取得。要弄清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角色的性质、职责和范围,尤其要弄清工作关系中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要求。

婷婷在某校幼师班学习,平时有点任性。有一次旷课后,班主任批评教育了她。她还不以为然,认为班主任是小题大做。临近毕业实践,分配到一家大型幼儿园实习。实习期间,她的专业能力深受幼儿园领导的好评,但是,婷婷毕业之后想留在幼儿园继续工作,幼儿园却没有同意聘用她。

为此,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找到园长询问原因,才知道是因为她的一次无故旷工,幼儿园决定不录用他。

毕业实习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期,也就是就业角色开始转换的时期。这是毕业生就业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人的一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就就业的学生而言,首先面对的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这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关键时刻,每个毕业生都应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知新的角色,促使角色转换。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如果给“社会角色”下一个最一般的定义,那么可以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我们是通过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认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种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各种角色无不具有特殊的权利与义务。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否则,人们就会认为他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角色。由于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如教师要为人师表,医生要救死扶伤,干部要办事公正不谋私利等等。这样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时,就预先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这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仅仅通过对一些抽象角色的想象,就能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人群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个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这些角色是根据个体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占据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范而确定的。例如一位学生,在学校对于教师而言是学生,在家里对父母来讲是子女,在社会上对商店来讲是顾客,等等。一个人总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与他人产生交往与互动,并由此参与社会生活。但是,由于该客观主体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因此他在社会中扮演的主要角色便是学生。

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会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就是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地位的动态描述。人的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之为角色转换。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三要素组成,角色转换也就是这三要素的转换。

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社会权利、义务和规范的变化。学生在读书期间,主要是充当“学生”和“同学”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在步入社会后,角色变了,角色关系复杂了,培养角色意识就显得更重要了。

学生就业后的角色转换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性行为,主要包括取得角色和进入角色两个环节。学生毕业前夕,开始总结自己的学生生活,收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就业准备。从此时起即已孕育着角色转换的发生。进入新的工作单位,意味着角色转换正式发生,这也就是新角色的取得。学生初到新单位,由于年龄、性格和阅历的限制,对新的工作岗位还比较陌生,还不具备完全遵守新单位规范系列的可能,作为称职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还未形成,常常不能胜任工作环境所规定的角色要求。这时就应该用主人翁的观念调整行为,强化角色意识和责任,这主要是靠自我培养形成的。只有在熟悉了本单位的工作制度,了解了本单位的业务程序,建立了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完成学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的转换。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到见习期结束就应基本完成。

进入角色包括:获得承担某个角色的认可;表现出扮演这一角色必需的品质和才能;本能地或积极地从精神和行动上完全地投入这一角色。择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新角色的过程,新角色的获得是角色转换的基础,但并不等于角色转换的完成。一个好的实际工作者不仅要遵守工作规范,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敬业的工作态度。学生在校时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因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弱;对社会现象理想化的多,具体化、现实化的少。因此,工作初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学生应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去尽快克服这些困难,表现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品质和才华。自己风华正茂,正是创造业绩的大好时机,但只有尽快进入角色,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展现。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进入角色呢?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确立大展宏图的信念,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其次,要认定自己承担的工作角色,也就是认定自己在工作环境中的位置。要弄清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角色的性质、职责和范围,尤其要弄清工作关系中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要求。第三,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在工作环境中,一个人的工作角色可能不是单一的,应根据工作需要和不同工作的特点,灵活的变换和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依规行事,不可越俎代庖。第四,要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其中,创造力的发挥起着促进作用。因为一个角色在接受任务、明确自己的职责之后,完全可以也应该主动的开展工作,集中精力,做出优异的成绩。只有在社会系统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承担这个角色,才能胜任这个角色,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毕业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的途径

一、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充分认识所要从事职业的职责、任务与工作要求,准确的进入职业角色,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在强化职业角色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认清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明确职业角色规范。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角色的角色义务也就是角色的社会责任。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努力汲取知识,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整个角色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完成某个事项,创造价值,为社会服务。两种责任的履行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同。学生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培养的程度,对社会和周围的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职业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则影响较大,人们在评判职业角色时总是和单位密切联系在一起,总是将其作为身负重任的工作人员来看待的。因此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或一个行业的社会声誉。

2.社会规范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规范,就是社会提供的行为模式。学生规范是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其以后能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因此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如何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何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等等。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规范、提供的行为模式则复杂的多,并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些模式既具体又严格,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渎职、收受贿赂就要受到纪律甚至法律的惩处。

3.社会权利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就是角色依法应享受的权益,或叫应取得的精神或物质报酬。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取得经济生活的保证或资助。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总之,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接受系统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与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独立作业,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要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应该遵守职业角色规范,正确行使职业角色的权利,忠实履行职业角色的义务,使自己的言行与职业角色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角色规范是社会赋予角色的行为模式,也是社会评价角色的尺度和标准。角色规范总是与角色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角色也就意味着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人们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是否遵守了角色规范,还要看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校期间,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其学习是否勤奋,品行是否端正,学习是否优良等。由于学生较少地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这些通常都被看作是个人的事。但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其工作的质量、效率、贡献等,就不再简单的被看作是个人的事,而是从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加以评判。因此,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自己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按照职业角色规范的要求,努力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

三、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学生阶段的学习生活都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精细呵护下进行的,所以,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毕业生成为职业工作人员以后,要把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劳动的方式回报社会,在工作上要独挡一面,独立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是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条件。

四、注重心理调试,走出角色转换的心理误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各种心理困扰,努力使自己的心理与职业角色相适应。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依赖和恋旧心理、畏缩心理、浮躁心理、自负或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失望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试和矫正,就会严重阻碍毕业生的角色转换。注意调整、控制、改善自身的心理卫生状况,是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办法。

五、毕业生要勤奋努力,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角色转换的过程,通常包括角色领悟、角色认知、角色实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安心本职,甘于吃苦。安心本职是角色转换的基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尽快从学校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许多毕业生在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这对角色转换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及时进入角色和实现角色转换。有的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锻炼,到了工作岗位后怕苦怕累,这必然会影响到角色转换的顺利实现。

2.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事实表明,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

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中学习和锻炼。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一定的知识,但在陌生的职业面前仍然是“小学生”,许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一切有经验的领导、技术人员、师傅、同事都是很好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毕业生只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就能逐渐完善自我,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角色转换也是难以完成的。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顺利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探索到职业对象的内部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4.勇挑重担,乐于奉献。这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