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我通过认真倾听李老师的苦恼与需求,帮助她分析了这段时期的职业生命特点,找到了实现二次成长的适当渠道,从而重新点燃了她再次出发的信心。下面我介绍一个被我“逼迫”成长的年轻教师,该老师用自己的文字整理了从被动接受到自觉为之,从而走上再次成长道路的心路历程,并发表在了《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年第1期上。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作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作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作突破。当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因为他是你生命的贵人,也许你会因此而改变和蜕变。
遇见他,我的工作状态正处于“七年之痒”,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着这些重复性的劳动,使我身心疲惫,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这时他说:“读点书吧!”手里拿着他借给我的《智慧型教师的诞生》,心生疑惑:有用吗?
初读时,心是静不下来的,感觉有点枯燥,专业术语太多,读着读着就被吸引了,书中说:“根据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将教师分为三种,即以教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我不禁在反思自己,我到底属于什么样的教师,该怎样改变现在的状态呢?
还书时,他说:“感觉怎么样?写写读后感吧!”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我,已经接近十年不再动笔了,让我写读后感,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尽量写出自己的感受,不管好与坏!”于是重新翻阅它,在写完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后,写下了《坚定脚步,走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的读后感,忐忑地把文章交给他,他说:“你已经迈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第一步,继续努力!”
接着他又拿出一本《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行动》送给了我,并说:“在1+1教育网站建个博客吧,那里有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大家共同行走,进步会更快!”
于是建了博客,加入了教师成长共同体,在那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师,也有一群同思考、共勉励的草根朋友。我们共读一本书,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交流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渐渐地,职业倦怠消失了。每天在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后,看书、写字,思考教育现象。这种漫无目的的读书,虽也能给心灵带来慰藉,可没有目标的生活还是迷茫的。
2013年由我选题并执笔的课题“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研究”被批准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使我兴奋不已。这时他说:“读烂一本经典,精研一位专家,主攻一个专题,依据专题大量涉猎知识,坚持一至两年,便小有所成。”寥寥数语,为我点亮了前进的明灯。虽并不奢望小有成就,但我还是想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一下。
于是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阅读中我明白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现在我在班级中开展“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活动,倡导同学们读名著,在名著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给同学们讲哲理故事,共同体会成长过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共同记录成长故事,为我们留下成长的“音符”。在打造“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同时,依托班级家委会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家长们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收获了育子智慧,提升了自身素质,更使我们收获了友谊和快乐。
作为一名农村草根教师,我已少了些迷惘与倦怠,多了些自信和热情,每天享受着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一天他看完我的博客说:“投投稿吧!”于是我在他的鼓励下,又试着把平时“涂鸦”的记录着我和学生们“成长音符”的故事、反思、读后感进行投稿。起初,看着一篇篇杳无音信的稿件,我曾经退缩过。他说:“沉淀会儿,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于是我开始了“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投稿生活,一遍遍地修改,一次次地沉淀,终于我的“小豆腐块”也出现在了报纸和杂志上。记得第一次看到我的文字变成铅字时,他说:“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
说到此,你一定很疑惑:这位一直指引着我,鼓励着我,“逼迫”着我在突破、成长的人是谁呀?告诉你吧:他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的师父——李志欣老师。
我喜欢“逼迫”一些年轻人做一些专业成长方面的事情。我自己的专业成长何尝不是被“逼迫”出来的?记得刚毕业的第一年,在年底,老校长吩咐我撰写学校的新学年计划,这下我傻了眼,我是一名新老师,对学校还不十分了解,全校的工作计划怎么写啊?这么重要的文件怎么会让我一个普通教师写呢?那天,我冥思苦想了一个晚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怎么办啊?第二天,我去找老校长,老校长和颜悦色地说:“别着急,我把去年的计划交给你参考,你可按照其模块撰写,至于内容嘛,我现在与你沟通。”回去后,我又熬了两个晚上,终于完成任务,把文件交给了老校长。我以为,老校长也就是随意看看,但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老校长一字不拉地与老师们一起学习了这个计划。我很震惊,从此我的自信心被树立了起来,增添了干事创业的勇气。
我经常遇到一些“逼迫”我成长的人。比如我的字写得并不好,但是学校德育处主任经常安排我写一些会标,往大门、墙上写一些教育名言、警示语之类的大字,我以前从来没有练习过,只好求教一些美术老师,一些这方面字写得好的人,学习如何写美术字、如何刻字等,虽然任务艰巨,但是我都能如期圆满完成,并且我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好。我不会做课题研究,但是学校教务处主任希望我申报课题,于是我就会连夜查阅文献资料,查阅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实践研究的科学途径,积极撰写研究论文等,不知不觉,我的研究意识有了,研究能力逐步提高。
对于我所管理的学校,我会采取各种方式,“逼迫”教师在专业的道路上快速成长。比如,我会安排我校教师走出学校与外地学校教师一起“同课异构”。我会把当地教研部门的专家请进学校,与这些老师一起备课磨课,有时连备连磨三次课,有些老师都累哭了。但是当他们展示完他们的课后,都会感激我,因为他们收获了过程,他们在磨炼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有,我会要求老师每个月撰写两篇文章,并亲自交给我审阅。我想用此方法,让老师们学会反思,学会撰写文章,乃至于走上研究的道路。
多数人都是有一些惰性的,但是,如果你愿意接受他人“逼迫”你做事这一行为时,你会得到成长,由此你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帮助;当你不愿意接受他人的“逼迫”时,你就会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在此,我举两个例子。有一个年轻老师,我感觉她很有发展的潜力,于是就主动找到她,希望她能帮助我做些研究,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有太多工作要做。其实,成长是需要付出很多业余时间的,她不愿意承担额外的任务。之后,我再也不好意思找她做事了。还有一个年轻人,我想有意锻炼他,希望他能参加一定的学校管理工作,很显然,这需要他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所付出,但是他却以害怕劳累为由,谢绝了我的好意。我陷入了失望之中,我遇到的这样的年轻人不少。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当屏蔽了与他人的联系,拒绝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没有勇气接受“逼迫”时,自身成长就会进入缓慢状态,甚至会丧失很多快速成长的机会,影响自己的整个生命成长。
为什么有些教师不愿意接受他人,尤其是校长的帮助呢?除去上面分析的原因外,害怕被表扬或被过于关注也是一个原因,这是学校里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个奇怪现象。
一次全体教师大会结束后,一名教师小心翼翼地紧跟我身后,轻轻告诉我:“李校长,以后在大会上最好不要当着全体老师表扬我,您可以单独鼓励我。”我问:“为什么啊?”她说:“一是我并没有您说的那么优秀;二是会后同事们都会调侃我的。”
我明白这是为什么,虽然人都愿意听“表扬”的话,不愿意被“批评”,但是在学校文化里,仍然存在着文人相轻的传统。被表扬的教师散会后又会重新回到同事群里,同事们自然会祝贺他在大会上受到了表扬。他们会这样说:“你成了楷模了,今后得向您学习啊!”“校长很重视你啊,好好干吧。”“我们干的工作校长怎么没看到啊?你真幸运啊!”……
此时,被表扬的教师压力就来了,今后需更加努力,否则会辜负了校长的期望。今后需更加尊重同事,与他们搞好关系,否则他们会慢慢疏离自己的。记得一位朋友曾向我说过一种现象:如果你想让某位老师在学校里“臭”掉的话,你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表扬他三次就够了,他会很快成为“众矢之的”,有嫉妒他的,有远离他的,有算计他的。
怪不得那位被表扬的老师如此小心地提醒我呢,学校中的这种看不见硝烟的“钩心斗角”文化的确存在。这折射出在中小学校里教师生存文化的愚昧,折射出教师个体缺乏独立、自由、高贵的精神,同事之间的交往缺乏尊重、敬畏、谦逊的作风。
从此,我在公共场合就注意慎用“表扬”二字,尽量避免老师背上“表扬”的包袱,使教师职业倦怠“雪上加霜”。但是,我却有一个观点,想告诫年轻教师们:不要走丢了自己。教师这一职业,尤其需要你去热爱,教师要珍惜自己的热爱,坚持自己的追求,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要害怕被别人表扬,被迫追求与众相同,漠视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人家发牢骚,你也跟着发牢骚;人家不认真备课,你也跟着不认真备课。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热爱,失去了美好的属于自己的志趣和未来。
我建议大家,要真诚地接受他人的“逼迫”,该谦虚时就要谦虚,该合作时就要合作,该冒尖时就要冒尖。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情,“逼迫”你成长的人才是你的伯乐,你生命中的贵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