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活动是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必修课,是学校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按理说,教师们应该能接受这样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收获和启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与教科研能力。但事实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并不喜欢本校的教研活动,常常报以应付的态度,甚至有些抵触。
我曾经见过几个学校的教研组建设计划,其工作要求大体如下:制订学科学期教学研究活动计划,撰写学期教研工作总结,指导本学科开展教研活动;配合教导处组织本学科教师实施教学常规要求;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等。教研活动内容无非是诸如学习教育教学经验文章、观摩优秀教学视频、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等。
大家可以看出,这种教研组建设和活动要求笼统难以操作,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具体,缺乏创意和实效性,难以看出如何通过教研组建设和活动推动学校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每个人的专业成长。尤其是,这些陈词滥调式的要求和活动一定是每年都如此炮制和推行。这样的低效重复性的教研活动教师怎能喜欢?可以说它已经造成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教师职业的倦怠与反教育的情绪,与这种教研活动关系极大。
很显然,这样的教研组文化不利于组内成员的成长,学校需要重视每一个教研组优秀文化的建设。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要以本组制度要求为基础,一起进行诸如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等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是教研组的学习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的载体,是教研组成员的生活学习方式。教研组文化建设必须从以“事物”为核心转到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上来。
每一名教师,自进入学校开始,就离不开教研组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培养,可以说,教研组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比如,当你参加赛课,会有教研组团队帮你打磨课堂;当你遇到教学中的困惑,会有团队的同事帮你解疑。因此,如想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离不开教研组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离不开一个有优秀文化的教研组团队。
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对一名年轻教师的成长影响至关重要。可以说,当你幸运地遇到一个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教研组,你的成长就快些,否则,就慢些。比如,我遇到过的几个英语教研组,在听课后的评课环节,每个成员都能做到开诚布公地评价,有问题直接给你指出来,大家还纷纷提出一些建议,帮你进一步修正。但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教研组:大家聚在一起,嘻嘻哈哈,以恭维对方为主,说一些不痛不痒让对方爱听的话,根本不会真心实意地帮你。
我一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工作,就遇到了一个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教研组,基于这个教研组日常的各项活动,我很快适应了北京的教学现状、北京学生的特点,适应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我任教的初一年级,第一次尝试用New Headway外版教材,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刚从山东来北京,且有好几年没有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上课了。一节适合外版教材的课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都没有原型模板可参考,一切都处于尝试探索中。因此,不同时期的研究课活动便成了我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救命稻草。
我们确定研究课的操作程序:一是观察课堂上教与学双方的过程,寻找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结果之间的联系;二是找到问题;三是形成假设;四是实施教学设计;五是写出教学反思。
第一轮研究课:确定教学切入点,初步尝试阶段。伴随着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必定会出现备课时无法预料的问题。经过开学后第一周的教学实施情况,老师们普遍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白板的操作、教材中每个环节的处理、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定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生如何自主使用教材与配套练习册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于是教研组确定了第二周的教学思路,决定把教学切入点放到语音语调的模仿上,并于开学后的第二周,进行了第一轮研究课展示,要求所有老师互相听课、交流,就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习惯、白板运用等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模仿时,大多采取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方式,有单句模仿、有对话模仿,整堂课容量大,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有的学生模仿逼真,形象的声音引起老师学生们的笑声,为课堂增添了亮色。但是这样的课堂也暴露了问题:整堂课在紧张氛围中推进,一个接一个地模仿,节奏比较单一,课堂时间利用率较低。因此,课堂节奏如何把握?如何做到课堂活动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如何给学生创建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环境?教材中出现大量的地名人名,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课标中没有出现的词汇,如何处理?如果教材前期出现的基础词汇不掌握,会不会给教材后面的学习制造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到每个同学?教师的指令性语言是否要清晰简洁,是否需要先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成了下一轮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轮研究课:基本掌握教材特点,整合策略阶段。经过两个月的教学,老师们基本适应了外版英语教学的方法。第二次研究课安排在期中考试后,教师已经比较熟悉外版教材的设计特点和教学流程,更加熟悉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七位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二轮的研究课。本次研究课,每位教师都彰显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最近的研究成果如实地展现了出来。
研究课结束后,英语组随即进行了集体教研。听课老师的点评:本次研究课跟开学初的研究课相比,每位教师在对教材的解读和白板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每位教师各具特色,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英语学习兴趣浓厚;教师们的教案比较规范,备课比较认真。同时也对教师们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继续研读外版教材的教学参考书,研究教材每一单元每一模块的处理要求,关注学生语音、语调模仿训练;从知识的落实转化到培养语言技能,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注重语音语调,借助适当的活动进行练习;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思考每个模块设计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操作策略。英语学科可以进行知识上的整合,外版教材要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围绕生活适量地补充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节奏的把握忌讳硬性规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任务,课堂教学放缓,尽量松弛有度;课堂练习尽量按照教参步骤,聆听、核对答案、模仿缺一不可,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听。
老师们的反响:一是继续探索积极有效的模仿教学方式。学生争相模仿,积极性高,乐趣也高,课堂气氛很和谐,真正体现出了外版英语的味道,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但如何做到更加有效,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探索调整。二是必须认真研究教参,创造性地解读使用教材。教参设计的教学过程科学系统,但是教师们认为结合学生情况,适当地创生课程资源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本轮研究课,除了每位教师课前普遍进行演唱英语歌曲活动之外,还涌现了不少新颖的引入方式。例如庄美娟老师从APEC服饰和饮食引入,既有时效性又和课文句型联系紧密。肖悦老师的冰箱构图,话题food和drinks很搭配,然后变身主人公,引出几个问题,很是巧妙。课堂如何先声夺人,需要继续研讨。三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层层深入。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把握好听与说的时间和活动形式,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增加笔头练习。四是对教师的英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英语教学语言应该简单易懂,平时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师语言的自我提升。五是仍然要注重板书的作用。外版教材的语法教学重点突出,脉络分明,循序渐进,板书如何清晰美观,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需要教师们多加研磨。
第三轮研究课:熟练把握教材特点,彰显课程特色阶段。第二学期开学一个多月后,根据期末考试和第一学期口试的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反馈的意见,教研组组织进行了第三轮研究课。本轮研究课,可以看出每位教师已经能够熟练把握教材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正在积极进行创造性改革,使用符合课改方向的教学策略。年轻教师进步很大,与学生交流自然,老教师不囿于传统,积极寻求改变,做到稳扎稳打,课堂容量大,内容充实。有的教师课堂设计新颖,教学素材选择用心、丰富,课堂流程紧凑自然;有的教师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课堂管理机制科学有效;有的教师板书设计巧妙,白板使用娴熟。白板教学优势明显,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被开发出来。
听课教师提出的问题:PPT的色彩与文字应搭配;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表达的决心和信心;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仍然存在有些任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显得不够流畅等问题。
值得欣喜的是,教师们有了课程意识,能够依据教材话题和情景,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学生生活实际和学校文化创生课程资源。如有的教师把宣传学校文化的视频让学生用英语介绍;有的教师依据教材材料,自编了阅读文本;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儿童少年时期的生活照片,让学生进行问答练习等。在这个阶段,白板中所含的所有课程资源与学习工具基本上都被教师开发了出来,并能够巧妙地运用在教师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中。
这三轮研究课,我们都力求做到真实,每次研究课的课后研讨直指要义和问题,在暴露的真实问题中寻求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逐步探索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熟练运用教学工具,想法寻找和总结出越来越完善、成熟、有效和有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模式,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敦促教师掌握新技术,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好奇心,努力做到整合经验、相互借鉴、少走弯路。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次次研究的过程,在磨课、上课、说课、评课过程中,教师们学会了如何做研究。
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好的教研组,自然会得到很多成长的机会,你的教科研能力会提升很快,你要敬畏你的教研组。但是当你遇到一个研究习惯不好的教研组时,也不要泄气,你可以学学你学校其他优秀学科教研组的团队文化与做法,你也可以在自己的教研组里积极献计献策,大胆谈谈自己的想法,也许会因为你的加入慢慢改变你的教研组。但是,不论遇到何种形式或状态的教研组,自己的辛勤付出、持续学习力都很重要。这就意味你不一定完全模仿你所遇到的教研组的一些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在教研组日常的活动中,你首先要观察每个成员是怎样备课的、怎样评课的、怎样学习的、怎样交往的、怎样管理班级的,等等。其次要学会改造和重建自己的日常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也就是说,一定要虚心向本教研组其他同事学习,同时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既要团结同事,服从统一的安排,又要有个性,有自己的创造性。与教研组成员一起积极地构建一个全新的文化,不要小瞧自己是个年轻人,也许你的教研组因为你这股新鲜血液的输入而被激活,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会得以重建。
作为教研组团队中的一员,首先需要构建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信念作风,找准自己学科的特点,遵循自己教研组的师德组风,积极按照自己教研组的建设目标来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以我为例,我会主动进行专业现状分析,了解自己的职称、学历、学术、教学能力等在团队中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成长目标规划,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研究的精准方向。比如现在职称是一级,目标定为高级;学术称号是区级教学能手,目标定为市级教学能手。这样,我就会按着既定目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做事,寻求发展的机遇。在此过程中,自己的很多能力也就自然地得到提升。
我还注重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如加强道德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加强实践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功底。我明确了自己发展的重点项目,从教、学、研三个方面,进行教科研实践。比如:教,每学年参加两到三次研究课;学,以读书带动自己的专业发展,每学期读五到十本书,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类随笔,每年写一两篇本学科专业论文(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承担学科组相应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也会自己申报喜欢的小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出成果,在课题研究中出成绩,以研促读、促写、促教。
我注重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主动寻求本组优秀教师的帮助进行课程规划,从课程类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设计,编制好课程纲要;注重课堂教学创新,尝试探索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堂目标、问题设计、学习方式、反馈机制、评价规则、课堂效益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力争全面提升学科质量。
我借助教研组平台,严格落实自己的常规工作,积极参加教研组各项活动,大胆改革创新,力争在某项工作上取得突破;主动向教研组长申请走出去,参加名校的教研活动,拓宽视野,学习先进教研成果;梳理公开课、论文、课件、作业、试题、教学案等,建立完整的个人专业档案。长期坚持下来,就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形成教学主张与课程特色、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研究成果会源源不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