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喊了30年,如果说哪一个行业改革在中国是喊得最凶的,一定是中国的教育部门,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如果说代表正义的标准是骂中国教育几句,我想中国会有十几亿正义人士。然而,正义解决不了问题。最近,千人计划饶毅教授写了一篇文章,说教育的问题在于文化,我深以为然。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张小彦说,如果你观察一个社会,你会发现它非常像大海的截面:波涛汹涌的经济和政权变化、处变不惊稍有波澜的深水区就有点像政治和经济制度,而无论海平面如何波涛汹涌,海底却基本上静止不动,这就是文化。要改变文化是非常难的。本学期我教两门课,一门是“商业史”,一门是“网络工程管理”,正应了我作为电子商务教师应该干的。我教过的一门《商业史》课中最后的作业,虽然在事后我获得了学生们少有的赞扬以至于感谢信,然而在谈到《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作为西方经济的《圣经》这件事情的时候,学生们给我的邮件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中西方对立起来。
然而,面对着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最普通的百姓对中国教育集体用脚投票,无论文化的变革多么慢,教育的改革却必须进行。到45岁生日这天,我彻底明白了:作为一个教师和一个人,生命今后只属于我自己。因此在总结自己8年左右另外一门课程“网络工程管理”的探索上,我得出来的教育改革理论:知识、技能、体验,可以在基本不触碰体制、不触动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微小改革,这也是一个教师唯一的变量了。感谢海事大学给予的宽松空间,使得我这种教育实践得以默许,我想今后在海事大学越来越重视教学和上海市教委越来越加强教学评估的大背景下,我这种实验不知命运如何了。
网络工程管理是一门技术课,书是我自己写的,实验室是7年前自己建设的,对象是管理类学生。在进行海事大学经管学院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我还对上海一所211大学、上海一所职业技术大专学校同期进行了对比课程研究和实践,得到的结论同样有效,只不过我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体验的定义完全不同。
知识:三所大学文理、层次和生源差别很大,在211大学里面,由于是计算机类学生,这门课的知识定义为“网络协议理论基础、编码技术、七层结构”,而另外一所大专学校网络专业的学生的定义为“TCP/IP协议及应用”、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的定义为“网络工程管理相关技术和管理的通识基础”。由于定义不同,授课内容也完全不同,考试标准和难易也有非常大的区别。
技能:211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网络工程的技能到底是什么?我曾带过这个学校的两个研究生,只愿意做所谓高深的东西,结果水晶头做错了,耽误了研究2个月。后来我将211学校的网络工程的技能定义为“具有网络体验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而对于大专学生来讲,技能就是“网络命令和弱电技能的实训”。对于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的学生来说,针对他们的毕业去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定义为“网络售前能力、各种画图能力、方案整合和协调能力”。
体验:对于211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需要体验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网络代码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最新的科技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对于大专类学生需要的体验是“网络工程管理及其质量和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而对于管理类学生,最应该体验的是“未来的技术可能改变应用的方方面面”。
针对以上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能力和体验的定义,在整个学期的网络工程管理的课程,打散原先以授课、实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变成了以知识、技能和体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1.知识。由于书是自己写的,也是基于自己原先实际做的项目和熟悉的理论,因此我又更进了一步:将书的12章全部内容125个知识点做成微课、1000个考核点做成题库,使用开源的Sakai平台、自开发的微课平台并录音授课,上课的时候只针对重点的事项进行讲解,部分实现翻转课堂,又不太出格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7年的实验告诉我,中国的孩子喜欢做题,如果给定标准,学生们在线测验的平均成绩会达到90分以上,有些要强的孩子会做好多遍非要拿到100分不可。
2.技能。由于定义电子商务的学生的技能为“网络售前能力、画图能力、方案整合和协调能力”,因此,一个学期将学生的技能落实到网站建设、公网域名访问、Skeatchup图、虚拟机使用、甘特图的制作、Visio图的制作、AUTOCAD图的制作、综合组网方案、投标小组。最终的考试采用作品考试,是以投标书及其网站实现。事实上,采用这种技能考核,技能不是教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方向性指导,学生的具体细节能力往往比教师和研究生更强。
3.体验。我给学生们讲,需要仰望星空,需要有“专业梦”。从美国回来的两个学期,我采用了更为大胆的新技术体验教学:微课、社交网络、作品、物联网、3D打印、O2O等新技术,并邀请学生体验完这些新技术,最大胆地设想“未来经管,被技术改变的校园空间设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投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观念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事实情况是,教师作为网络移民,面对着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学生,却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因此教师普遍成为保守势力,以保护自己的权威。我保护自己,采用了另外的办法:
1.大胆地说,在专业领域,专业老师只有判断力,并不具备学生的能力。
2.将自己的研究历史上收集的资料全部交给学生,放到在线的课程平台里面,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经过筛选的专业库,以提供帮助。
3.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助教功能和自己研究生的助教能力。
4.充分运用在线教育工具。
5.自带社交网络授课,邀请产业界人士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比我更高的视野。
6.充分利用微信工具,而不仅仅是坐班。这学期128名学生,建了两个大微信群和13个小组的微信群,累计学生答疑信息达到4000多条。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达到多赢。学生的评价,应该以教师主导的情况下的社会评价,我已经尝试了多年邀请产业界人士到最后为学生进行作品打分。本学期预计6月28日,会邀请5位产业界的老总为学生打分,甚至顺便安排答辩后的暑期招聘见面会。
几组数据:
1.课程资源:题库4000道、作业8次、在线测验15000次成绩、微课23次、课程文件数15000、课程资源数量10G;
2.效果:微信条目4000余次、感谢信5封(还没有结课)、由于采用了微信点名,缺课率低于5%、作业量达到美国学生的2/3(不好再增加了),已经达到平均作业量的7倍;
3.学校的网络不能支持智能手机上网,有所遗憾,但是也正好给了学生机会让他们最终的作业是设计“未来校园,被技术解放的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不需要用到那么多的技巧和技能。将来的发展方向只要选一种或几种,你所能够掌握的一些资源也就足够了。因为每个学科不一样,或者每个老师的特长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几种又不一样。最近大家对微课进行反思,微课是最不靠谱的。利用过了你才知道,但是这也不是说它全无是处,它总是在特定的领域里有它的用处。
对于我们的信息时代什么是20年不变的沉淀?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之真,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积累什么样的基础?实际上我的三段式是针对知识技能体验来的,我认为教育它主要是这三块重要的内容。这三个内容都有三个时间限制。对于知识来说,你怎么能确定你教的知识是20年不过时的沉淀。现在教完以后,等他一毕业忘了50%,剩了50%,你还有50%教错了,然后他毕业以后用不着,50%又过时了,这个教育就糟糕透了。
那么什么是20年不过时的沉淀?我们说知识是沉淀在脑海里去了。然后第二个什么是当今世界10年不过时的童子功?这个人在基数水平最高的东西,尤其是未成年学到的东西,今天还有人跟我讲到了,我把女儿送到美国读书,应该是几岁送出去,是这个道理。我们学语言,大人和小孩一块学一种语言,小孩肯定学得快,这是童子功,童子功过了一定期限就不行了。我们问问题技能,什么是当今世界20年不过时的童子功?这个第三个问题在体验上,什么是学生30年不过时的记忆?问好这三个问题了,我们的教育不要教那么多课。我们把课讲到25门,现在可能是1250门,整个学校的课,你能够减到25门这就好了。整个学校减25门课能教好不错了。每个老师一门课,每个老师几门课,这课各自有各自的教法,每个人都没有自信说,我教这个课有什么用处,我想这是最糟糕的事情。
从知识角度上来讲,在信息时代,什么是20年不变的知识?学生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支撑?真实的东西能够落在他的脑海里头。我们说教育的本身教的不是知识,是建构,它最后剩下一个框格。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是什么?网格细胞,它实际上是一个建构,这个框架建好之后,再往里头填东西就行了。然后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建立什么样的基础?为什么在知识学习中,新东方模式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教师的专业与学生的专业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学的时间要比教的时间要长?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概念?翻转课堂,课程平台,微课,在线考试,题库,团队教学需要怎样的助教、排课、辩论,教学中又如何掌握阅读、搜索、辨别真伪、案例和知识点,这是我们说的教课时间,要问自己的几个问题。事实上我这个网络工程管理这门课教了10年了,这一门课我也从来没有拿过任何奖,也没有申报过任何奖。因为我最近在全国各地转,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是这样子,事实上是为自己而教,是自己的生命部分。那么他是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电子商务学生,非技术专业的学生教的一门技术课。如何教他们掌握现在的网络工程的技术、管理、工程,那是我要考虑的问题。
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现实与未来一体化
●教学与研究一体化
●过程与目标一体化
三段式
●课程分三段学习:前六周、中六周、后六周
●教师按团队授课:理论课、实践课、作品课
●学生按作品考核:在线考、技能关、团队演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一般教学是怎么做的呢?这一学期是实践、那一学期是实验、另一学期是理论,学生学了半天理论了,我们最经常见到的,学计算机的学OSA七层架构,学完也没见过什么是几层的网络设备。跟学会计学了半天没见过账本,没有见过银行日记账、没有见过现金账、没有见过往来账、没有见过库存、没有见过账本,学生的这个学期来就累了。一般来讲一体化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现实和未来一体化: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为未来,未来10年、20年、30年用的人。教师怎么教未来的知识甚至怎么教自己不会的知识很重要。
教学和研究一体化:我一想起将教师比作蜡烛这事很讨厌。我更愿意称教师为学者而不是教师。教师这件事情很痛苦的,总是在重复过去的事情,学者这件事情不一样,他是把过去的东西和未来的东西结合,总结的时候抽象出来,就是教学和研究要做成一体化,什么叫一体化呢?我们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研究。
过程和目标一体化:比如目标性的学习,非常清楚,为了考试、为了过关、为了四六级、新东方的SAT、托福,所有的这些。这些事情最大的问题在哪呢?它仅仅是一个目标,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痛苦,以至于他厌学。世界各国凡是高考筛选非常残酷的地方,成年以后他都是不愿意看书的,如印度、韩国、日本、中国。高考越残酷,目标导向越明确,成年以后他越不看书。表面上我们孩子很辛苦,但是整个人生算下来,到了80岁亚洲人看的书比欧美少多了。德国人平均90%的人每年看一本书,35%的人每年看10本以上的书,但他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没那么苦,为什么这样?把目标过于看得重了。
达到上述所说四个一体化?是通过三段式学习和教学方法?我把18周的课程分为三段学习:前六周、中六周、后六周,这一切分开就好办。我们原来18周的课程,每周去教课,教完18周的课学生也痛苦,老师也痛苦,到最后都疲了。有些课能够短学期更好,不太适合每周教一次。每周教一次,这种课实际上不适合现在的工作方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进前六周知识课、中六周技能课、后六周体验课,把它分开。
前六周:前六周知识课,到了第七周开始考试,这一学期全部考完,考试很简单,在线考试,把题库给学生,甚至开卷,然后题一共是多少呢?这学期一本书,一百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十道题,一共一千道题,全部公开给学生,让学生背下来,这就是新东方模式,没这么说的,给我背下来。就这么多知识点,但是老师可以都不教,我上课干什么呢?上课主要是开拓他的思维,教他感兴趣,引导式的课程。
中六周:中六周干什么呢?技能课。什么样的技能呢?比如说会计,就是做凭证,就是做账。前六周是理论课,我们叫资产等于股东权益加上负债。然后资产是啥,然后再告诉你现金流量表怎么做,现金流量表里头有直接法,间接法,然后欧美为什么这样等等,这就是上课要讲的东西。到了中六周不是这样讲了,干什么?给学生一大堆凭证,打散掉了,你挑出来给我做凭证。事实上要他感兴趣,这个现金怎么办,这个库存怎么办,成本怎么办,就是文理课都是比较容易的。
后六周:后六周是体验课,什么是体验课?假如会计目标是为了融资,我今年想让它本来三千万的盈利,你这一组的学生到最后给我把这个公司做账做成盈利三百万,还得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这就开始了。然后给你一小组完成这个目标,这就叫体验课。另外一个小组给了一个任务,到最后是以避税为目标的,交税最少,整个税务销售额中控制到1.78%,这就是体验课。
具体到网络工程课怎么分成三段?前六周,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什么叫基础理论?TCP/IP协议、OSI七层架构、网络安全、硬件、接口、存储、防火墙讲完了以后就考试。中六周是技能课,这个技能是什么呢?防火墙的配置、交换机的配置、(围栏)的配置、端口的聚合、DOS的命令。所有这些事情,拿着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小录像去看,看完了以后做出来。到最后六周是什么?我们讲作品课,或者体验课。以小组为单位,网上找一个真实的投标书,商务价格、技术价格、产品价格、网络集成真实的投一个标,中间包括所有的东西是这门课所有的知识,这是三段式。
三段式最好是教师按团队授课,不是一个教师授课。有些老师适合上理论,理论课上得栩栩如生,叫他上理论。有些老师适合上实践课,就不是一门课一个老师教了,一门课比如说,教务处把那个课程大规模减少,想办法形成教师团队,然后每个人讲自己最精彩的那一段。实践课有一些老师教自己动手最强的那一块,作品课有一些老师就跟着学生去就做这种树莓派。美国大学的那些教授,老师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实验室后面有一个小格子间,落地大窗户,外面就是学生,里面就是老师,老师能够看到所有的学生。然后学生怎么办呢?按照作品进行考核。前六周是在线考试,中六周是技术过关。比如把交换机的命令拼出来。这样的一种模式,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非常多,基本上这样一训练以后,根本不用在外面参加各种培训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