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学校规范文化分化为学校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分析理解。
学校制度文化
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优良的文化行为需要辅之以规范化的常规管理。 学校文化的形成, 尤其是学校组织建立之初, 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管理、 教育、 教学、 学习、 生活等各类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学校成员通过接受、 认同、 遵守、 内化等由浅入深、 由外而内的心理过程,使这些被作为强制力量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的群体规范。 实践证明, 严格的规章制度往往是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基础。学校管理制度, 既包括以教育法规、 条例、 规程、 规定等形式稳定下来的有关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 也包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长期形成的符合教育规律、 行之有效、 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 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 简言之, 学校管理制度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 积累下来并行之有效和相对稳定的一整套规范、 章程和制度等的总称。 因此,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的制度部分, 包括学校各种条例化、 文本化的规章制度、 行为规范、 纪律等,以及学校中那些无形的习惯、 约定俗成的规范等等。 学校制度文化往往体现和规范着学校组织中比较稳定的互动模式和交往关系, 反映了学校组织中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 学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订者和执行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 从而形成一种学校组织特有的文化现象。
学校管理制度从权限层面上可以分为国家制定的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部分, 以及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 在遵循上级部门文件精神下制定的部分。 其中, 国家制定的部分其内容十分广泛, 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颁布的,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等; 有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的, 如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师资格条例》 等; 有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颁发的, 如教育部 《关于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 《体育工作条例》、 《卫生工作条例》 等等。 为了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法律, 法规, 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的教育实际, 亦相继颁布一些教育法规文件, 以规范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如各省、 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推动本地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颁布的有关学校校长负责制、 校长职级制、 教师聘任制、 教师岗位责任制等相关制度。 至于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的各种学校管理制度则更具体, 主要表现为学校各种岗位职责、 教职工薪酬 (奖励) 制度、 教育教学管理细则、 考试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等等。 若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对象来划分, 则涉及学校管理工作的各方面, 如有的学校按照人、 财、 物、 时间、 信息等方面来制定; 有的学校按教学工作、 德育工作、 总务后勤工作等方面来制定; 有的学校按照部门职责、 集体活动准则、 岗位职责等方面来制定; 有的学校按照组织机构职能、 人员岗位规范、 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来制定。 每个方面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层级和类别。
通过各类、 各种形式的规定制度, 来限定、 约束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行为举止, 是学校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的目的, 因此, 学校制度文化往往表现以下特征:
(1) 政策性。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学校自身制定的管理规定也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政策制定的, 其各项要求和规定都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 法规, 符合教育方针、政策, 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守则等。
(2) 科学性。 学校管理制度应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 对师生员工的工作、 学习、 生活、 劳动、 文娱、 体育等活动要进行统筹安排, 提出严格科学、 合理合法、 切实可行的要求。
(3) 稳定性。 学校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学校处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活动与工作, 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 学校管理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而制定、 并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守的规定和法则, 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学校在一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框架。 因此, 学校管理制度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4) 严肃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循科学的、 民主的、 公正的程序,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 学校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并公布实施, 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理应维护其严肃性, 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做到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
(5) 教育性。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 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每一项具体的条款的制定与实施, 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赋予学校各项工作以教育意义,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 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员工进行教育。
学校行为文化
所谓学校行为文化, 是指学校主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 一是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 教风、 班风、 学风等学校气氛; 二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文化、 体育、 娱乐活动。 学校行为文化是观念文化的外化。
美国学者萨费尔与金认为, 如果学校文化是显著的, 那么教学改进将是有意义的、 持续不断的和普遍的; 反之, 如果学校文化呈弱势状态, 那么学校教学的改进将是短暂的、散漫的和缓慢的。 他们认为, 有十二种行为文化影响学校的改进:
(1) 同心协力: 学校员工相互协作。
(2) 尝试新事物: 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管理人员应激励广大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思想和技巧。
(3) 高期望: 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同不断追求卓越, 并对学校寄予高期望。
(4) 信任与信心: 教学管理人员与家长信任教师的专业判断与承诺, 教师有信心促进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
(5) 明确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支持时,学校及管理人员能够给予时间与资源方面的支持。
(6) 具有知识基础: 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技巧、 教学方法以及关于学生学习、 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知识基础, 而且这些知识基础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
(7) 赏识与认可: 在学校活动中, 教师有良好的教学表现, 应得到赞誉与鼓励。
(8) 关怀、 庆祝与幽默: 学校不定期举办各种庆祝会,以显现彼此的关心, 对同事有幽默感, 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9) 参与决策: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学校决策, 激发教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0) 维护学校的重要之事: 教学与学习是学校的重要之事, 管理人员应使各种会议与行政事务减到最低程度, 以免影响教学。
(11) 传统: 任何学校都有自身的传统, 这些传统或表现在学校仪式上, 或表现在学校活动上, 它们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12) 诚实、 开放性沟通: 教职员工坦诚相见, 彼此诚恳地表达意见, 避免无谓的猜忌。
学校行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校组织气氛上。 所谓组织气氛, 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组织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 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这里,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对事物的一种认同, 例如善良、 成功、 务实和工作等; 社会信念是对人及其社会生活性质的看法, 例如学生、 教师和管理人员相互间的态度; 社会标准是关于社会生活中合适举止的一种认同, 例如有关穿着的规范和反对偷窃的准则。 它是一个组织内部长期形成的既可以让成员亲身体验到又对成员行为产生影响的文化氛围。
同样, 教师作为一个组织群体, 也有四种不同的行为特征对学校气氛产生很大影响:
(1) 敷衍了事: 指教师缺乏真正的工作责任感, 在工作过程中有只想 “快点完事” 的倾向。
(2) 障碍: 指教师疲于行政事务和其他毫无必要的 “麻烦事”, 在这样的学校里, 教师超负荷地做着各种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 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作为学校重心工作的地位,处于被忽视、 被耽误的境地。
(3) 精神状态: 指教师群体的道德、 精神和士气。 不同学校的教师, 有着不同的精神状态, 有的士气高昂、 精神饱满, 有的则士气低落、 萎靡不振。 在以高昂的精神状态为特征的学校里, 教师情绪高涨并全身心投人教育, 他们彼此赞赏, 互相尊重、 帮助, 全力以赴地工作并忠诚于自己的学校。哈尔平认为, 这种学校里的教师在满足他们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同时, 亦切身体验到专业成就的意义与价值。
(4) 亲密: 指教师之间分享温暖的相互信赖的程度, 亲密可以满足教师个人的社会性需要。 在以高度亲密为特征的学校里, 教师以开放的心态, 彼此信任, 相互评价, 共同参加校外社会性活动, 深入讨论私事, 而在其他学校里, 教师却很少向他人敞开心扉, 展现自我。
哈尔平与克罗夫特将校长行为特征与教师行为特征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 结果发现了六种不同的学校气氛, 其中,封闭性组织气氛和开放性组织气氛代表了两种极端的组织气氛类型。
开放气氛指以高昂的精神和由教师表现出来的低度的敷衍了事、 高度的推进力为特征的氛围。 在这样的学校里, 校长精力充沛, 而且关心、 体贴甚至同情教师, 不需要对教师严加管束, 但确能控制和指挥教师, 做到令行禁止; 校长能与教职工和谐工作, 促使学校发展。 在开放气氛的学校里,教师往往把校长的行为看成是官方角色同校长个性特点的必然结合, 他们认同规章制度, 并不认为是一种负担或束缚;教师觉得工作称心如意, 学校鼓励教师发挥创造力自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战胜挫折; 教师为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而自豪, 教师之间虽然不是高度亲密, 但彼此配合默契,共同维护学校的利益, 促进学校组织不断进步。
自主气氛指以高度冷淡与低度体贴关心为特征、 近乎完全自由的组织气氛。 在这样的学校组织中, “精神状态’ 与“亲密” 比较高, 而且 “敷衍了事” 或 “障碍” 少。 教师根据自己的愿望工作, 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 另一方面,校长相对冷淡, 在监督方面较为宽松, 对教师的体贴关; 动程度较低。
控制气氛指以高度注重工作、 高度障碍和低度亲密为特征的组织气氛。 这样的学校组织往往为了追求努力工作而以牺牲社会生活为代价。 教师们的非教学性工作繁重, 较少人际交往。 校长本人努力工作,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支配作用,但为人冷淡, 不太关心下属。
随意气氛指以低度注重工作、 低度障碍和高度亲密为特征的组织气氛。 在这样的组织中, 校长高度关心体贴员工,为人热情, 但不关心工作, 由此, 教师们较多地关注个人生活, 而远离工作, 其结果往往是组织气氛非常友好, 但工作成效甚微, 可以说, 良好的组织气氛是以牺牲工作为代价的。有人将这样的组织气氛称之为联谊会式组织气氛。
家长气氛指以低冷淡与高体贴为特征的组织气氛。 在这样的组织中, 校长是体贴的、 热情的, 但对于工作的强调过于唐突, 从而导致工作效果极差; 教师并没有过重的负担,但彼此之间往往不能很好相处, 反而形成不同的竞争派系。这样的学校组织中的校长往往被看成是有较多仁慈的独裁者。
封闭气氛指以低精神状态、 高敷衍了事、 低推进力为特征的学校组织气氛。 在这样的学校里, 校长注重规章, 讲究照章行事, 且常常主观武断, 采用军事化、 命令式管理方式;待人冷漠, 高度冷淡, 不近人情, 毫无体贴可言, 一味督促教师拼命工作。 教师敷衍塞责, 不能团结协作做好工作, 认为校长在工作方面缺乏个人主动性, 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设置重重障碍, 在为教师排忧解难方面更缺乏独创精神, 不关心他们的个人福利, 也不能有效地领导, 因而对工作心怀不满,情绪低落, 在极端的情况下, 一些人纷纷要求离职他去。 这是一个既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又缺乏社会满意度的组织氛围,员工往往把学校发生的问题归因于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
将这六种组织气氛由开放至封闭联系起来, 便形成一个组织气氛连续体。 它表明: 开放意味着人们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还意味着满足个人需要与完成学校工作的有效结合; 而封闭则意味着虚假性与非可靠性, 并意味着既不能满足个人需要, 也不能满足职业角色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校长与教师的个性特征,有意识地努力营造适合学校组织发展的组织气氛。
关于学生控制的研究
学生是学校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 学生活动与学校组织气氛密切相关。 诸如沃勒、 威洛厄和琼斯等许多学者, 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 将学生控制作为学校社会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分析学生控制入手, 来研究学校组织气氛, 说明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校长等多方面的行为关系。
所谓学生控制, 即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 由于对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的认识的不同, 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学生控制取向, 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校组织气氛。 就学生控制的类型而言, 监管型取向与人本化取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生控制取向。 在监管型取向的学校里, 教师认为学生自由散漫。 缺乏责任感, 因此, 往往以惩戒的方式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 冷酷、 挖苦、 戒备与不信任等无所不在, 师生之间信息沟通是下行的、 单向的, 且保持径渭分明的界限。 总之,监管型学校往往被视为专制型学校, 学校重视维持秩序, 学校中到处弥散着一种刻板的、 拘束的、 沉闷的组织气氛。 在人本化取向的学校里, 倡导学生自我约束, 并以自我约束替代教师的控制。 因此, 师生交往频繁, 信息双向沟通, 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 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整个学校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随着学生自主意识与社会民主意识的加强, 人本化取向的学校越来越取代监管型学校。
校风研究
在我国, 有关学校组织气氛的研究大都以校风研究之名出现。 就校风而论, 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经明确指出: “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 所谓人物是: 校长、 教职员、学生、 校役等; 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 学艺、 健康、 社交、服务等; 所谓态度及趋向是: 适合时代、 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 由这种种要素融合成的 ‘空气’, 就是所谓的校风。” 学校校风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 教师的教学作风、 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 即校风是教风、 学风和学校领导作风的函数。 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 工作态度、 专业知识、 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等的综合表现。 学风是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爱好、 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 学校领导作风是学校领导者的工作态度、 工作方式等的综合表现, 这三种风气相互影响即形成校风。 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优良的校风要靠他们去倡导, 实际上, 校长的工作作风对校风的形成与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 例如民主型的校长与独裁型校长所倡导并产生影响的校风便有着很大的差异。 教师是学校教育理念、 办学策略的具体执行者,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直接的、 频繁的,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过程中, 教师的思维方式、 治学态度、 行为活动等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 言行和知识的积累和才能的增长。 因而, 教风之于学风, 其影响是直接的、 重要的、 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校风建设中的主导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