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西医对胸痛病因的认识
1.中医病因
(1)寒邪犯心: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复因寒邪侵及,两虚相得,寒凝胸中,胸阳失展,心脉痹阻而发胸痛。
(2)七情内伤:由于忧思恼怒,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胸痛。
(3)饮食失节: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生化气血,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则可成痰瘀交阻之证,病情变得顽固。
(4)气血不足: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乏生化之源,以致心脏气血不足,即所谓心脾两虚之证;或失血之后,血脉不充,心失所养。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虚,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气行滞,发为胸痛。心脏阴血亏乏,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此外,心气心血不足也可由七情所致,喜伤心,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等,皆属此例。
(5)气滞血瘀:胸部外伤或外邪侵袭,至经络受损,气血流通不畅,而发胸痛。
2.西医对胸痛病因的认识
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原因颇多,且胸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和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相一致。外伤、炎症、肿瘤及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刺激肋间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后根和迷走神经分布在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心脏及主动脉的神经末梢,均可引起胸痛。鉴别时可先分析属于哪一大类,再在此大类中鉴别各个原因。
(1)胸壁病变:胸壁变所引起的胸痛是各类胸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如胸壁的外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等引起的局部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病变。常见的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痛性肥胖症,肌炎及皮肌炎,流行性肌痛,颈椎痛,肋软骨炎,骨肿瘤,肋间神经炎,神经根痛等。其共同特征为:疼痛的部位固定于病变处,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深呼吸、咳嗽、举臂、弯腰等动作使胸廓活动时疼痛加剧。
(2)肺及胸膜病变:肺和脏层胸膜对疼痛觉不敏感,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梗死等,由于病变累及壁层而发生胸痛。肺癌侵及支气管壁及壁层胸膜都可产生胸痛。自发性气胸时由于粘连撕裂产生突然剧痛。干性胸膜炎由于炎症波及脏层和壁层胸膜发生摩擦而致胸痛。大量胸腔积液与张力性气胸可由于壁层胸膜受压发生胸痛。其共同特点为:多伴咳嗽或咳痰;常因咳嗽、深呼吸而胸痛加重,其他胸壁活动并不引起疼痛;胸壁局部无压痛。常伴有原发疾病之体征,X线检查可发现病变。
(3)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包炎。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疾病及心肌病引发胸痛是由于心肌缺血所致。心包炎是由于病变累及第五肋水平以下的心包壁层和邻近胸膜而出现疼痛,其共同特征为: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少数在剑突下,可向左肩放射;疼痛常因体力活动诱发加重,休息后好转。
(4)纵隔及食管病变:较少见,常见原因有急性纵隔炎,纵隔肿瘤,纵隔气肿,急性食管炎,食管癌等。纵隔疾病是因纵隔内组织受压,神经或骨质受累等因素引起胸痛。食管疾病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物作用于食管黏膜而引起。其共同特征为:胸痛位于胸骨后,呈持续进行性隐痛或钻痛,常放射至其他部位;吞咽时疼痛加剧,伴有吞咽困难。
(5)横膈病变:病因可由横膈本身或由腹腔脏器疾病所引起,常见者为膈胸膜炎、膈下脓肿、膈疝、肝炎、肝脓肿、肝癌等。横膈病变引起的胸痛是由于膈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其特点为:一般疼痛位于胸廓及胸骨下部。膈肌中央受刺激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及颈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