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间巨大,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随着亚健康、老龄化等问题的凸显,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心,可穿戴医疗设备随之成为市场新宠。于是,苹果、谷歌领队的一大批科技企业疯狂切入这块新兴市场,有一些企业在开发可穿戴产品时,还在努力拓展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可穿戴产品市场的商业模式。
2014年6月,苹果发布了一款移动端健康应用HealthKit,它可以自动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也可以从其他移动应用中自动提取相关数据,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中。这个听起来很牛的功能,只是苹果庞大计划中的冰山一角,未来,苹果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范围将扩大到健康、健身和锻炼传感器、医学设备和手表等。
紧接着,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健康追踪应用开发平台Google Fit,包括传感器API、记录API和历史API三套程序接口,为第三方健康追踪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服务,以帮助用户管理自己的健康和运动情况。谷歌之前推出的谷歌眼镜也进入了医疗领域,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应用于工作之中,甚至有公司专门为其研发了病历应用,在上面记录病历。这样一来,存储于眼镜中的视频资料、照片和笔记等都能够随时查阅。
科技巨头关注,多方开始投入
在苹果、谷歌的带领下,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带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健康设备涌入医疗市场。国内市场更是热闹,除了小米、360等科技企业之外,甚至毫无关联的婚恋网站也要在这个新兴市场分一杯羹。
进入之初,每个企业都对这个市场抱有乐观的预期,认为可穿戴设备将震撼整个医疗领域。然而经历了早期疯狂的增长之后,可穿戴设备市场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火爆,反而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各厂家定价混乱等。整个行业必将经历一轮洗牌。
当然,这些只是暂时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确实给医疗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比如监测情绪变化、睡眠质量,追踪健康数据等。已经面世的产品种类也非常丰富,除了大热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还有智能血压计、智能血氧仪等,华为、小米等科技行业领军企业已经为可穿戴产品开辟了专门的事业部,可见其对这块市场的看重。
除了可穿戴设备之外,搭载于移动端的应用软件也是进军智能医疗的主力。2013年,女性经期应用大姨吗联手智能数字健康公司PI-COOC,共同推出了一款智能体重秤Latin。它在为用户称量体重的同时,还会分析出用户的脂肪、肌肉、蛋白质含量等健康指标,并随之生成一份针对性的运动、饮食建议,通过蓝牙一起传送到用户的手机。
可穿戴设备市场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未来,大姨吗将依托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寻求更多渠道的合作,推出更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在医疗领域的市场份额。
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主要由两类公司组成:一类是传统企业;一类是互联网初创公司。
前者出于对专业化和方向性的考虑,研发方向定于专业的医疗产品。这类产品技术门槛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研发过程和严格的资质认证,生产周期长,生产出来的产品精准度高,医疗效果好。
创新型公司则更注重概念的炒作,借此吸引资本市场的投资,在产品方面通常会选择外表时尚、技术门槛低的手环类产品。这类产品更新换代快,与专业医疗产品相比更倾向于快消品,容易遭遇技术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成功的比较少。
此外,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还活跃着另一支力量——健康保险商。他们通常会与可穿戴产品公司合作,鼓励保险客户应用这类设备,并与他们的保险方案关联。保险公司给客户提供一定的好处,换取设备采集到的健康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保险公司可以随时了解客户的生活习惯变化,据此调整客户的相关保险费用。
在欧美市场,保险公司是可穿戴设备的重要买家。他们会大批量购买某种设备,然后赠送给保险客户,用来帮助客户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而降低医保赔付成本。国内市场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借鉴这种方式,比如记录用户运动情况的健康类应用乐动力已经与保险公司大都会人寿展开了合作,用户凭借乐动力平台累积的积分,可以换取该公司的“出行保”或者“运动意外险”两种保险产品。未来,乐动力将与更多的保险公司开展类似合作。
可见,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来收集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而利用这些大数据变现,已经成为该行业的重要模式,配合这种模式的远程监控类以及在线医疗类应用市场也随之扩大。预计到2017年,在无线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它们占据的份额将达到两成;在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健身和医疗方面的产品将占据六成份额。而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发展前景不错,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表7-1 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概况
资料来源:德勤咨询《2020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
由于全球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将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所以社会对这些疾病的监控需求会逐步增加,这就保证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然而,这个行业需要长期的投入,需要专业的技术,而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将多种功能集中于一款设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穿戴医疗产品需要在细分领域寻求长期发展。
现在市面上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很多已经实现了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健康数据的采集,但是在数据的后台管理以及价值挖掘方面做得比较粗糙,各产品同质化严重,功能简单。凭借其炫酷的外观,这类产品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但是无法吸引消费者持续购买,而且消费者购买之后也不容易长期佩戴。所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未来在于不同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差异化发展。
要做到差异化,首先,企业就必须将产品的硬件做得更好,比如在使用舒适性、电池续航能力、便携性方面做得比同类产品更好,当然在外观上也要尽量有自己的特点;其次,由于互联网公司大都缺少硬件开发经验,所以产品具备的传感器大都不够丰富,能够测量的生理指标有限,这也是企业寻求差异化的突破口之一;最后,企业必须加强对后台数据的处理,对数据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后台数据处理的价值,在增值业务方面探寻更多的价值,通过可穿戴医疗硬件设备来采集和整理用户数据,将之提供给专业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来进行数据的解读。这样,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可以真正地帮助用户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这要求可穿戴设备必须达到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采集的健康数据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疗。
虽然市面上的可穿戴医疗产品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往这个方面努力。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寻求与医疗器械公司之间的合作,联合互联网应用技术与专业的医疗技术,共同开发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产品。
当前的可穿戴设备难达预期
国内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大都只是打着健康的噱头刺激一时的消费,不能够刺激消费者持续性的使用和购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功能简单而且同质化严重,整个市场距离真正的发展与繁荣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1)技术层次低,市场价格乱
并不是可以穿戴在身上的设备就叫作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也就是说,这类产品必须能够让用户愿意长期穿戴,并且能够增强用户体验。这就要求产品在满足无线联网之外,必须拥有完整的电路系统,能够独立处理任务。
但是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却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比如各种各样的运动手环产品,只支持运动量、血压、心率监测等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功能。手环产品在硬件设计上对工艺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包括材料、外形以及供电方式的设计等。更为复杂的是传感器设计和电池续航能力,这两大关键因素已经成为整个行业难以攻克的障碍。
传感器和电池续航能力主要依靠微机电系统来执行,而我国微机电系统主要依靠长三角的初创企业,技术水平远远不及欧美巨头,造成了国内市场整体技术层次居于较低水平的状况。除了技术水平较低,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还存在着价格混乱的问题。整个市场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产品从几十块到一两千元什么价格都有,宣称有健康保健功能的产品还可以卖到更贵。
(2)娱乐性有余,技术是短板
尽管可穿戴医疗概念被一再热炒,但是现有的技术水平并不足以支撑一款优秀的可穿戴医疗产品。市面上的产品大都娱乐性有余,医疗水平不足。很多科技公司生产的手环功能越来越接近智能手机,而不是一款医疗产品。
可穿戴医疗设备必须要做到精准无误的检测,这就需要心率、体温、皮电反应等不同的医疗感应器来配合。在这方面,国内并没有针对性的监管机制。宽松的监管之下,互联网公司生产的可穿戴医疗产品大都采用运动传感器,测量的数据精准度远远不能够满足医学水平,因而无法应用于临床诊疗,只能作为娱乐性产品。而传统的医疗器械公司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这类公司生产的可穿戴设备能够达到医疗级别,可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主体机构。
另外,可穿戴医疗设备必须具有实用的医疗功能,而科技公司生产的产品更倾向于科技元素的叠加,忽略了实用的医疗功能,这是可穿戴医疗产品面临的另一难题。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研发团队缺少专业的医学背景,产品的开发全部依靠工程师思维。
在大的市场环境方面,我国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氛围,人们也没有养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这也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发展面临的巨大阻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购买这类产品更倾向于一时的尝鲜,很少会持续使用和再次购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