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激源的概念和种类
所有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应激源。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源,除了同这种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个体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观因素以及环境特点。
应激源涉及广泛,种类众多,几乎遍布于我们自小到大的所有生活环境之中。应激源从性质上可以分成两大类:躯体应激源和心理社会性应激源。躯体应激源是直接引发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刺激物,而心理社会性应激源是引发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刺激物,也是导致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目前关于应激源的分类,临床心理学家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没有公认的分类体系。布朗斯坦(1981)将人类常见的应激源分成四类:躯体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1.躯体性应激源 躯体性应激源是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的刺激物。例如,高温、低温、辐射、电击、强烈的噪声、损伤、微生物和疾病等。这些刺激物不仅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而且也可间接引起心理的应激反应。
2.社会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是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个体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能够改变个体生活风格或生活方式的应激源主要有社会动荡、战争、灾荒、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如考试、就业、结婚或离婚、亲人患病或死亡等。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日常生活琐事(daily hassles)也可以导致应激反应。例如,每天挤车上下班,频繁接待陌生人,处理各种家庭事务,为孩子的学习操心等,都可以列入社会性应激源。
3.文化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这里的“文化”不是指受教育程度,而是指不同民族或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乃至民族性格等。当一个人由一个民族聚居区(或一个国度、一种语言环境)迁移到另一个民族聚居区(或另一个国度、另一种语言环境)时,就会面临着生疏的文化环境的挑战,从而就会产生适应和应对的需要和应激反应。
4.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是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情境等。
社会性、文化性和心理性应激源在性质上均属于心理社会性质的刺激物,因此也可合称为心理社会性应激源。
(二)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就是指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指个人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变化,例如夫妻争吵、结婚、离婚、子女离家、亲人患病或死亡,以及休假、过节等。这样的小的生活变化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应激源。目前在心理应激研究领域,往往将生活事件和应激源作为同义词来看待,因而生活事件除了包括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刺激外,还包括躯体生理病理变化过程,如手术、分娩、患病等。
(三)工作应激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毫无疑问,工作应激也是成年人、上班族最主要的应激源。
工作应激来源于很多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工作数量超载、工作质量超载、技术应激、多变的工作、物理危险、流水生产线的单调重复操作等)、角色应激(角色不稳定性、性别偏见和性别角色陈规、性骚扰)、人际关系因素(不理想的工作和社会支持体系、政治竞争和嫉妒、缺乏对工人管理的关心)、职业发展(降职、升职、工作安全性、受挫的抱负心)、组织结构(僵化的结构、监督不足或训练不足、不参与决策)和家庭工作相互影响(家庭人口过多、夫妇缺少支持、婚姻冲突、双重工作应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