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伤性应激事件发生过程包括

创伤性应激事件发生过程包括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比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会逐渐缓解,少数患者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身。PTSD的产生与经历创伤性事件前后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5.个性特征 性格内向的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大。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心理障碍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其症状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的反复回想创伤经历或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梦境,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失眠或易惊醒;持续回避对以往创伤处境的回忆,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PTSD还会和物质滥用、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共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当比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会逐渐缓解,少数患者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身。

(一)预测及影响因素

PTSD的产生与经历创伤性事件前后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既往创伤史、既往行为和精神问题、创伤性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社会文化对创伤事件的态度、即时反应以及创伤性事件后的社会支持和遭受的生活事件等都将对PTSD的发生产生影响。

1.创伤性事件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应激强度越大,PTSD的患病率越高,两者成正相关。

2.早期症状 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症状,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人最终会成为PTSD患者。部分学者认为警觉性增高和创伤性体验等早期症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PTSD的发生。

3.遗传因素 具有一定遗传易感素质的个体即使遇到较低强度的应激事件也可导致应激障碍。此外,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酒依赖家族史者也易在应激事件后出现PTSD。

4.生化指标 个体在创伤性事件后,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抑制增强,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器质性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创伤事件后,受害者的皮质醇水平降低有可能会加强巩固创伤事件的记忆,而且会伴有强烈的主观痛苦感,这种痛苦可改变人的心理活动,使恢复延缓而反应加强,可能通过影响机体整合创伤经历的能力,最终导致PTSD的发生。

5.个性特征 性格内向的个体在创伤后患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大。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有较高的焦虑程度而易发生PTSD。同时发现,情商高的个体很少表现出与创伤体验相关的症状。

6.认知模式 在人的头脑中存在固有的认知模式。人们遭受创伤事件后,多方面的认知会受到破坏或加强。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在急性期个体对灾难类型的认知重构,创伤破碎记忆的重组,都会影响PTSD的发生。受害者对创伤事件夸大的负性评估,也会加大其PTSD发生的危险性。

7.社会支持 创伤性事件后,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PTSD的发生概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PTSD发生的危险性越小。有些创伤性事件如交通事故仅涉及少数群体,未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加之有些受害者很少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此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增加了PTSD发生的危险。

8.其他因素 儿童期的不良经历造成其情感、认知上的伤害,成年后家庭结构不稳定,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的负性事件发生,创伤事件中财产的损失,受教育程度低都会成为PTSD发生的影响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对应激事件重现的生动体验,如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和噩梦,儿童则在游戏中反复模拟。面临与创伤性情境类似或有关的事物,可引起强烈情绪体验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有时患者可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恍如身临其境,而出现错觉、幻觉和强烈情感反应。个别病人也可对创伤性情境出现心因性遗忘。

2.持续性地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物及环境等,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或活动的回忆。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环境无反应,愉快感缺失,对未来悲观、缺乏信心。

3.自发性高度警觉状态、惊跳反应,易激惹,易受惊,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少数人会出现消极意念或有自杀企图。

病程有波动性,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但多数患者能自行恢复,少数可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并可伴有人格改变、物质滥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