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某,男,51岁,工人。1979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5年。1978年5月,突然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寒战高热(T:39.2℃),恶心,呕吐,全身黄疸(黄疸指数120U),某医院拟诊为“阻塞性黄疸,急性结石性胆总管炎”急诊入院,行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中在胆总管取出黄豆样大小结石3枚。但1978年11月又急性发作,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急诊手术。见胆总管纤维化,直径仅0.4cm,内有大量脓液外涌,取出瓜子样大小结石1枚。术后诊断为化脓性胆总管炎,再次给予“T”管引流,仍有大量脓性液体,黄疸未消。1979年3月做“T”管碘油造影,胆管结石可疑。患者一年来共住院5次,治疗无效,遂来就诊。患者身目黄如橘色,发热口渴,上腹疼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脓液臭秽,脉象洪大,舌质红,苔黄腻。
诊断:黄疸(湿热交阻,热蕴化脓型)。
治法: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排脓消肿。
处方:绵茵陈60g,苍白术、厚朴、青皮、陈皮、猪苓、茯苓各12g,山栀子、黄柏、滑石(后下)、生大黄(后下)、香白芷①各9g。
①香白芷:又名白芷、白茝。味辛,性温。功能散风除湿,消痈排脓。《药性论》说它: “治心腹血刺痛”;《别录》载: “疗风邪久渴,呕吐,两胁满。”治痈疽疮疡系常用之品,是取其消痈排脓之功。药理研究证实,白芷煎剂有解热、镇痛与抗炎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宋氏痢疾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霍乱弧菌、某些革兰阳性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二诊:服5剂后,大便通,小便利,遂去大黄。
三诊:继服5剂,脉象乃平,舌苔稍化,黄疸渐退,食欲始增。
四诊:上方加生黄芪20g,服20剂,以托毒排脓,服后“T”管引流胆汁清晰,无脓性液体。
五诊:又服10剂后,拔除“T”管,黄疸消退,诸症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现已恢复工作。
证治评析:中医学虽无化脓性胆总管炎病名,但从症象看,可属“黄疸”“胆胀”“痈证”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 “黄疸,久逆之所生也。”《灵枢·胀论》提出: “胆胀者,胁下痛胀。”胆为中精之府,储输胆汁,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逆之则肝胆气滞,胸胁胀痛,湿热壅阻。胆汁排泄不畅,不通则痛,湿热熏蒸,胆汁溢于肌肤,发为阳黄,病程日久,则气血阻滞,湿热不散则化为脓,胆汁凝结则为砂石。
此例湿热壅塞胆道,郁而发黄,积而成脓,凝而为石,故以茵陈、山栀子、猪苓、茯苓、滑石、大黄清热利湿,退黄排石;苍术、白术、厚朴、黄柏、青皮、陈皮燥湿浊,除胀止痛。黄芪益气固正,托毒排脓,白芷除湿辟秽,活血排脓。据先生体会,黄芪与白芷同用,对各种痈证,具有较好的排脓作用。此例即在大剂清利湿热和燥湿之剂中,加入黄芪、白芷而奏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