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述李东垣脾胃升降说

浅述李东垣脾胃升降说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东垣从中得到启悟,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而升降浮沉是其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脾胃居中协调这种升降,并且为这种气机升降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基于以上理论,李东垣对脾胃气机升降非常重视,立法处方中无不体现了这种理论思想。在李东垣看来,人体之元气充旺,全赖脾胃之气强健,而这种充养功能得以正常又全赖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尤其是脾气的生发。李东垣制清暑益气汤标本兼顾。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医学名家之一,是著名的补土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脾胃论》与《兰室秘藏》等书。在其各理论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对后世治疗脾胃病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现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论》云:“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李东垣升降学说来源于易学对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解释,《周易》十二消息卦认为从生机萌动、一阳始生的复卦,到刚阳全盛的乾卦,为阳长的过程;从一阴始生的始卦,到全阴的坤卦,为阴长的过程。以此可推演到天地间因日月盈亏,昼夜更迭,四时的变迁而有阴阳消长的规律。李东垣从中得到启悟,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而升降浮沉是其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脾胃居中协调这种升降,并且为这种气机升降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在五脏之中,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肾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之枢纽。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升化,肝之升发,无不赖于脾胃之枢转。

(二)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是治脾胃病的重点

基于以上理论,李东垣对脾胃气机升降非常重视,立法处方中无不体现了这种理论思想。王鸣岗曾赞曰:“余尝考治脾胃莫详于东垣,求东垣治脾之法,莫精于升降。”在升降中,他尤其注重升脾阳,并认为脾阳得升则胃气始能降,清升浊降,阴阳各归其位。“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在李东垣看来,人体之元气充旺,全赖脾胃之气强健,而这种充养功能得以正常又全赖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尤其是脾气的生发。如果脾胃升降功能正常,阴阳相对平衡,气机运行畅达,则诸症自愈。李氏依据“药类法象”之理创制的补中益气汤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取升麻、柴胡升发少阳春升之气,以应万物生长之意;陈皮性降既理中焦之气,又与升柴相反相成升降相因,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用当归少许以养血通脉,使诸甘温之药,补气有根。基于此理,无论是甘温除热、升阳散火还是清暑益气,都将脾胃升降、阴阳四时升降之理体现其中。

1.甘温除热 东垣谓:“若饮食不节,寒湿不运,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李东垣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创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热。

2.升阳散火 脾胃虚弱,谷气闭塞而下流,清气不升,阳气抑遏,火郁不伸而见表热里虚之证。李东垣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原理,制升阳散火汤。方中取人参、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升麻、柴胡、葛根升引脾胃中清气,上行阳道,亦引甘温气味上行,使中焦元气充实,以羌活、独活、防风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与上药配合,既能发越脾土之郁遏,又可发越中下焦郁结之阴火、湿热,使郁者伸而阴火散、湿热去,佐以生甘草、白芍酸甘化阴以收耗散之津液。并以白芍酸敛,与诸风药相协同,一升一降,共调气机,使升不太过。

3.清暑益气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有碍中土。故神疲肢倦,胸满气短,心下痞闷,身热而烦,自汗体重,不思饮食,小便黄而数,便溏等。李东垣制清暑益气汤标本兼顾。方中二术同用,运脾而燥湿;葛根和升麻以解肌散热,升举阳气;加泽泻渗湿;青皮、神曲以助运消痞而利气机;麦冬、五味子合人参,益气养阴清热以滋肺之化源;少佐黄柏之苦寒,助麦冬之甘寒,泻热而养阴,亦助参、芪、术、草益气清暑热而燥湿。暑湿清,脾胃之元气得复,则发热自退,此乃李东垣立方之旨。

4.升阳散风 “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气虚者多。”气血充盈则营卫和谐,外邪不入,内在阳气不为妄动;若中气不足,络脉空虚,贼邪不泻,则内风始动。治宜升阳益气,祛风通络。创天麻黄芪汤,方中黄芪、人参、甘草益气,当归、白芍和血,升麻、葛根、柴胡升阳,天麻、羌活祛风,苍术、茯苓、泽泻除湿,黄连、黄柏清热,神曲健胃消食,共奏益气升阳祛风之效而使中风愈。

案 杨某,女,34岁。

一诊自诉长期低热,此病起于生产后,伴神疲气短懒言,纳食不佳,夜寐不安,便结不爽,三四日一行,每于劳作后或月经后病情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气虚发热,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黄芪30克    党参15克     白术10g     茯苓15克

当归身6克     升麻5克     柴胡5克     阿胶10克(烊化兑服)

陈皮10克     炙甘草6克

5剂。每日1剂。

二诊 诸症减轻,低热较前减轻,纳食略增加,精神转佳,言语有力,舌脉同前。

原方再服7剂。

三诊 自诉低热偶发,纳食明显增加,气短懒言已明显有好转,舌脉同前。

仍拟原方再进10剂。

后患者复诊时自诉诸症基本消失,因工作关系遂改补中益气丸常服调理。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 本例升降失调,乃脾气当升不升,致水谷精气下流,阴火上逆,诸症由生,治疗着重在升阳益气,调理脾胃气机,令脾复健运,阴阳各归其位,则诸症自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